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科技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面临的挑战和策略,重点关注范围三排放的控制,包括供应链、产品设计和数据中心等方面的措施。科技企业需要制定长期战略规划,梳理现状并识别主要排放源,采取具体举措减少碳排放,并拥抱创新商业模式以实现经济效益和减排事业双赢。同时,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大的监管力度,需要合规披露碳减排相关信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范围三排放成为科技企业节能减排的重点挑战
科技企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上游供应链和下游产品使用,控制难度较范围一和范围二更大。范围三排放占比最大,减碳目标实现难度较高。
关键观点2: 数据中心和供应链优化是减少范围二和范围三排放的关键
提高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优化供应链位置以减少运输碳排放、产品设计优化以降低下游范围三排放等策略被科技企业采用。
关键观点3: 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减排事业双赢
科技企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如提供新型硬件即服务(HaaS)模式,可以延长硬件资产使用周期、增加收益并减少碳排放。
关键观点4: 企业需要全局规划并面临监管压力
企业需要制定长期战略规划,梳理现状并识别主要排放源,并采取具体举措减少碳排放。同时,面临越来越多的监管要求,需要合规披露碳减排相关信息。
正文
▪️
科技行业主要产生的是范围三碳排放,该类排放源于上游供应链和下游产品使用,相较于范围一(业务运营)或范围二(能源使用)排放,控制难度更大。
▪️
提高数据中心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有助软件公司减少范围二排放。
▪️
将供应链转移到靠近客户的地理位置可减少上游范围三排放,设计低能耗的产品则有助减少下游范围三排放。
▪️
企业应从全局出发,对节能减排及其他可持续发展事项做长期战略规划。
随着客户、股东和监管机构对可持续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可持续发展和减碳成为各大科技企业的战略重点。
它们为此设定了远大的减碳目标,但其中仅五成表示能按计划实现(见图1)。
对企业来说,范围一(企业自身运营产生的直接排放)和范围二(企业外购电力、蒸汽和供热等产生的排放)排放的控制相对较为简单,因此大多数减碳目标都以范围一和范围二为主,而范围三排放则主要源于上游供应链和下游客户。
减碳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科技企业总排放量中范围三排放的比例最大,因此控制难度较高。其次,减碳与其他战略事项可能存在冲突。例如,个人电脑制造商需要找到一套两全其美的可持续解决方案,在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同时,确保长期销售不受影响。
往往设立清晰的目标不难,难的是落地执行。减碳举措的落地需要制造、运营、工程、研发部门以及客户的配合,牵涉到复杂的统筹协调工作,同时各地的监管体系又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某些市场,即便企业将碳补偿排放额度计入,它们依然面临无法获得足够绿色电力供应的问题。任何举措的启动、追踪和实施必须有企业领导层的决心和支持,还需要他们协同解决跨组织和跨区域的挑战。
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细分行业而异(见图2)。半导体行业的主要排放源是下游客户使用产品过程中产生的范围三排放,但该行业的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量同样居各大细分行业之首。硬件制造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是下游电力使用以及上游原料和矿物材料供应链所产生的范围三排放。软件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源于客户使用其产品(范围三下游排放),以及软件公司采购用于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范围三上游排放)。
尽管软硬件公司的具体解决方案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纷纷将碳排放影响纳入供应链足迹、日常运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决策体系当中。各个细分的科技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减碳的方法。
数据中心:
许多企业在日常运营中提升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例如,微软承诺,到2025年,旗下数据中心和建筑的能耗将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并报告称从2021年到2022年,其范围二排放减少了30%至35%。还有部分企业着手开发更高效节能的服务器冷却方式,以减少排放。例如,近期英特尔与特种化学品公司路博润(Lubrizol)合作设计并开发新的不影响质保的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与传统风冷方案相比,浸没式液冷技术可使数据中心服务器的散热能耗降低至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