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lia朱玉娇 来源: 巍信
延伸阅读
什么是“质量文化”?看看这些吐槽
【前言】CFDA发布《药品数据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一章第四条:执行本规范的机构和个人应当坚持诚实守信,倡导公开、透明的
质量文化
。
这应该是在法规规范中首次提到“质量文化”这个术语,到底什么是质量文化?蒲公英小X班微信群开展了一些讨论:
什么是“质量文化”?看看这些吐槽
说起质量文化,还真是每个字都认识,组合起来讲不清。
按套路,先说说别人都怎么闹这个“质量文化”,百度百科有这个,不过貌似有点跑偏,咱们大可当它空气了。
维基没这个词,这个词儿quality culture在FDA那里,就只找到美国FDA某办公室副主任Lawrence X. Yu, Ph.D(余煊强)在2015年写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说“真正的”质量文化就是一种环境,整个公司不仅仅是遵守质量指南,还专注于持续改进。强调说要认识到经济刺激并不总能减少错误,员工必须对于消除错误怀有热情,让质量成为其驱动力。
不得不说,还是华人有文化。这话如果翻译来中国,估计要被老板听进心里去了,大概会把质量负责人叫进办公室,要求建立这位余主任所说的质量文化,让“热情”来驱动质量,顺便削减质量奖金。
欧洲官方倒是没有看到有人提这个,倒是ISPE前不久特意出了一本百来页的书,标题为“Cultural Excellence Report”,我们姑且称它为“卓越文化白皮书”吧。里面提了不少质量文化的内容,比如ISPE给了个卓越文化框架六维图,有人说长的跟蜜蜂的蜂巢似的,因为是六个六边形围成一个大六边形,长的是下面这个样子:
此图是ISPE版权所有,引用需要写出处的噢!
简单解释如下
:
最上眼睛:领导力和愿意
右上灯泡:观念和态度(培养和发展)
右下握手:走动管理
最下指针:重要质量指标和触发物(监督和测量)
左下放大镜:监管和报告
左上拼图:文化促成(改进和学习)
中间齿轮:公司文化
个人歪解一下,就是领导想要啥,然后给员工洗脑,然后贴身监督、绩效指标、考核导引,然后拼成文化,大功告成!通俗点说,没有威逼,有点疏导洗脑和利诱。
说完国外的,我们来说国内的。
有人说文化是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中国目前三观正被飞速变化的经济、物质、知识更新淹没。旧的被冲击,新的未建立,双方交锋尚未达成和谐。指望三观,还需要一定时日,没有三观的确文化没得谈。结论是:这提法有点超前了。
不过既然我们的药监现在说了,要讲质量文化,那么我们总要谈谈的。问题是谁来谈,跟谁谈。个人谈了,公司不跟员工谈;公司谈了,药监不跟你谈;药监谈了,股东不跟你谈。在一个物质和经济占主导的大环境下,股东大概根本都不想问什么是质量文化。结论是,股东基本不太CARE,药监非要,做为公司不介意多写几个标语口号。
其实不久前,与一公司讨论项目时,也谈到所谓质量文化。记得当时我是这样说的,质量文化是个新词,玩时尚呢,拿出来说说显得是很潮,不过质量文化其实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要讲真,还是要回归到公司文化。作为公司文化,主导的还是最高层,比如股东,比如总经理。仅仅因为药监提了一个质量文化的新时尚词汇,就把这个帽子强戴在质量副总头上,让他来建立所谓“质量文化”,大概也就跟现在四不象的“质量受权人”差不多,变成授权无权,文化只是文字化或者说文而不化。
文化原始来讲,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参见《博弈圣经》:脱离大脑的感觉、思维、意识、观念,向主观、理性、真理,一级一级的私湍增量,称为文化。)。如果说一件事情,每次去做都会给人带来开心的感觉,是不需要将之文化化的(比如吃饭、玩手机)。为什么要文化一种观念一件事情,自然是这件事情并非让人直觉就会很开心去做,而是需要社会或者教育教给人们(比如勤劳),让其成为一种深植的思维或者条件反射(也可以称为洗脑吧),当然,从大局和长远来讲,这是会带给当事人以及整个群体好处(比如不要酒驾)。
在中国目前阶段,大部分公司尤其是制药公司很难建立其公司文化(具体需得另文讨论了),自然也就没有了所谓质量文化的土壤了。脱离了公司文化谈质量文化,也就跟只给QC三个人一台HPLC,然后让它支持10个车间生产差不多吧。理论上都可以,实际上完全行不通。而中国的特色就是,下级永远不会对上级说不,最后自然是质量多背一个锅而已,并不会对“数据完整性”有何帮助。
非常理解药监想要把锅给企业来背,不过,这种欧美都不卖的锅,我们还是不要生产的好。
培训推荐
【
eCTD(武汉、广州、杭州)实操培训
】
【
北美专家:计算机化系统验证高级培训
】
蒲公英2017全国技术交流会 推荐
【
免费:9月16~17日(福建三明),蒲公英2017制药技术交流会会议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