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财年Q1,天猫实物商品的交易额同比增长达49%,3C数码等核心业务强劲爆发。
8月17日晚,阿里巴巴公布2018财年Q1财报显示,以天猫为主的核心电商业绩亮眼,其中天猫实物商品的交易额同比增长达49%。
如此大的体量上还能保持快速增长,与天猫服饰、快消食品、3c数码等核心行业增长强劲有关,天猫新零售的快速推进带来的远期爆发力更是惊人。
8月15日,全球最大市场调研机构之一的捷孚凯(GfK)最新报告显示,智能化、时尚化、个性化、定制化是3C家电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而天猫已成为引领3C家电行业升级的第一平台。
GfK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一级能耗空调、大容量洗衣机、多门冰箱、55吋大屏电视等“趋优消费”热门品类,在天猫增速分别为795%、349%、210%、114%,均达到整体在线增长率的2倍以上,成为数码家电行业引领增长抢占未来的关键。
2017年7月,“国民家电”美的在官微宣布,率先在天猫平台销售突破百亿元,双方将携手突破下一个100亿。2016年,美的在天猫单平台销售破百亿用了一年时间。
美的刷新“天猫速度”背后,是新零售推动新制造的结果,受惠于天猫海量的消费数据,美的、海尔等家电大牌已成功孵化出百亿级的洗碗机等新兴品类。
通过与全球品牌不断加速合作,天猫核心业务保持强劲增长。三个月来,包括LVMH旗下烈酒品牌酩悦轩尼诗、维多利亚的秘密、Roland及 Abercrombie & Fitch等国际品牌均宣布入驻天猫。
天猫618期间,天猫服饰汇聚国内外千余大牌,美妆九大集团齐聚,3C家电更是推出大量核心尖货放量供应天猫。其中,手机类目开场仅12分钟就打破去年7小时的成交额。荣耀、索尼等品牌更是同比增长超过400%。其背后是天猫新零售新动能的全面迸发。
天猫全球化进程也在本季度加速。天猫618期间,“天猫出海”横空出世,带领12亿国货走出国门,同期Lazada马来西亚站的“Taobao Collection”频道正式上线。7月底,天猫出海宣布澳洲站上线。
以天猫国际为代表的跨境进口平台也已累计服务4000万国内消费者。美国彭博社近日刊文称2017年已成中国海外消费回流拐点,天猫国际等跨境平台崛起是主因。
通过对线上线下零售业态的融合和创新,天猫正成为新零售的主引擎,并为拉动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提升、创造新就业等方面带来想象空间。
近期,天猫宣布启动北京中心战略,天猫超市联动新零售业态盒马鲜生推出“三公里理想生活区”,为门店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居民提供30分钟-1小时极速达服务,已覆盖北京五环内大部分区域和五环外核心居民区。
天猫与苏宁、银泰、三江、百联等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也在快速推进,以银泰为例,截至目前,银泰数字化会员已近百万,实现了可识别、可触达、可洞察、可运营,天猫推动银泰线下客流、销售额等全面提升。
今年上半年,天猫相继推出无人零售店、无人口红售卖机、汽车自动贩卖机等无人零售业态。天猫联合玛丽黛佳共同打造的无人口红售卖机先后在杭州、成都等地亮相引发轰动,一天卖出相当于线下专柜一周的口红销量,成功推动国货品牌销量创新高。汽车自动贩卖机的横空出世也引发汽车行业关注,玛莎拉蒂等国际大牌主动寻求共创合作。
在近期商务部发布的《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16/2017)》中,天猫新零售作为线上线下融合的典型代表被写入政府报告。报告称2017年零售行业多业态跨界发展将成主流,社会零售已进入黄金期。
线上线下全面增长为天猫迎来长期利好。近年来,越来越多全球大牌将天猫写入财报,包括欧舒丹、耐克、格力、美的、海尔、安踏等品牌,都在财报中披露了电商业绩,并频频提及在天猫的增长亮点。
天猫新零售正成为全球品牌的新增长引擎。通过参加天猫超级品牌日,在过去两年中,有近20%的品牌单日销量超越双11,80%品牌销量仅次于双11。抛开销量看声量,品牌本身的美誉度和传播指数均已成为当年的最高峰。
而天猫赋能品牌进行的线上线下门店打通和包括全域营销等服务正在帮助品牌实现线上线下数字化。以卡西欧为例,仅半年,天猫与卡西欧打通的智慧门店就将库存周转时间提升了20%-30%,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深度运营,近10%的消费者在离店之后于天猫下单。
耐克在近期财报中称,将持续加强与天猫联手力推新零售。双方将就智慧门店等领域展开系统性合作。
在欧美经济低迷的大前提下,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经济迎来难得的增长利好,而代表着年轻用户和正处于消费升级关键期的新中产阶级的天猫,也正成为全球品牌的决胜关键。数据显示,天猫上多数一线品牌的增长都领跑全球,2000-5000元价格区间的轻奢商品正成为消费升级趋势下增长最强劲的风口。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表示,天猫将通过持续创新,不断积极落实新零售战略,成为全球品牌的增长和爆发新引擎。
供稿:天下网商
往期文章推荐:
——END——
【版权声明】
淘宝大学在线平台所有内容,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皆为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或相关权利人所有,其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由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独家享有。 未经我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公司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