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爸妈内参(ID:
shenduwenhua
)
最近,汇丰银行发布了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调查报告。
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花费上,中国香港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万美元高居榜首,新加坡、台湾和大陆分别以7万、5.6万、4.3万美金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
报告还显示,82%的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
在教育问题上,中国父母又一次碾轧了世界。可即便如此,仍然有超过七成中国父母担心自己还没有为子女做到最好。
无独有偶,最近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
一位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可因为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三万五,她连新衣服都不敢买。
于是,当人们问为什么中国人都不愿意生孩子,答案无一例外:
贵和累。
倾家荡产几乎成了中国式教育的代名词。
可父母的付出和牺牲却没有换来热气腾腾的好日子,反而造成了很多亲子关系的困局。
我从不怀疑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可牺牲不是爱,是糊涂。
以爱之名的保护,其实是一种剥夺,它剥夺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两种感受:满足感和边界感。
上周末,邻居Maggie夫妻去参加朋友婚礼,把四岁的儿子小宝托我照看。本以为小宝平时和儿子玩得那么好,照顾他应该不是件难事。
可Maggie把小宝送来的时候,我傻眼了,一箱子的儿童用品和一张写得满满的时间表,无辜地跟我说了一句,麻烦你了。
吃完早饭,我照例带儿子去小区花园散步。
于是,招呼着小宝往外走,走到门口,发现小宝呆呆地站在我身后,看了我一眼,又低下头,原来还没穿鞋。
他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拉着他坐下来,教他穿鞋,儿子不吵不闹地坐在旁边,帮我一起教小宝穿鞋。我们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才穿好鞋,小宝笑呵呵地跟着儿子冲出门。
晚上,Maggie来接小宝,聊了两句,她就急着带小宝回家,小宝像白天我教他的一样,自己拿起鞋往脚上套,费了半天劲,才发现穿反了,急得满头大汗。
Maggie看着心急,冲上去帮儿子把鞋缓过来,小宝哇地一下就哭了。
Maggie一边拎着大包小包,一边哄着小宝,狼狈不堪地走出我家。这样养孩子,怎么可能不累。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孩子从1岁起,就会形成关于自我的观念,3岁就会进入自尊期,开始寻找自我价值。
而在这个时期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帮助,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挫败感。
孩子需要的是被需要和被肯定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来自于独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者伸出援手为他人提供帮助。而在很多中国式家庭里,孩子却只是问题的制造者。
以孩子为中心的中国式家庭里还有另一种危险:孩子没有界限感。
孩子摔倒的时候,我们立刻飞奔而去,扶起孩子,排掉他身上的尘土,用各种方法哄他开心。
孩子背不动书包的时候,我们想也不想,就伸手接过那个并不沉重的书包。
全能父母的跨界帮助,很容易让孩子把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当做是父母的义务。
所谓界限感,就是自我和他人的差别。
缺少界限感的孩子,因为分不清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感觉,所以常常以己度人,分不清人际交往的边界。
姨妈家有个从小被宠大的妹妹,从上学到生活,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打理。甚至工作都是爸爸托人找的。
她每次到我家串门,只要看到桌上的好东西就会开始随意摆弄。我关紧的房门,她更是如入无人之境。
有一次,爸爸从日本带了一盒包装精美的和果子说给姨妈和姨夫尝尝,表妹想也不想当着我们的面,就把盒子打开,说自己先尝尝。丝毫没有觉得不妥。
她经常抱怨身边的人对自己不好,总是喜欢评论别人的选择。人际交往中,困难重重。
小时候没有被尊重界限感的孩子,长大之后,也不会懂得尊重别人的界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