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位心理医生聊天,他谈到心理疾病的治愈有一个判断标准——“控制症状到不影响正常生活”就算治好了。
比如,一个人有严重的强迫症,每天强迫洗手超过五个小时,双手都快洗破皮了,正常生活也受到了影响,无法正常工作和睡觉,如果通过药物和咨询,将其洗手时间控制在一天一两个小时,同时他心理感到没有之前那么痛苦了,能够接受自己的状态,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了,就算心理疾病得到了治愈。
这个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完全治愈他的强迫症,但是他能够带着症状好好的生活。
这就是一种成功的治疗。
很多时候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教人“带着问题去生活”。
曾经有个大学男生写信给我,说自己喜欢年纪比自己大几岁,甚至十岁的女生,很欣赏她们成熟的心智与思想,对同龄人则无感,他觉得自己这样有心理问题,担心自己是不是不正常,心理变态,问我怎么纠正自己。
我回信说,
正常与不正常大部分是基于一种社会判断,社会肯定你是正常,你就正常,反之你就是不正常。假若一个人有自己的“不正常”之处,且这个“不正常”既不违法也不会给别人带来困扰,那这个“不正常”本身变得并不是很重要,如何面对这个不正常才重要。
他可以去探究自己为什么喜欢年纪大的女性,看看自己和家里异性亲人的关系怎么样,自己第一次喜欢的女生是怎样的,通过这些增加对自己的了解。
我还说,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女生其实没有什么问题,只要不影响别人,不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就可以了。
世界上有很多人和他一样,他不需要非得“纠正自己”,与其改变自己,不如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在微博上,我发过一段话:
心理咨询很多时候做的工作是教会一个人在认命的基础上积极生活。比如一个人因为意外失去了右手,内心痛苦,无法振作起来,心理咨询无法帮助这个人重新长出右手,但是可以帮助他面对失去的右手不再那么伤心和痛苦,然后学习用左手吃饭、刷牙,好好过接下来的人生,也许他还会偶尔为失去的右手感到伤心,但他基本接受了自己,接受了现实。
改变现实是一种成长,接受现实也是一种成长,很多时候问题的产生就在于不接受现实,逃避现实。
心理学家李维榕在《为家庭疗伤》中讲的一个故事。亚祖二十八岁却游手好闲,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唯独见了女性的脚,就禁不住动手去摸,几次被人告上法庭。父母带着他见过很多专家,证实他是个恋鞋狂。但如何起因、如何治疗,可没有具体的说明。亚祖的父母都是衣着谈吐井井有条之人,母亲还是一家大公司的人事部主任,他们对儿子的“出轨行为”很焦急。父母和感化官三个人连拉带推把亚祖扯来见李维榕。希望她能够改变亚祖的恋鞋癖。
在咨询过程中,大家说话都转弯抹角,谁都忌讳,不提鞋子的事情。李维榕在咨询过程中心生一计,将自己的鞋子脱下来,交给亚祖并问他:“你喜欢我的鞋子吗?” 亚祖接了鞋子又立即将其放在咖啡台上,忙说:“不喜欢!不喜欢!” 李继续跟他谈鞋子,觉得自己的鞋子款式不错。又问他,是喜欢鞋子还是喜欢脚?这是两件不一样的事。然后跟他解释二者的不同。亚祖深思之后,回答说:我最喜欢的是鞋子在脚上一穿一脱的动作。说着还用手比划着。
作者与亚祖的谈话大部分是为了说给父母及感化官听的,目的是希望他们习惯以轻松一点的方式,来正视亚祖的奇怪嗜好。因为她认为:“他们在第一次听到儿子有恋鞋狂时,就被这名词吓僵了,根本没有想到症状本身不是大问题,问题是儿子完全没有责任感,不肯过正常生活。而且每次被抓,受罪的都是他的父母,亚祖装疯卖傻的,很容易就把官司打发掉。”
李维榕对亚祖说:“你父母可能不知道,恋鞋也好,恋脚也好,这种嗜好虽然古怪,本身却并不碍事,只是你已经二十八岁,难道想一辈子就在女人鞋堆中过掉?”感化官马上补充道:“或在监狱中过掉?”
