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2024岁末年初 潜在舆情风险前瞻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倒计时3天!2024乡村振兴大会平行论坛—— ...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暨“光明影院” ... ·  4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招生倒计时3天!网络舆情分析师(中级)线上研 ... ·  4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河北警方通报救护车遇阻事件、江西一幼教机构卫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吴柳芳事件背后:“潘多拉盒子”是如何打开的?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公众号  · 舆情  · 2024-12-10 08:46

正文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博士

流量时代总是会突然冒出一些传奇故事。因为今天的流量,常常是被网络聚拢起来的人性现象,更容易被传奇、离奇的故事所吸引。

多年来,网络就流传这样一个故事版本:一个山村女教师,白天教书育人,到了夜晚则进行“擦边”直播。一开始网民义愤填膺,指责其伤害道德伦理和师道尊严,但是后来突然传出说她夜晚兼职赚快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山村的孩子。一时网民感动不已,很多人将这位女教师称为“大慈大悲女菩萨”。

类似故事,在过去十年间不时出现,常常换个名字而已。主管部门可能查无此人,但是网民确信此事,剧情反转就如同锁芯“卡吧”一下被扭动,网民的心扉就此打开,网民群体在这样一波波的情绪波动中,道德观念就不断地松动了。

我们用这样的观念,来看退役冠军吴柳芳的直播事件,会发现她和前面的故事,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甚至可以说,前面故事多年流传铺垫的网络温床,已经为吴柳芳事件的结果,提供了心理基础。

一、吴柳芳的故事,是个复杂故事

关于退役冠军吴柳芳的直播以及“擦边”的话题火爆过,今天热度降下来了,如果再细细思考这个事件,会发现它是个复杂的问题。

整个事件是这样:作为退役冠军的吴柳芳,被发现进入了直播业,视频置顶了自己的冠军身份,也有“擦边”的动作,然后被运动员管晨辰留言讽刺,引发关注。在最初的争议之后,账号被关闭,但人们了解到了吴柳芳退役后的坎坷经历,然后风评逆转,人们纷纷支持吴柳芳直播。不久账号解禁。

从事件看,它起码涉及了以下几个话题:

1、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的人生出路问题。

人们只关注运动员夺冠的辉煌时刻,但是他们此后的平凡生活,却无人关注。除了少数加入豪门的冠军,持续引发关注,至于其他更多冠军的人生,再无人关注。夺冠高光时刻,也是个“幸存者偏差”现象,一个冠军背后还有非常多的苦练多年未能夺冠的运动员。这种现象背后是社会关注的更多是国家荣誉,但是对于个体命运却缺乏应有的重视;

2、荣誉身份约束和个体自由选择的问题。

只要夺得了冠军,从此就被捧上了神坛,再也下不来,个体不再有、乃至不再允许有自由选择。你可以选择默默无闻,但是如果出现了花边新闻,或者和夺冠没有关系的任何一点新闻,都不为传统社会人心所接纳,并常常发展成为一个负面新闻或者一个丑闻,认为你玷污了荣誉和奖牌,社会舆论往往不太宽容;

3、网络的治理理性和网民群体情绪问题。

任何人在网络直播中出现“擦边”行为,就必然会受到关注并收到处罚,和你的身份和既往历史没有关系。但是网民却是另外的看法,如果你的经历比较悲伤或者比较悲惨,网民往往比较宽容,一旦其中出现了“善”的亮点,那么网民就会“只顾一点不计其他”,只看到了亮点,其它负面都应该网开一面,给他一个出路。这也给了一些负面社会现象一个存活的机会,它会千方百计给自己包装外衣,打上一个亮眼的标签。比如骗子骗钱,说是为了募捐,或者是为了慈善,等等;

4、社会发展和人性尺度的问题。

吴柳芳的故事,似乎显示,网民对于情色内容的包容尺度,在进一步放宽。毕竟,短视频时代不少内容,较之以前是尺度大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传统道德弱化的现象,因为道德具有时代性,传统道德弱化,新道德慢慢确立。但是这个过程中,是个精神痛苦的过程。在今天出现网络文化的“软色情”现象,也是资本逐利需求、流量算法、娱乐和人性、监管百密一疏等方面共同导致的结果。在类似吴柳芳的社会现象中,监管之剑一直悬于其上,不敢稍有松懈,但是民众已经对此种现象见怪不怪,甚至已经准备接纳一种软色情的内容。这中间的对立和冲突,在当下社会,是个治理的挑战。

所以说,吴柳芳事件击中了社会的几个痛点,令人感到如鲠在喉,有些不舒坦。

二、事件争议中的鸡同鸭讲现象:大家各说各话

但是就热议吴柳芳事件的各方来说,在事件热度有点降低,我们再复盘一下当时大家讨论的焦点,会发现各方都是鸡同鸭讲,谈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比如治理部门、网络平台和网民,其实都是自说自话,各自关注的角度,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就好像一场重要的考试之后,大家在一起热烈讨论,其实各自关注的题目都不一样。是处于某个特定情境之中的人们,处于情绪和心理的共振之中。由此可以证明,情境之中的群体情绪,是如何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和传播力的。但是这种情境中的情绪共振现象,常常会导致今天网络治理中间的各个主体的错位现象。

