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S1440511080003
1、净利润增长速度提升,招行、贵阳银行、吴江银行表现突出:
17年上半年,除江阴银行之外,各家银行净利润均实现了正增长,增幅不一。上半年,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整体同比增速4.92%,比去年末提升了3.07个百分点;二季度归母净利润整体同比增速7.11%,比一季度提升4.33个百分点。因此,上半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比较明显,并且二季度要好于一季度。
从银行类型来看,城商行净利润增长依旧最大,农商行、股份行依次排第二、第三,大行业绩变化最为显著,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45%,虽弱与其他类型银行,但较去年提速了4.21个百分点,高于其他行。
2、利息收入增长分化明显:大行、农商行升,股份行、城商行降
17年上半年,在大行的带动下,上市银行整体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0.90%,较去年提升5.85个百分点,实现增速上的转负为正。但各类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增长情况分化明显,其中,大行和农商行的利息净收入增长幅度和增速提升均较为明显。相反地,受息差收窄的影响,股份行与农商行利息净收入持续下降,上半年同比增速分别为-6.99%、-3.95%,降幅比去年相比增加了6.94和10.01个百分点。
3、重定价已经完成,但受监管影响,NIM回升步伐放慢
从17年上半年整体情况来看,各家银行净息差回升步伐不一,大部分仍然低于年初值。简单算术平均计算的结果表明,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净息差水平要比去年下降17个bp个bp,比一季度下降14个bp,主要是股份行和城商行下降幅度最大,大行二季度已经开始回升。
我们认为,2017年一季度部分上市公司净息差出现回升,表明利率已经从负债端传导至资产端,资产重定价对息差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消化,NIM将回升。但到了二季度,由于受同业监管的负面影响,同业负债等成本被推高,延缓了NIM回升的步伐。下半年,随着金融去杠杆的结束,NIM回升步伐将加快。
4、生息资产以量补价,成为利息收入增长的关键
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生息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1.69%,比16年提升了1.27个百分点,在息差收窄情况下,为利息收入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尤其是大行,生息资产在上半年增长了10.97%,超去年增速近3个百分点,有效带动利息净收入同比增加4.68%。
5、非息收入增速下降,但中收贡献上升
同样受大行的影响,上半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总规模同比下降5.62%,其中大行同比下降10.10%,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仍是同比上升,分别为3.24%、8.48%和13.64%。从非息收入增速的纵向比较来看,上半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增速要低于去年,如城商行、大行的增速分别下降了30.25和26.31个百分点。作为非息收入的最重要构成,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速也表现出与非息收入一致的特点。
即使上半年非息收入,包括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比增速是放缓的,但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却有所增加。整体上,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收的比重为22.62%,较去年上升0.88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股份行和城商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收的比重上升了2.78和2.12个百分点,至30.31%和20.76%。
6、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不良暴露充分,信用风险企稳
(1)资产质量改善明显,不良贷款增速放缓: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约1.64%,比上年末下降5个b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不良贷款余额1.23万亿,同比增长10.16%,增速较去年下降6.41个百分点。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改善十分明显。其中,大行和农商行不良资产改善最为显著。
(2)前瞻性指标改善,不良暴露充分: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的不良暴露充分,前瞻性指标改善。上市银行整体关注类贷款占比为3.17%,较年初下降25个bp;不良+关注占比4.81%,较年初下降31个bp;逾期90天以上占比1.60%,较年初下降3个bp。在不良认定方面,逾期90天以上/不良比为0.97,上升了0.01,不良认定仍较为严格,资产质量真实向好。
