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维补丁
不过是一块补丁而已,既不温暖,亦难遮羞。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寻一抹绿,访一季春 ·  3 天前  
LADYMAX  ·  ​深度 | Gucci一段必走的弯路 ·  4 天前  
物道  ·  46年前爆火的哪吒再次翻红!燃爆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维补丁

996的修罗场里没有“吹哨人”

思维补丁  · 公众号  ·  · 2021-01-05 22:21

正文

这是思维补丁的 第610篇 文章

很好听,静静听。

头图by《美国工厂》


(一)

一个98年的年轻姑娘倒在凌晨1:30的下班路上,而她所供职的公司正疲于撰写一篇又一篇的声明和“辟谣”。

很难想象,一家20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在对外沟通机制和流程上,呈现出这样一幅灾难性的水准。

在最近一篇声明里,拼多多声称发布这段不当回应的人,只是一家合作供应商的员工,一幅责任全在乙方的甩锅口吻。


令人惆怅的是,我看这位在地铁上急着为拼多多辩白的人,既不是老板,亦非高管,不过就是个乙方公司95年的普通员工。

仔细想想,这样的人还挺可怕的。面对一个同龄人的猝然离世,这位不仅缺乏最基本的共情,还试图以“奋斗逼”的逻辑链将矛盾转移到个人选择上面去。

这是蠢,也是坏。

有人形容这样的人是“精神资本家”,但对于习惯了内卷化的打工人而言,类似的思维其实你我并不陌生。
“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


真的,我丝毫不怀疑这句话的“真诚”。这段话以及其所展现的逻辑,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一直以来都有着广泛的现实基础。


马云说“996是一种福报”,刘强东说“我一天工作16个小时,闲着对我来说是痛苦”,雷军说“要重点培养那些心甘情愿12点下班,不用老板看着的人”……

站在他们的角度看,是行业竞争格局的内卷化。其实互联网已经很久没有什么颠覆性创新了,竞争早已经进入下半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高管层,在焦虑下开始意识到:

科技互联网公司要开始适应“苦日子”了,激烈的竞争格局下,跑的快不一定能活,但跑的慢一定会死。

而这样的逻辑,对于从小就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样的标语下卷出来的小镇做题家而言,接受起来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就是这样一路“杀”过来的。


(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当然是正确的,我个人也认同乃至鼓励,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一个人在年轻时应该更勤奋、更拼搏、更努力。

但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一个正常的环境下。

可当下打工人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

“996ICU”的网站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它越来越多地成为各个行业、各个类型公司的工作常态。996是标配,997是优秀员工,每天都愿意在公司自愿卷到凌晨12点才下班的“干电池”,正被公司领导火速提拔,以讽刺和鞭挞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35岁以上员工……

我毕业的时候,大厂招聘时都自豪地宣传福利待遇带薪假期,那时候中国互联网公司流行向Google看齐,上班不打卡下班去酒吧工作的时候还能不务正业。但今天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招聘需求里,表现出“能进我司是你的荣幸,你爱来不来,有的是人抢着来”的态度,明火执仗地写上:

“不能接受996和高强度加班的同学,我们也不太能接受你。”


而经济大环境的萧瑟和工作机会的稀缺,又加强了996的某种“正当性”。

我很早之前就写过,网络舆情对996再深恶痛绝,也是清风撼石。有多少人是一边喝着红牛,一边在凌晨灯火辉煌的办公室里写下反对996的句子呢?

996工作制已经是一个“城里人渴望逃离,城外人梦寐以求”的环境围城。

有多少人渴望逃离,就有多少人渴望进来——不信,去听听当下各大高校应届生的求职心声吧,996、997又如何?能进入BATTMD这样的互联网大公司,是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念兹在兹的梦想。

我想起项飙老师前些日子的那篇访谈。


他说导致中国社会如此内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里“没有退出的机制”。

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人几乎都挤在同一个赛道上,“目标上的高度单一,价值评价体系的高度单一,竞争方式也是高度单一”。

而在这样一条赛道上,社会评价体系还不允许你选择退出。项飙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研究生毕业的同学去麦当劳应聘,面试官看了他的简历后,问的第一个问题是:

你有没有考虑你父母怎么想?

这样的问题已经和工作能力无关,而牵扯到道德评判和价值审判。同理,那些煎熬在996工作里的打工人,在萌生退意时,内心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类似的社会评判:

996这点苦你都吃不了,你当年怎么考上的985?加班你都受不了,你凭什么想过更好的生活,你有什么资格享受当下,有什么资格给家人爱人更好的未来?

这就是项飙老师所讲的:
“成功者要失败者一定要承认自己是失败的。你不仅是在钱上少一点,物质生活上差一点,而且你一定要在道德上低头,一定要去承认你是没有什么用的,是失败的。如果你不承认自己失败,而是悄然走开退出竞争,不允许的,会有很多指责。”


(三)

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看评论说“拼多多要一个月给我五万,那我也去”。你想多了。你觉得给你五万你去,肯定有人四万也去的。还有三万两万的,最后月薪一万五。轮不到你。知乎讨论“马云给你一亿让你吃屎吃不吃”,有模有样的,还纠结。其实轮不到你,早被人一万一口抢光了。所以才要法律帮人制定底线:人就不能吃屎。


轰轰烈烈的舆论讨伐之后,我毫不怀疑,996的常态依然会在办公楼里持续,而类似的年轻人猝死(中年人猝死几乎不算新闻了)依然还会重演。

如今一种政治正确是将炮火对准资本,这很解气,但恕我直言,骂资本本质上和骂996一样,只是公众情绪上的一种舒压,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卵用。

资本是一柄双刃剑,它天生追求的就是更高利润,指望行业自律或者资本放弃对更高利益、更高回报的追逐,是不切实际的天真想法。

《美国工厂》播出后,中文互联网上兴起过一阵关于美国工会的讨论。

《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的核心叙事矛盾,其实就在于曹德旺和美国工会之间的斗争,作为老板和投资人,曹德旺认为工会的建立会严重阻碍工厂的生产效率,“如果工会进来,我就关闭工厂”。


美国工会发展到今天,的确存在很多致命的缺陷和毛病,可以说造成美国制造业外流的现状,美国众多的工会是重要的推波助澜者。

今天的美国工会实际上从保护工人权益的组织,变成了一个为自己谋利和捞取政治资本的组织。


动辄的罢工和抗议,让制造业企业不堪其扰,它的确保护了劳动者权益,尤其是很多弱势群体的利益,比如孕妇、工伤者和老年劳动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