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孩子当童模后,亲妈更焦虑了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25 08:00

正文













孩子们天真无邪,但围绕孩子的各种心思就没那么单纯了。机会与套路并存的童模圈子,让童模家长们成为被圈在其中的最焦虑的人。


作者 | 崔斯也
编辑 | 詹腾宇
题图 | 《爱的接力棒》



“不玻璃心,我家孩子能当童模吗?”


在社交媒体,你一定刷到过这样的标题。发帖的人晒出自家孩子照片,期待得到称赞,但往往引来网友们毫不留情的评价。


这背后或许是身为父母者的一句真诚发问,但大多时候,网友会将其视为“宝妈们的滤镜”。它一度成为了流量密码,被一部分玩梗的网友称为“那句话”。


在社交网络的推波助澜下,儿童模特正前所未有地进入内卷时代。“成为童模”是一些家长和孩子的心愿,也顺势成为一部分人的牟利手段。


短剧“大女主”,今年7岁

2月18日,即将满7周岁的女孩悠哈结束了为期一周的短剧拍摄。


悠哈妈妈在朋友圈里发文:“今日份《小公主》杀青。演了这么多女主,还是第一次演大女主,剧本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挑战很大。”剧组二十多人的合照,悠哈坐在中间C位。


悠哈拍了快30个短剧了。在过去的两年里,她已经从童模圈的新人变成了短剧领域的热门小演员。每隔几天,就能看到悠哈妈妈在朋友圈里发布女儿的拍摄行程。


(图/受访者提供)


悠哈一家是浙江湖州人,她的父母都是个体户。两年前,悠哈参加当地的模特兴趣班。有一次兴趣班老师说,有一家服装厂的“订货会”需要一些小朋友到场做服装模特,悠哈就去参加了。


由于她在那场活动中表现亮眼,一位童模家长加了悠哈妈妈的微信。这位家长兼职做童模经纪人,朋友圈塞满了童模的通告。


于是,悠哈妈妈带女儿尝试“勇闯童模圈”。她先是准备了圈内基本的”童模三件套”——模卡、自我介绍、作品集。“模卡”指的是机构拍摄的一组照片,价格从几百到几万元不等;自我介绍是一段视频,孩子需要对着镜头展示自己;作品集则是一切可以拿出来展示的片段,包括照片、视频。


准备好三件套,悠哈妈妈满怀信心地为悠哈投递简历,但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大半年过去,她投递的通告几乎一次也没有中,最多的一次,她一天投出了二十多个,但一个也没中。这让她难免焦虑。


那段时间里,悠哈偶尔接到一个广告,全家人跟工作室陪明星一样集体出动,爸爸做司机,奶奶做保姆,妈妈当经纪人,报酬往往只有几百块,还没有全家出一趟门花费多。


据悠哈妈妈总结,市场上的童模拍摄项目,主要分为六大类:订货会、发布会、广告、平面、影视、寄拍。其中平面对孩子的颜值要求比较高,需要孩子在外形上具备大眼睛、白皮肤、小脸、发量多的优势;而影视则需要孩子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剧组通常会让孩子先在家录视频“试戏”。


随着悠哈妈妈的坚持海投、陆续接单,悠哈逐渐有了更多资源和渠道,2024年8月悠哈因为参演的一部短剧意外爆红,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短剧小演员,接到的短剧拍摄邀约越来越多。去年她拍摄的童模项目超过100单,其中大多数是广告和影视项目。


目前,悠哈的片酬在每天3000元左右。这些短剧大多在几天内就要拍摄完成,每天拍摄时间长,且大多在外地。


为此,悠哈妈妈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职成为这位7岁小明星的经纪人。


和机会同样多的,是套路

“景屿长得太帅了,可以去做童模。”


从孩子两三岁起,妈妈小雨就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大眼睛、小脸、白皮肤,今年四岁半的景屿,有一张洋娃娃般精致可爱的脸。


(图/受访者提供)