(3)核销处置力度不减,不良生成率大幅下降:延续2016年较大的核销力度,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核销2189.63亿元,是2016年全年核销量的47.44%,与去年同期2187.94亿元的核销量基本持平。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生成率为0.76%,较2016年的1.01%下降了25个bp,不良生成速度明显下降。
(4)拨备计提分化明显,信用成本企稳: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167.56%,较去年末提高了5.16个百分点,各家银行拨备计提分化明显。信用成本率1.60%,较16年末小幅提升0.01个百分点,呈现企稳态势。
7、监管对上市银行的影响分析
(1)资产负债规模扩张放缓,部分银行上半年出现缩表,但信贷规模扩张不变:具体地,上半年银行整体资产较去年末上升了4.14%,比去年同期增长9.87%,增速较16年整年有所放缓,尤其是股份行资产增速下降最为明显,但是从贷款规模增速情况来看,信贷扩展步伐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上半年银行整体贷款规模同比扩张了12.33%,增速比去年略高,环比扩张了7.33%,其中股份行上半年同比增速最大。
我们认为金融去杠杆在二季度末已经结束,由于监管的意图是促使资金脱虚向实,因此信贷扩张规模并不会受太大影响。上市银行的上半年贷款规模相对年初均实现了正增长,证实了我们的判断。
(2)资产配置结构中信贷占比持续上升,同业资产占比持续下降:在监管层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的背景下,上市银行资产配置中贷款占比从去年以来持续回升。截至到6月末,贷款占比重回50%以上,达50.29%,比去年末提高了1.49个百分点;在监管趋严背景下,同业资金空转套利空间缩小,导致上半年同业资产占比较16年末有所下降,降幅达0.88个百分点;投资类资产也是监管的重点区域,上市银行对投资类资产占比的调整由来已久,到目前为止,投资类资产占比调整已经基本进入尾声。二季度末,整体上市银行投资类资产占比28.14%,较去年末下降0.41个百分点。
(3)同业存单监管是导致NIM收窄的重要原因:半年上市银行NIM息差收窄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资产端贷款收益率下降幅度大于负债端存款成本率下降幅度。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监管聚焦灯下的同业存单市场发行利率的上升,导致债券成本率明显上升。使得上市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不得不更多使用同业拆解来缓解负债端压力,同时叠加监管对同业资金空转套利的监管,最终导致上市银行同业业务成本率大幅上升。上半年,债券成本率和同业成本率分别为3.77%和3.15%,比去年分别提升了29和49个bp。
(4)房地产行业开发贷款占比下降,按揭贷款占比上升:2017年上半年,银行整体房地产行业开发贷款占比为5.83%,比去年下降了0.34个百分点;个人按揭贷款占比23.95%,比去年上升了0.84个百分点;房地产行业贷款合计占比29.78%,较去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
(5)零售贷款占比快速上升,大行、股份行增长较快: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零售贷款比重为35.32%,较2016年末上升1.06个百分点,大行和股份行增长较快。大行零售贷款比重平均为34.96%,较去年末提高了0.91个百分点,其中,建设银行的零售贷款占比及上升幅度均位居前列;股份行零售贷款占比上升最快,提高了1.55个百分点,招行以48.08%的零售贷款占比领跑全行业;城商行、农商行的零售贷款占比相对较小,普遍在30%以下,常熟银行是其中的特例,比重为45.45%。
(6)非标投资占比有所下降,股份制银行下降较快:2017年上半年,应收款项类投资(主要为非标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为6.94%,下降0.53个百分点。其中,大行占比为2.41%,下降0.01个百分点,保持低位稳定状态;股份制银行占比下降1.84个百分点,但仍以16.26%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上市银行,其中兴业银行占比31.43%,为全行业最高;城商行和农商行占比分别为14.51%和7.88%,分别提高了1.51和1.64个百分点。
(7)理财业务规模下降:2016年下半年,监管层陆续出台多项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措施,使得今年上半年银行整体理财业务余额出现下降。中期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16家银行的理财余额合计为20.42万亿,较去年末减少了0.87万亿,降幅4.09%。其中:民生、招商理财产品余额降幅最为明显,均有超过10%的下降;而平安、北京、兴业、华夏、工商、南京理财业务保持正增长,尤其是平安银行、北京银行理财余额增速超过12%;此外,大行理财业务总体上仍是负增长。我们认为未来理财产品余额将会缓慢下降。
8、投资建议
对银行股的观点:看好。银行中报显示:行业净利润增速持续向上,不良率持续向下。行业基本面改善逻辑继续被数据验证,而且未来随着NIM企稳回升,业绩增速将环比回升;而随着周期行业复苏银行资产质量将继续改善,信用成本降低,也将修复业绩。银行估值修复逻辑将继续上演。
中长期重点推荐:招商(第三目标价32元,11倍PE)、光大、华夏、宁波、农行(本周新纳入组合)、工行。银行次新股中重点推荐:上海银行和常熟银行。随着债转股落地,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相关标的带来一波机会。我们建议关注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相关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