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灼见
讲新知识青年的故事,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和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冯唐  ·  AI时代,艺术家会被取代吗? ·  昨天  
冯唐  ·  有这5种心态做什么都会成功的 ·  2 天前  
冯唐  ·  不是事情让你痛苦,是你选择了痛苦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灼见

工作时间越久,工资真的越高吗?

灼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1-17 18:06

正文


Jan.

17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现实是,向上的金字塔机会本来就少,如果想攀到塔尖去,就得额外付出很多努力和心血。


作者 |  古尔浪洼


人向上走,水涨船高,工作越久,工资越高,似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


实际上确实也是。至少在我参加工作的这么多年时间里,我自己的工资收入,也确实是一条向上爬坡的线,一路走高,并没有出现过工资变低的情况。


但是,最近几年,我却越来越多听到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在抱怨换工作时,薪水越换越低的消息。


其中,也不乏有些我认识的人,他们跟我抱怨:


“不知道怎么搞的,跳槽居然经常被砍价,工资越给越低了?!”


“现在的经济真的是越来越不景气了!”


真的吗?


我不太相信,于是就做了一些调查,发现,他们说的还真的是实情,而且这种现象在这几年变得越来越普遍。


但随着我收集的案例越来越多,研究分析越来越深入的时候,却发现,真实的情况并非大家抱怨的那样,而是另有隐情。


下面,我就我所采集到的案例以及我所遇到的真实实例,详细分析一下,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 1 -

不是现在的薪水低了

而是过去的薪水给高了


我的第一个案例是我很熟悉的朋友,老王,40岁,入行20年。


为什么我在众多的案例中,我选择老王进行分析,并以此案例来说明这个话题呢?


这是因为老王代表了很多在珠三角奋斗的一群人:


没有根基,没有背景,很多年前,学校毕业,或者辍学,独自和结伴南下打工,一直兜兜转转,漂泊浪荡在这片土地上,最美好的青春刚刚全部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如今人到中年,开始遭遇事业危机。


老王刚参加工作时,从普通工人做起,20年来做过组长、主管、经理、副总,去年他上班了好多年的公司倒了,于是他出来找工作。


他希望能找一份月薪3、4万的工作,可以是副总,或者总监,可是,应聘了好多家工厂,人家开出来的薪水都是2万左右。他很是失望和失落。


我们聊天,他抱怨,说大环境真是太不景气了,过去他去应聘这样的工作职位,月薪水3-4万手到擒来,现在居然连2万都要努力去找。


真的吗?他说的,有部分或许是真的,但却未必是100%的实情。


制造业现在不如过去景气是实情,但如果将自己所能拿到的薪水的变化全部归咎于大环境不景气,就有点以偏概全了。


在十几二十年前,当时的中国确实是各种行业的高速增长期,以制造业为例,那时候,整个行业高速发展,几乎每个公司都欠缺管理和技术人员,所以,几乎所有的工厂都渴求能招到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以满足自己的高速增长的需要。


因此,那个年代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各个都意气风发,只要略有成长,就一定会有人来挖角,有些人甚至才在一个公司打了一点基础,从员工晋为组长,就有两三个公司来挖角。


所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薪水喊价没有客气的,什么价钱都会有人敢出手承接 ,几乎每个略有进取心的年轻人,不管在公司里担当什么职位,处于怎样位置,都会被挖走。 实际上,其中的大部分人,做着中阶的工作,拿着高阶的薪水。


但是,当制造业过了所谓的万年增长期(也就是做什么都赚钱的时代)过去之后,景气一翻转,大潮退去,才发现很多人其实是裸泳者,根本就不值这个价。


那些在物以稀为贵的年代还懂得求上进的人还好,打了一些很好的基础,也经过一些非常痛苦的磨炼和成长,综合能力和水平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虽然在换新工作时,还是被杀价,但还是能找到收入比较好的岗位和工作。


而那些被浪潮托着起伏,根本就没有真正用过功、用过心成长和进取的人,忽然之间,就连上岸的机会都没有了,就那样赤裸裸被晾在了沙滩上,连份体面的工作都找不到了。


而在这种时候,还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预期,或者不能调整自己做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只一味锁定高薪,是行不通的。


如果想一直拿高工资,就得在平日的工作中,多进行自我投资,多抓住机会锻炼,让自己的能力精进,这样当大环境不景气,或者行业成长的高峰过去之后,自己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能挑战难度更高的工作。


不管如何,只想着拿高薪,还要过舒服日子,是不现实的。要么就要多付出,要么就要弯下腰接受现实,调整心理预期,接受退潮后与自己能力匹配和相当的职位和薪水。


工作十几年二十年左右,其实是一个相当尴尬的年纪。


一方面,人到中年,家庭的开支和自己的心理预期都在节节攀高,所以希望能得到高薪。


另外一方面,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中阶乃至高阶职位正在消失,中年人重返市场的各种限制条件和困难都在增加。


因此,很多时候,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并非像以前经验里的那样,是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不够,而是传统机会正在大幅度减少,乃至消失,没有向以前那样多的工作机会了。


