最近,互联网圈子开始探讨一个话题,为什么摩拜没跑到终点就被中途卖了,又为什么滴滴都一家垄断市场了,结果又来了美团打车、携程专车、高德顺风车等一群对手的“环伺”。互联网过去的几年间,这个现象很少发生,往往是一个市场尘埃落定了,基本上格局就确立了,也不会有新的对手自讨没趣闯进来。
确
实
,网
约车
市
场
当下的混
战环
境,
颠
覆了我
们
以往的
认
知。
4
月
12
日,中信
银
行在
乐视
之后接
盘
了易到用
车
18.8%
的股份,再度
杀进
网
约车
市
场
;
4
月
6
日,携程称拿到了网
约车
牌照,宣布推出自
营
的
专车
服
务
;而之前,美
团
打
车
在南京、上海两个核心城市,以
强补贴
模式
“
搅局
”
。如果再算上第一波大
战
后的神州
专车
、首汽
约车
,当下的网
约车竞
争
环
境
变
得更复
杂
了。
问题是,滴滴为什么没能阻止新对手进入的脚步呢?
壁垒与规模无关,滴滴缺的是护城河
所谓的敌人,本来就是原本应该做得更好的自己罢了。
正常的商业竞争是迭代式的升级,竞争中成就自己,也成就竞争对手,但网约车、共享单车的结局是“被动”形成的,变成了一个畸形的竞争模型,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的提升,让市场所建立起来的壁垒仅仅停留在规模层面。
滴滴当前碰到的麻烦就如此。
按照目前披露的单量,滴滴日单量保持在2500万左右,连接了2100万的司机和车主,乘客端为4.5亿用户。虽然规模庞大,但在用户体验方面却出现了打车难、价格高等现象,派单时间长或距离远,用户吐槽不少;司机端因为用收取佣金比例较高,也不满意,甚至最近还出现了“大数据杀熟”的传言。
这是滴滴给自己挖的“坑”,没有在统一市场后建立起业务模式上的壁垒,甚至还在用户体验上留下了一堆的“破绽”。雕爷在公众号里说的话很有道理,滴滴明明有18个月的无竞争时间窗口,手里还有大把的现金,莫名其妙地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导致没形成壁垒、核心竞争力,结果就是被美团打车、高德顺风车、携程专车给“偷袭”了。
壁垒这个东西,有时跟规模、盈利不盈利没太大关系。拿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来说,两家都侧重自营模式,在车况和服务体验上要比滴滴模式更好。神州虽然订单量跟滴滴差很多,但人家是有护城河的,深挖中高端的商务人群,在安全、车况、服务方面下功夫,溢价能力强,让一部分消费者愿意买单了,所以还成了首家盈利的网约车平台。
平台型企业没边界,打仗方式不一样
说白了,你的规模再大,一旦碰上美团打车这样“死磕”又不差钱的对手,结果就很容易被突破防线。此外,之所以美团打车、携程专车纷纷涌进来,还有一个推动因素——新进入者都具有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特征,他们做网约车,玩法上跟滴滴是不一样的。
换句话说,打仗的方式不一样,甚至细分的赛道也不同,滴滴吃的是哑巴亏。
高德顺风车一口气开通了成都、武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这么多城市的车主招募,底气在哪呢?高德有地图优势,可以匹配用户的出行需求,两者存在较强的关联度。高德的目的绝对不是“对标”滴滴,人家有自己的商业考虑。当然,曹sir并不认为高德有多大的胜算,因为地图只是工具,缺乏应用场景的驱动,最终很可能落个打酱油的主儿。
携程推出专车服务,与滴滴也不是针锋相对的关系。携程专车主攻的是旅游出行市场,解决用户旅行场景中的点对点交通需求,涵盖接送机、接送景点等出行服务。携程国内专车事业部CEO李乔表示,当用户在携程上购买机票、酒店后,必然会使用出行服务,此时顺势接入用车服务,很大概念上就能沉淀下一部分用户,因为省了再打开另外一个APP叫车的繁琐步骤。
所以说,高德顺风车、携程专车是从出行场景出发,切入网约车的细分市场。他们敢这么做,因为高德、携程都属于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可以与具有竞争壁垒的主营业务实现协同。所以两家打仗的方式不一样,不会采取烧钱、补贴的打法,用场景来驱动出行服务,滴滴也很难“防护”。这一点上,神州专车、首汽约车也有平台属性,只不过此平台而非彼平台,首汽、神州优车有专车、租车、分时租赁等多业态,业务间可以协同,共享车辆、门店、用户、流量资源,能降低成本,这也是一种平台式的打法。
雕爷曾提到过一个观点,曹sir比较认可,他认为互联网未来的竞争会是平台间的对抗,是“链与链”的较量。说的更通俗一些,还是”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玩法。
未来格局怎么走?曹sir预测一下
现在看,随着携程、美团、高德等相继杀进网约车市场,又一轮的竞争已经无法避免了。但这一轮竞争绝对不会价格战一路打到底。最近,美团打车、滴滴在上海被交通委部门“约谈”,并开出了整改责任书,要求对平台上不能补交“人证”信息的外牌车、马甲车等车辆和驾驶员进行清理。此外还明确要求,停止目前以补贴为名的不正当低价竞争行为。美团打车已经将常态化补贴大幅降低到了0至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