就以吴柳芳事件来说,虽然各方都在关注她,构成了一个情境和场域,但是各方关注的重点并不一样。

比如对于官方来说,他关注的是内容是否健康安全、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是否会出现负面社会后果。他的责任就是为社会和社会公共价值观把关,提前预判风险,或者紧急进行危机管理。对于吴柳芳的直播,如果出现擦边行为,那么作为监管部门,就必须要出手进行干预,一方面是本职工作,守土有责;另一方面也要自保,以应对来自社会和舆论可能的质询。如果不干预,那么就是懒政、惰政、不作为,后果相当严重;

对于网民来说,事情就简单多了,他们可不会考虑这么多的政治责任,他们的主要事情,就是凭着道德直觉和新闻嗅觉行事,随时围观网络新热点,从而为网络事件点火助威。一旦人多了,就成了网络热点;一旦愤怒爆棚了,就是网络舆情。吴柳芳直播了,因为挂着冠军的头衔,大家就来围观一下。看到擦边行为,虽觉有异,但更觉有趣。直到另外的运动员管晨辰看不下去,出面批评之后,出现碰撞的火星,网民干脆拎了板凳来围观。

但是随着事件进展,网民发现吴柳芳的经历如此坎坷而复杂,也曾奋斗过,只是一再梦破,如今进入直播行业,只是为了生活,为了改命。看到这里,网民就坐不住了。他们的心弦被触动了,再联想到他们自己当下并不景气的境况,就开始群起而支持吴柳芳。至于其中的擦边行为,已经不在大家的关注范围之内;

对于平台来说,所面对的局势和应对的做法就更为复杂了。一方面,吴柳芳的擦边行为是他们需要的,因为会激起巨大流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平台责任自负”,谁家的孩子谁抱走,需要主动为内容把关。一旦主管部门找上门,那往往意味着问责压力。

就是说,平台一直处于主管部门和社会舆论压力、资本逐利本能和网民群体“浅阅读”兴趣的三方共同构筑的“三角场”里跳舞。宫廷舞不行,因为网民不喜欢;艳舞不行,因为监管不许可。最后只能跳改良版的钢管舞,有些擦边,但是各方尚能接受,也能吸引观众买单,而且媒体舆论经常点评,也能带来关注的流量。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能够看出,就吴柳芳事件来说,其吸引的监管部门和社会舆论、网民群体和网络平台三方参与的关注是各自不同的。虽然共同关注了一个现象,但是却各说各话,并没有构成对话,这使得吴柳芳事件,话题压力并没有充分释放出来,依然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冲突话题。

问题还在于,在吴柳芳的账号被关闭之后,重开之后吸引了大量粉丝。是官方私下约谈吴柳芳后决定网开一面,还是平台在网民压力下,协调各方立场后有限放开?

三、“潘多拉盒子”如何被打开?

自从吴柳芳直播出圈之后,“擦边”就成了一个热词。

擦边是在传统内容和禁忌内容之间的灰色地带行为,本质上是在试探社会底线。每一次擦边都是试图对于道德约束的挣脱和冲破。如果容忍擦边,道德底线和社会容忍边际就步步后退,终于有一天,底线再下移,或者被击穿。

总之,擦边行为是在挑战传统道德,并在为道德冒险行为寻找立足空间,再次确立新旧道德的对峙界限。社会道德人心就在这样的擦边中,慢慢变化。它会带来两个结果,一个是出现新的道德范畴,社会重新确立新道德,社会进入新的稳定区间;第二个就是传统道德被移位,但是新道德未能确立,从而社会道德观念出现混乱。

所以对于一些网络的“擦边”行为,我不敢确切地说它究竟会导向什么样的结果。因为道德是具有时代性的,是会变化的。也不敢说一些擦边行为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堕落,因为它或许会创造一些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精神的自由和创新的氛围。

但是对于吴柳芳这样的依靠身体“擦边”的直播行为,却应该明确禁止。即便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社会对于一些情色领域的禁忌内容,包容程度会有所放宽,但是如果给吴柳芳放行了,那会出现一个示范效应,依赖短视频多年来形成的软色情内容和擦边行为的社会心理铺垫,网络会出现一个巨大的灰色流量浪潮,对于社会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社会的容忍尺度放宽,和官方监管的放行,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个缓释的过程,后者却会泥石流一般,一举冲破道德的堤坝。

问题在于,在围绕吴柳芳事件的议论中,官方和网民关注点完全不一样。官方关注的是“擦边”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问题;网民关注的却是“劳动改善生活”的权利问题。

这就使得官方的监管行为和价值观忧虑被大大地消解了。因为擦边行为,不是网民关注的焦点,如果你强行以此为理由而关闭吴柳芳的账号,反倒会激怒网民,网民认为你剥夺了吴柳芳劳动的权利和改变命运的机遇。在网民压力之下,监管行为步步后退,终于为吴柳芳的账号开禁放行。

