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如果想要获得好的投资回报,投资者一定要有超凡的预测未来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事实确实是这样么?
文丨伍治坚
从本质上来说,任何投资决策都是预测未来。无论你决定购买股票,卖出债券,或者坐拥现金,其实都是基于你对未来做出的判断之上的决策。因此有很多人认为,如果想要获得好的投资回报,投资者一定要有超凡的预测未来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事实确实是这样么?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张图。
图表1:市场对美联储基准利率的预测总是错
数据来源:彭博社,Apollo Chief Economist
上图展示了自2008年以来美联储基准利率的历史(绿色实线)。站在现在回头看,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非常清晰的历史路径:美联储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立刻大幅度降息至零,并将零利率水平一直保持到2016年。在2016到2020年间,美联储慢慢逐步升息。然后到了2020年,COVID疫情发生后,美联储再次将利率降到零。从2022年开始,为了应对通胀压力,美联储又快速将基准利率提到5%左右。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市场对于美联储未来利率的预测(上图中虚线),从来没有正确过。举例来说,在2008到2016年间,美联储利率始终保持在零,然而同期市场的共识是:美联储很快就会升息。很少有人会预料到,零利率会整整持续8年。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另一张图表。
数据来源:彭博社,Ritholtz财富管理
在2023年年底时,华尔街主要银行的首席策略师们对未来的一年进行展望,给出了2024年年底股票指数的预测(上图柱状图)。一年之后,标普500指数在2024年12月31日收盘5,881点(上图红色虚线),没有一个人的预测接近正确的收盘指数。众多首席策略的预测中位数值为4,875点,和最后的收盘数值差了整整1000点。简而言之,没有任何人能预测未来。
尽管有大量证据清晰的表明,我们人类在预测未来方面错误百出,然而我们却从未停止尝试。数以亿计的投资者们关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的大V,认真倾听他们对于未来的看法。有很多人甚至愿意付费收听,对大V奉若神明。
为什么会这样?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人类普遍有三个毛病:大意、轻信和贪婪。大意指的是对自己的投资能力过度自信。感觉自己看过两本书,或者以前炒股时赚过一些钱,就是“巴菲特第二”,觉得自己是一个高明的预测家,可以看到其他人都看不到的未来。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曾经说过,“未来不可预测的观念,每天都因为对过去看似显而易见的解释而被削弱”。拿出一张K线图,从右往左看,每个人都可以觉得自己是诸葛亮神算子,分析的头头是道,殊不知这并不代表你也能把未来看的一清二楚。
轻信专指那些从某个朋友口里得来一些“小道消息”或者“郑重推荐”就奉若至宝的投资者,他们往往不多加思考就轻易买入。贫婪则几乎是广大投资者的通病。赚了5%,还想着再赚10%。看中更高的利息回报,往往忘记了人家惦记的是你的本金。当大意、轻信和贪婪交织在一起,影响我们的大脑时,我们的理性和独立思考被扔到九霄云外,活生生变成了市场中的“韭菜”。
《黑天鹅效应》一书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曾说过:“我估计,如果提前24小时告诉投资者接下来要发生的新闻,他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破产。”乍一看,这种说法似乎违背常识:如果投资者可以提前知道接下来24小时要发生的新闻,怎么可能更快地亏损甚至破产呢?但事实上这句话充满哲理,其原因就是我在上面提到的:当大意、轻信和贪婪交织在一起时,我们就会变成十分愚蠢的投资者。
为了检验塔勒布说过的这句话,有研究人员(Haghani and White,2024)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这项实验中,玩家可以看到某一天《华尔街日报》的标题新闻,然后在模拟盘中的前一天决定买卖股票或债券。也就是说,在你决定买卖股票和债券的时候,你已经知道了接下来一天将要发生的重大新闻。然而1500名玩家参与实验后得到的结果让人啼笑皆非:他们的中位数投资回报为负30%,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玩家破产。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难以预测,大部分人的预测能力都十分糟糕,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严格控制你的投资成本。
大量证据表明,持续准确的预测未来,几乎不可能,因此当我们考虑付费给别人让他去预测未来时,应该十分谨慎。换句话说,只有当某人(比如基金经理或者理财顾问)能够完全令人信服地证明他能够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扣除所有费用以后,投资回报高于市场平均)时,我们才考虑支付相关的费用(比如超过一个被动型指数ETF以获得市场平均回报的年管理费,一般在万5到千3不等)。
