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有意向与攀成德建立合作关系,请点击👉
业务合作通道
,让我们更快速了解您的需求与期望!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市政集团或公司)国际工程始于上世纪70年代参与国家对外经济援建。1987年通过“借船出海”承接巴基斯坦项目首次进入国际承包工程市场,30余年间,公司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坚持“国际优先”,先后在亚、非、欧、南美等区域5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程承包业务。
现就欧洲市场谈几点感受与建议。
公司2012年进入欧洲市场,以承接的波兰弗罗茨瓦夫河道治理项目为发端,公司持续加强与欧洲目标国别的对接,发挥自身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优势,聚焦水资源与水环境、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所在国发展贡献了电建市政方案,建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致富路”“防洪墙”“同心坝”,其中承建的波兰E75铁路修复工程是泛欧铁路骨干网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资企业在欧洲签约的首条竞标类铁路项目,建成后最高运行速度达到200公里/小时,具有重要的区域互联互通作用。
进入欧洲市场10余年来,总体感受是
欧洲建筑市场,“走出去”不易,“融进去”与“可持续”更具挑战。
“走出去”:深层次本土化建设形成利益共同体
建筑企业要吃透欧洲各国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市场规则和文化传统,主动适应合规新形势,拧紧合规风险防控链条,深层次推进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吸引和留住属地优秀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
公司积极探索属地高级管理人才选聘、培训、晋升机制,持续完善本土化人才结构。所属欧洲公司外籍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比80%以上,项目执行高峰期属地员工比例高达98%。
同时深入探索欧洲市场合作新模式,充分利用属地资源,提高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率。在设计咨询、建设施工等方面开展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着力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格局。目前,已在欧洲市场实现了与200多家分包商、供应商等的有效协同,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有力保证了各项目在严苛要求下顺利实施。
“融进去”:跨文化交流融入促进民心相通
建筑企业要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文化融合,增强员工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跨文化市场经营水平,切实提高属地员工对中国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当前,中国建筑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更加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澄清误解和谣言,维护企业声誉。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主动宣介在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建设成就,精准传播企业标准、规则“软联通”的互动效益,多元讲述民心相融“心联通”的生动实践,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与互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可持续”:兼顾经济社会效益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欧洲建筑市场,要结合当地注重环境保护以及绿色低碳、数字智能的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趋势,更加突出环保理念与技术创新,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建筑的能效和可持续性。
公司承建的波兰弗罗茨瓦夫河道治理项目,是中国建筑企业在欧盟市场顺利履约并拿到移交证书的首个项目,面对苛刻的环保要求,“中国速度”“中国质量”赢得了波方信任,为中资企业承建更多波兰基建工程发挥了示范作用。
“可持续”还要求建筑企业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认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实现全方位融合融通。
公司承建的波兰莎莱尤芙水库、克罗斯水库项目通过修建滞洪水库、增加主河道行洪区域等,将奥得河防洪能力提升到300年一遇,2024年1月,首次正式投入防洪体系,成功应对突发瞬时洪水,有效减缓了下游河道的水流压力,提升了所在地区防御洪水的能力,实现了预期社会价值。
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实施海外工程项目是维护国家形象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内在需要。只有坚持不懈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持续在新技术、新模式、新领域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企业才能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更加行稳致远。
本文来自《施工企业管理》杂志,作者张玉富。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