更大的可能性在于,是平台需要吴柳芳,于是平台出面,协调了官方、吴柳芳本人和网民三方立场,告诫吴柳芳要接受监管条例,于是账号开禁了。吴柳芳重新开播了,并且粉丝大规模地增加。网民也因此视为自己的胜利,是他们为吴柳芳争取到了“劳动致富”的权利。

我们从这个案例能够看出,一些擦边行为,如果编织一个打动人心的情感故事,就能激发起网民群体强烈的同情心理,从而获得道德豁免,和一张网络通行证。吴柳芳的事件,和上述提到的“山村女教师夜晚直播只是为了救助儿童”的版本,证明了这样的做法,屡试不爽。

因为群体的情绪是可以通过情感故事影响的,只要隐藏了初衷,和无关紧要的细节真相,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施加影响,就会将群体情绪导向一个被设计好的出口,群体情绪被集中释放,蜂拥而出,就会对社会肌体产生反作用力,推动事态发展,从而获得预想的效果。

问题还在于,是否被网民同情的吴柳芳,只能通过直播来“改命”?希望帮助山村孩子的女教师,只能通过擦边直播来获得资助?其实并不是这样,只是为了方便赚快钱而已。社会还有无数命运更为悲惨的人们,难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直播、甚至擦边直播来“改命”?答案显然不是如此。

即便吴柳芳试过多种路径之后,发现直播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但是擦边依然是个需要被谴责的行为。你不能为了一个所谓的崇高的合理的目的,而去做伤害社会的事情,那实在是以小利而伤大节的事情。如果这样做是合理的,那无疑会为“目标导向论”大开便利之门,所有的假丑恶行为,都会戴着修女的帽子,招摇而出。

吴柳芳接下来的直播行为,值得观察。一开始肯定是中规中矩的,但是接下来如何做,很难让人抱以乐观。无数认为给了她巨大支持的网民在围观,流量一开始会比较大,但是网民会慢慢散去,为了挽救流量,她会如何选择?会不会有一天还会擦边?这个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最不好的场景是,无数网民一方面在支持她,另一方面毫无道德压力地看着她的擦边直播,甚至当做一种支持性行为,而获得了道德的满足感。就这样,擦边行为和道德行为出现了彼此拥抱,由此擦边行为的道德冒犯性慢慢淡化,并成为网民心目中的正常行为。如果主管部门进行了监管,反倒会冒犯网民群体,触发网民情绪的反弹。

一旦这样,“潘多拉盒子”就被打开了,更多的擦边行为被认可、被接纳,逐利的MCN机构会更加暗中用力,正如吴柳芳背后是机构在推动一样,传统道德就会慢慢发生位移,新旧道德之间出现灰色地带,灰色领地在慢慢扩大,社会价值观会出现混乱,社会稳定也就会遭遇挑战。

吴柳芳的事件,背后是监管力量、道德禁忌和网民意愿多方之间的博弈。道德就在多方的博弈中,不断调整舞步的尺度,道德人心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时波动,进步或者退步。


作者简介:
  1.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2. 资深媒体人/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3. 往期精选:

  4. 李子柒现象背后:中国网民常年遭受流量“忽悠”

  5. 看法律“和稀泥”恶果:社会道德出现混乱

  6. 两场“集聚”事件:社会分拣机制和精神“越轨”行为

  7. 从官员跳窗逃跑事件,谈谈基层官场舆论生态的复杂性

  8. 复盘钟山停车费舆情:一个被“带偏了”的事件

  9. 内蒙古这起土地舆情,是一种典型的新型舆情

  10. 社会“犬儒主义”,决定了王某某不会是最后一个

  11. 关于罐车煤油食用油混用事件的几个观点

  12. 极端言论为何频发?源于网络治理导致的“意外后果”

  13. 关于近日国企舆情的一个重要教训

  14. 草根郭有才爆红背后:算法在重构中国社会

  15. 耶伦老太斜挎着包就下了飞机!难破的美国“阳谋”

  16. 央视意外引爆的这个舆情,或将产生三个后果

  17. 短短时间,两场大型网络闹剧就偃旗息鼓了

  18. 空洞无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刷屏?

  19. 对圣诞节的舆情分析和三点建议

  20. 农夫山泉危机:大众传播的成功导致了“双刃剑”效应

  21. 马云的动向和社会风险研判

  22. 如何评价“阿里献血事件”的媒体通报?

  23. 周口特聘教授楼顶抛撒公开信事件:消失的真相!

  24. 如何看待眼下的各种社会“退守现象”?

  25. 如何看待河南村民抢东西:“两个河南”现象

  26. 对于近日两起新闻事件的舆情分析

  27. 最近两起事件的发声通报都严重不合格

  28. 解读“北极鲶鱼”的舆情通报:一份打70­­­­­分的结果

  29. 南阳迷笛音乐节“失窃”舆情的分析和应对建议

  30. 西安交大“不便透露”背后的舆情风险

  31. 如何看待刀郎《罗刹海市》和中国当下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