当投资者付出过高费用,导致自己投资回报被摧毁的真实故事,屡见不鲜。最近一篇彭博社的文章报道了欧洲一个超级富有家族(Reimann家族)如何被他们的理财顾问折腾得损失惨重。在理财顾问的建议下,该家族在过去十几年进行了多个并购,但结果却差强人意。目前该家族的所有资产市值大约为250亿美元左右。而如果他们一开始就选择不接受任何理财建议,而是购买一个低成本指数基金并持有至今的话,他们的资产市值约为500亿美元。也就是说,理财顾问给他们的建议给家族造成了约250亿美元的损失,令他们的财富净值损失一半。最让人感到讽刺的是,那两个给出糟糕建议的理财顾问,自己则成了亿万富翁。
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控制成本”在最近几年变得更加重要。这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理财顾问向投资者们推荐各种“另类投资”,比如私募股权基金、非交易房地产基金和私募信贷基金等。在推荐这些“另类投资”理财产品时,理财顾问们往往会搬出“耶鲁模式”,向投资者们描绘一副“私募股权给投资者高回报”的愿景。问题在于,事实上很少有机构能够达到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会的投资回报,更别提个人或家族办公室投资者了。有学者统计 发现,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2021年6月30日,美国的大学捐赠基金会平均投资回报,比基准年回报落后1.2到2.5个百分点。另一项研究 显示,在同一时期,美国公共养老基金每年回报落后基准指数大约1.2%,其更差的回报几乎全部因为他们对于另类资产的投资。
既然投资者很难从像私募股权基金这样的另类投资中赚钱,为什么理财顾问仍然热衷于推荐该类理财产品?答案很简单:更高的费用。正如一篇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指出,“另类投资基金每年的费率,通常为2%,有些高达6%或更高。推销此类基金的佣金,通常为2%到5%,有些甚至超过10%”。
这些真实故事,给我们投资者提供的训诫是一致的:控制投资成本尤为重要,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小心,那么我们迟早要吃大亏。
其次,控制自己想要择时的冲动。
几乎每个投资决策,都涉及择时。比如目前看起来美联储似乎要降息了,我是否应该增加对股票和债券的投资?人工智能的泡沫似乎吹得过大,我是否应该考虑做空或至少平掉我手上的英伟达股票?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坐拥高达3250亿美元的巨额现金,选择不做任何投资。他一定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我是否也应该这样做?很多投资者可能经常会问自己类似的问题。归根结底,这些问题都能归纳到一个中心主题:我应该择时么?如何择时?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看研究证据。最近的一项研究 表明,从2015年到2019年,糟糕的择时导致投资者们每年损失0.53个百分点。接下来从2020年到2024年10月31日,由于择时差强人意,投资者们的损失更是翻了一番,达到了每年1.01个百分点。错误择时导致投资者损失更大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由于COVID疫情封锁,投资者们在家中无所事事,有更多时间进行买卖。各种交易APP使投资者可以轻松在手机上下单买卖,用手指点几下就能完成。无论原因是什么,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择时很难,糟糕的择时给投资者们造成了沉重的损失。
最后一点,对自己狠一点。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们可以随时解雇我们的理财顾问,换一个基金进行投资,但我们永远不可能解雇自己。这个简单的事实导致了一个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结果,那就是我们往往采取双标,严于律人,宽于律己。如果有人问你:你是聪明的投资者吗?估计很少有人会愿意承认他的投资能力或者智商低于平均水平。但在内心深处,我们都知道以下事实:我们投资回报不佳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我们自己的认知和习惯错误。很可惜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只有诚实的面对和剖析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投资实践中扬长避短,这才是提高自己投资决策质量的唯一办法。
Victor Haghani, James White, When a Crystal Ball Isn’t Enough to Make You Rich, Sept 2024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系新加坡Woodsford Capital CEO,本文来自于Woodsford Capital致投资者信节选
责任编辑 冯涛 [email protected]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