李对亚祖说:“你想做个坐牢的恋鞋狂,还是个自由的恋鞋狂?将是你自己的抉择。”
亚祖后来在一家鞋铺找到一份售货员的工作,天天为女士们穿鞋脱鞋,可想而知,他工作得很卖力,再也没听到他惹上官司。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有趣?
症状本身并不是问题,非要改变症状反而是问题,借由症状,不肯好好生活才是问题。
这里的症状可以理解为生活中任何一件让人不舒服,让人难受,或者让自己有别于其他人的事情。
亚祖问题不在于恋鞋癖这个“不正常”的症状,而在于他知法犯法,并且利用自己的不正常逃避自己要面对的生活难题和责任:比如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他的父母也因为他有病,无论他犯了什么错,都为他解释,把他宠坏了,使得他没有机会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肯为自己的人生努力。
这样的例子我们在生活中会见到很多。
我有个远房亲戚,中年男性,因为肥胖,最近被诊断为有轻度的脂肪肝。医生建议靠控制和调整饮食和锻炼身体来治疗。
于是,家人为其做的饭菜中减少了一些油腻的肉类,饮食变得稍微清淡了一些。还督促他散步,做运动。
轻度的脂肪肝本身并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可是这位亲戚的态度让家里人很崩溃。他非常悲观消极,不愿意做运动,情绪起伏很大,动不动就对家里人发脾气,妻子、孩子苦不堪言。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好,还认为从此自己都要吃清淡的食物,与美食无缘了。
同样的病情,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有的人不接受现实,自暴自弃,消极逃避,有的人则接受自己患病的现实,带着疾病积极的生活。
我遇到有的人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婚,内心陷入自卑、怨恨的漩涡中。
当他学业不好时,他会认为都是父母离婚的错。工作不顺利时,他也会怪父母离婚。生活过得不好,不开心时,他也会怪父母离婚。找不到恋爱对象的时,他会怪父母离婚……
一直以来让他画地为牢的是他的想法:因为我的父母离婚毁了我的正常生活。
父母离婚确实会让孩子很受伤,但父母离婚本身并不会真的毁了一个人的正常生活,而那种躲在“父母离婚”的借口下,不愿意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不愿意面对自己应有的责任,那种逃避困难,逃避选择,逃避责任,不愿努力让自己过上正常幸福生活的想法和行为才会真正毁了一个人的生活。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我们每个人,其实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所谓的问题,或者症状
,有的人是焦虑、抑郁,有的人是有恋鞋癖、恋母情结,有的人是脸上有块胎记,手指有点残疾,有的人是父母离婚,家境贫穷……
这些问题、症状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它们并不是我们的全部,也不会毁掉一个人的人生。
以自己的问题、症状为借口不好好生活,不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肯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才是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
学会接纳这样有点问题的自己,学会以更轻松地心态看待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生活,带着问题往前走,一直走,好好努力地经营自己的人生,我相信这样的人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出口,人生道路会越走越开阔,能够去实现他自己,也能拥有幸福的生活与人生。
注:图片来自豆瓣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
欢迎与我互动,你是怎样带着问题去生活的,有没有走着走着,一些以为是问题的问题最好不成为了问题?
近期热门文章:
是我,做出了一个选择
为什么你想爱又不敢,得到又假装不在乎?
看见,就是爱;回应,就是爱
亲密关系的秘诀:一表达需求,二接纳不同,三双方共同努力,寻求双赢,四重复以上三个步骤。
为什么是我改变?他呢?
你的内部动力被偷走了吗?
每一个婚姻中的女人都需要一张自我关怀清单
三观不合,也可以很幸福,关键在于……
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减少至少50%以上的家庭矛盾
离开一个呆了十年的大城市,搬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是怎样一种体验?
听说,你想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