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华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外投建生产基地,眼下,巴基斯坦厂房的选址已经完成,这家企业的新材料产品占据了巴基斯坦一半的市场份额。随着当地同类企业的发展,如何通过原产地化,减少关税、运输等成本,提上了企业的议事日程。
接下来,华峰还想通过境外营销网络向海外寻找投资建厂发展的时机,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海外布局延伸,提升产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竞争力。“企业只有具备全球视野,整合国内外资源,抢抓国内外市场,大胆走出去,才能铸就强大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说。
近几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及经济结构深入调整,供给侧改革不断加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已从“引进来”为主逐渐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尤其是经济新常态下,一些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发展壮大,正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带动企业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了优势互补,促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成为了行业的领跑者。
“一带一路”的发展,对温州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近几年,华峰集团在“一带一路”上也做了很多尝试,始终坚持国际化战略,发展到了巴西、巴基斯坦等国家。
在尤小平看来,当前温州企业“走出去”还只是初级阶段,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获得“红利”的同时,还面临很多挑战与障碍,需要慢慢适应、摸索。尤其是温州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自发、零散、“单打独斗式”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不利于企业自身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建立和维护国家的良好形象。“应该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竞争力,建议抱团出海,才更有竞争力。”尤小平说。
历史上,温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城市之一。温州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现有68. 8万温州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创业,其中有38万人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
尤小平认为,政府应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就如何创新联动模式、整合及共享资源、跨区优势互补等方面大力引导和支持温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议国家能设立‘一带一路’发展促进机构,通过加强与发改、商务、外事、海关等职能部门及银行、基金、协会、商会等机构的沟通协调,整合资源,共同搭建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尤小平提议,政府如果能在政策法规、融资渠道、外汇管理、风险评估、信息咨询、争端解决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相信一定大有裨益。
“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联合境外使馆、境内外协会、商会等机构,建立健全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对境外投资中可能遇到的政局动荡等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解决‘走出去’企业的重大问题和突发问题。”尤小平说。
从传统产业跨越到现代高新技术产业
华峰的成长离不开创新
有人说,尤小平是温州民营经济的传奇。而尤小平说,他只是个普通人。华峰的创新来源于生活,是日常工作积累过程中产生质变的结果。
但事实上,华峰的成长壮大也颇具传奇色彩。1973年,尤小平参加工作,1984年出任瑞安市塑料七厂副厂长,1991年,他创办瑞安市塑料十一厂,生产聚丙烯塑料编织袋,这就是华峰集团的前身。
1994年,尤小平对瑞安塑料十一厂进行技术革新,引进了一条聚氨酯鞋用树脂生产线。这是在他领导下华峰进行的第一次产业转型,标志着华峰集团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跨越。
当年温州民企给人的印象都是作坊式家庭企业,多以量的扩张占有市场。但是尤小平觉得这并不利于民企的进步,他选择进入高分子材料行业。“要不断冲破面前的障碍,甩开后面的追兵,才能比别人快半步”。是尤小平对华峰的一贯要求。
在尤小平的带领下,华峰集团于2003年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聚氨酯制品生产企业(主要产品为鞋底原液、革用树脂)。
同时,这也极大促进了当时作为温州主要产业——鞋革业的发展。对比之前使用的进口原料,华峰生产的鞋用树脂产品大大降低了制鞋成本,让温州鞋革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国鞋都功勋企业”的光环,也因此被戴在了华峰的头上。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个注册资本50万元的小企业,已成为国内聚氨酯制品最大产销企业,总资产302亿元,在全国11个省市建有生产基地,拥有2家自主上市公司,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记者:叶小西
编辑:郑夏忆
来源:世界温州人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