- 2 -

工资不会一直涨

而是呈曲线状向前发展


希望薪资一直涨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但现实大多却没有这么美好。


犹如大海中的波浪会有波峰波谷,我们职场生涯中的薪资收入,也会有高有低,成曲线状波动,不会一直涨上去。


一般而言,同一份职位的薪资,能持续上升8~10年就会触及天花板,从而会停滞不动。


除非你有大的变动,比如突破原有职位阶层,升职至更高的职位和层级,或者换行业,换公司。


但无论如何,要想在薪资的高原期做得够久、挺得够长,不下降,你就得额外付出很多,要么在专业上要胜人一筹,在精力和付出上要较同级的人多;或者你能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意识对自己的知识积累或技能提升方面做投资,从而有机会突破自己原来的水平和阶层,有机会接受更大的挑战,承担更多的责任。


不管你在什么层级工作,也不管你在哪个领域工作,虽然大家不爱听,但坦白而言,确实没有一份工作叫“加班少、离家近、工资高”。


非常收入,必是非常努力和非常付出换来的。


我有一位朋友,以前在传统制造业的下游工作,后来,经过朋友介绍,他去到产业链的上游工作,因为他对下游产业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说是精通,因此在上游公司做的时候,能抓住客户的痛点,了解客户的潜在需求,经过不断的改造和优化产品,使得公司产品的营业额连年翻翻,增长了数倍。


因为他的业绩出色,他去的时候月薪1.5万,一路涨到了月薪4万。三年后,他所在的公司的少东家学成归国,开始参与,于是他便开始面临老板、老板娘、少东家都发布指令的囧境。


最让他难受的是,并非大家意见向左,互不沟通,又互不相让、互不妥协,常常将他夹在中间难以做人。 而是,他觉得这家人对他呼来喝去,不够尊重自己和员工,于是在一家公司以月薪6万向他招手时,毫不恋栈,挂靴而去。


不料,一年多后,开出月薪6万的企业开始面临瓶颈,公司在他的主导下并没有取得突破,他不得不面临重新择业的可能。


于是他一面拼命工作,以期打开局面,一面鸭子划水,偷偷寻找新公司,与可能的新东家频繁见面,两个月见了十几个老板。


结果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一方面是,每家公司都表达了强烈愿意请他去的愿望,但另外一方面,每家公司开出的薪资都出奇的一致:月薪3万左右。


这让他很是气愤。他问我:“这些老板们都这么喜欢杀价吗?这世界上没有经验丰富、敬业守信、价格五折的精英吧?!”


我说:“还是看是否合适吧。既然家家都这个价,我想不完全是杀价的问题,应该是这个行业行情差不多就这个价。”


对于公司来讲,薪资也是成本,如果行业景气,前途光明,一般情况下能多给,还是会多给的,毕竟对于公司而言,还是希望能请到自己心仪,并觉得合适的优质人才。


但如果行业不景气,工资成本占比较高的时候,在请人的过程中,虽然同样渴求优秀的人才,但公司还是会顾忌到成本问题,能省处则省。


如果规模相似的工厂,一家开出如此的薪资水平,可能是想杀价,但如果多至十来家给出来的都是相近的薪水的话,我想这可能是企业在寻找优质人才的过程中,在节省成本与找到好人才中间,会找到的一个平衡点,这应该是属于相对合理的薪资了,从而形成了真正的行情价。


在听过我的分析之后,他回去想了几天,最终接受了我的建议,接受了月薪3万的薪资条件,去了一家新公司任职。


- 3 -

关于薪资问题

请认清楚3个现实


我在我所从事的这个行业里,干了20年,因此,就薪资水平,相对而言,我对这个行业里的情况更为熟悉些。


前几天,我碰到一位小朋友,做工艺技术方面的工作,职务是助理工程师工作,从业4年,月薪6千。


他向我抱怨说:“我就是来这家公司的时候要工资要的少了,如果我当时发狠要一万,我估计老板也就给了。唉,我吃亏就吃亏在一开始没有要高薪!”


那天我正好有空,于是坐下来跟他聊了聊。我询问了他一下专业方面的问题,并问了问他关于工作开展方面的观点和看法,最后问他:“你想要这么高的工资,你觉得你能胜任什么职位的工作?”


他答:“我至少能做个副经理吧!”


我不仅哑然失笑。说真的,他所谈的技术方面的看法和见解,大多都浮在表面上,大部分东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整个知识并未成体系,所知道的东西也是零零碎碎的,问稍微专业和深一点的问题,就不知所谓了。


坦白而言,我觉得就工作四年的经历而言,他应该知道的更多一些才对。而就他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而言,我认为月薪6千,并不算低,相反,是算偏高一些的。如果去其它厂,可能开出来的薪水会更低一些。


当然,我说这些并非是嘲笑他的意思,而是认为,他的观点可能受了前几年行业景气时候的影响。确实,在四年前,乃至更前的那些年,相同和相似的经历、水平岗位的薪水,确实要比现在高一些,虽然不至于翻翻,但高百分之五六十的情况真的比较普遍。


但那时候还属于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期。


不过,最近几年,这个行业过了高速成长期,已经到了不景气期,所以现在公司开出来的薪水,与四年前相同的职位和要求,低了近一半。


这并不是老板要狠杀员工的薪水,而是整个行业的行情就是如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