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电时评  ·  北京中轴线的新故事咋样?中! ·  15 小时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二战中的罗斯福:假如历史用另一种写法 ... ·  2 天前  
CHINADAILY  ·  中泰友谊金色50年:共迎发展新机遇 ·  2 天前  
CHINADAILY  ·  跑鞋,是越贵越好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为”与“不为”的辩证法 | 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9-21 19:53

正文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内部又是相互联系的。无论改革发展稳定还是党的建设各项事业,都遵循着事物发展规律 。“有所为”就是紧紧抓住这个规律,积极和努力促进事物向好的和希望的方向发展,阻止向不好和不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5年来我们党科学把握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样的“为”是积极的“为”,是正确的“为”,是抓主要矛盾的“为”。


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牢牢把握了事物发展方向。所以, 该“有所为”时,就要“敢为”“快为”。认准的、看好的事情,毫不犹豫、毫不放松地去抓去干 。否则,迟缓犹豫、畏手畏脚,走一步退三步,就会错失战机,贻误大事,让“有所为”变为“无所作为”。


“有所不为”和“有所为”,有时同样重要 。上世纪80年代,年广久的炒瓜子作坊发展到100多人的“大工厂”,当时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剥削,把其雇工的问题反映到中央。邓小平同志认为,放两年再看:“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今天来看,这样的“有所不为”是正确的。正是这样的“有所不为”,带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因此,有些“不为”,不是永远不作为。 对一些新生事物难以做出评判结论,看不清未来的发展走向和利弊时,先“放一放”,或者允许“试一试” 。否则,对事物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位,就匆忙下结论,粗暴地“有所为”,其实是违反了事物发展规律,常常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看明白了,认识清了,把握了事物发展方向,再“有所为”也不迟。这样的“不为”,实质上也是“为”。


而有些“不为”则是必须的。比如,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要坚决减掉,一些对企业不必要的检查验收等行政干预要坚决去除。诸如此类,通过“不为”解除对市场主体的束缚,释放市场活力。



“为”与“不为”的考量,关键在于审时度势 。正如《之江新语》一书中《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一文所说,“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此科学选择,该“为”时坚决“为”,“不为”时坚决“不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