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近期股市火爆,社交平台上出现荐股热,一些投资类自媒体以发牛股、大师推荐等为噱头吸引缺乏经验的投资者,导致一些新手投资者被骗。文章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段,包括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诱导投资等。同时提醒投资者投资伴随风险,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内幕消息,如遇到可疑情形应立即报警。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近期股市火爆,社交平台上出现荐股热,吸引缺乏经验的投资者。
一些投资类自媒体利用发牛股、大师推荐等为噱头吸引投资者,导致一些新手投资者被骗。诈骗分子通过引流洗脑、诱导投资等方式进行诈骗收割。
关键观点2: 具体案例介绍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段
包括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诱导投资等。例如,通过直播推荐股票、虚假网站和APP诱导投资、小额试水获取信任后加大投资等。
关键观点3: 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
投资伴随风险,不存在稳赚不赔的买卖。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内幕消息,如遇到可疑情形应立即拨打110或96110报警。
正文
近期,家住宁波的梁先生
在某直播平台上观看炒股知识的直播时,收到了自称是主播的好友申请,私聊后被拉入某炒股群。
一“老师”在群内时常分析行情、推荐股票,还有不少群友声称自己就是受益者。这让长期“潜水”的梁先生动了心,并加了“老师”为好友。
“老师”称现在为回馈用户免费带大家炒股,只要将资金转入指定APP,按指令操作即可,保证绝对不会亏损。梁先生听闻兴奋不已,
便下载了“老师”推荐的APP,并按照其指导在该款APP内进行投资操作。
刚开始时,梁先生几次小额的投资尝试收益都不错,且都成功提现,这让他感觉这是一个赚大钱的机会,便在该款APP加大投资。
陆陆续续充值了30余万元后,发现APP内的余额无法提现的时候,
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
10月10日,湖北省反诈中心发布的一起案例显示,今年4月底,湖北黄石市民王先生加入某短视频平台直播间的“炒股群”,在“投资顾问”的指导下,下载了某证券公司APP,
前后投入90万元
。
当他打算提取账户资金时,“客服”却称“提现需要缴纳30万元保证金”。见王先生拿不出这么多钱,“客服”又改口称“缴纳20万保证金也可以”。
这句话引起王先生妻子的怀疑,她当即带丈夫到黄石市公安局下陆区分局团城山派出所报警。
随后,民警奔赴河南省开封市,将高某、许某豪、许某三名嫌疑人抓获归案。黄石下陆警方继续扩线追踪,前往湖南、福建、山东多地取证、抓捕,直至9月28日,抓获17名涉诈嫌疑人,
共计追回涉诈资金62万余元
。
目前,17人均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据了解,王先生遭遇的是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骗子通过短视频、网络社交等平台发布广告吸引受害者,有一定收入、资产,且有投资需求的人为易受骗群体。
据了解,这些荐股群中不乏各种“收割套路”,群内自称经验丰富的荐股“老师”,以提供“优质股票”、带盘指导、买卖点提示等服务筛选用户,接下来,则根据不同目的开启多种“收割”模式。
一、以兜售课程、软件、咨询服务为目的,会把“投资有风险”作为免责申明,对用户亏损不负责。
三、不法分子通过荐股来操纵股票价格,从中牟取暴利,用户则可能以“老鼠仓”的形式尝到甜头。
四、投资机构通过股票推荐,与用户建立信任,引诱投资者进入其他现货市场。
还有一种涉嫌诈骗,
用伪造的高盈利记录诱导用户下载虚假交易软件,当受害人发现无法提现后才觉察到上当。
业内人士介绍,
当前落入“荐股圈套”的人群日益年轻化,
但是受制于技术限制,平台在打击“非法荐股”方面比较被动,往往要投资者收集证据向监管部门投诉或举报后,进行事后处理。
上海律师协会第十二届银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邹梦涵指出,若投资者因被诱导下载软件或进入第三方平台和机构投资遭受损失,可以依法追责。相关引导可能构成非法经营、诈骗、操纵市场、传销等非法行为。
2023年1月,
东莞一位黄护士在小区加入一个炒股群,
下载一款叫某某证券的软件,操作投资,7天后发现提现不了,
共计损失65万元。
2021年10月8日,
广州黄埔区某事主收到自称“股票监察官”的微信好友添加申请,对方通过推荐炒股广告,引导事主下载了一个虚假投资平台,并加入“股票交流群”。
“老师”称平台有一个新加坡的交易所投资碳中和能够赚钱,让事主去投资。
在“老师”的蛊惑下,事主转入4.5万元投资,3天后平台显示已经赚了25万元。事主想要提现但是失败,对方称提现用户太多,网络拥堵,要后期才能提现,后事主又在对方的怂恿下继续投入
100万元
。当年11月26日,事主联系不上对方,并发现平台的账户资金已经清零,才发现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