平时,小雨会在社交账号上“晒娃”,评论区里几乎都是称赞孩子的话。去年,有人私信她,表示自己是重庆本土的儿童摄影机构,希望景屿可以帮他们拍一组样片,费用全免。


随着这样的“上门邀请”逐渐增多,景屿误打误撞地进入了童模圈。小雨和丈夫都做电商的,一家人生活在重庆,平时时间相对自由,因此小雨一有空就留意各种童模拍摄项目。


然而,才接了三个单,小雨就遭遇了一次不愉快的经历。


重庆当地一名自称“戚老师”的童模经纪人,打着招募想做童模的素人小孩的旗号,为他们提供拍摄机会。戚老师与童模家长们有一个口头协议:前三次合作都没有报酬,作为试用拍摄,后面再接单,则可以拿到费用。


2024年12月,小雨和戚老师第二次合作,项目内容是一部短剧。拍摄之前,双方约定的拍摄时长是一到两个小时,结果拍了近六个小时,一直到夜里十一点多。小雨心疼孩子,有点不满,在微信上跟戚老师说,时间太久,孩子太辛苦,项目明明有报酬,经纪人却自己把钱吞下来。她并还告诉对方,下次不再合作了。


戚老师则态度强硬:“吃不了苦拍什么戏?”“做了十年经纪人,第一次遇到不懂感恩的。你们缺这个钱是不是?”他告诉小雨,会把聊天记录、孩子的身份信息发到所有经纪人和剧组群,让大家“避雷”。


其他童模家长私下劝小雨,戚老师和另一名被叫作“王老师”的经纪人,两人几乎垄断了重庆的个人童模市场。如果拒绝他们,本地的合作机会基本就没有了。


但小雨感觉自己只是“突然觉醒了”:“我为什么要去卷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呢?如果他很开心那可以,但如果影响到他休息的时间,我接受不了。”


她开始反思当初让景屿进入童模领域的决定:“说实话,第一次接到这种所谓的商拍,照片出来的时候,你是会比较虚荣的,会觉得孩子很厉害。但是短暂快乐之后,并不能给景屿带来一些成长。所谓娱乐圈、文艺圈,可能还是需要一些家长的资源。”


在社交媒体上,随手搜索就能发现有不少以“童模经纪”为头衔的账号。和戚老师类似,他们大多是背后没有机构和组织的“个人经纪人”,属于资源链条的“中间商”,他们招募的也都是像景屿这样没有资源、误打误撞入行的个人童模。相对应地,市面上如BB7等主流童模经纪公司,走的则是类似艺人签约的流程。


据小雨说,戚老师们每次拍摄的报酬和内容都是口头承诺,从来没签过任何合同,也没有保险等相应保障。这些经纪人也几乎不会出现在拍摄现场,对接的过程只是把家长推到一个又一个群里,对很多项目的具体情况根本不了解。


悠哈妈妈说,在童模市场上,基本没有独家单子,原本也不必被“中间商”控制:“单子都公开透明的,只是有没有资源的问题。我也可以说啊,我今天开始收会员费,说这几个孩子条件不错,每个人给我三五千,我推你们上广告。但其实我有的单子别人那里也有,你不用给我交这三五千,只要客户选中你,你一样能拍。”


悠哈在片场。(图/受访者提供)


没有资源、渠道的童模和家长们,几乎完全处于行业链条中弱势一方。小雨说,从景屿进入童模圈子至今半年多的时间里,收益只有200元。


在不对等的需求、不透明的行业背景下,容易滋生各种乱象。比如,有的 一部分人会以“提供童模机会”为由赚钱;有的称自己是童模经纪公司,如果签约需要先交一定的费用;还 有的则会在商场或者街道上伪装成“星探”,告诉家长“你的孩子很符合童模的条件”,可以报名参加专业的培训,之后推荐孩子去参加影视活动。


家长们的焦虑

去年9月,悠哈开始上小学。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业和社交,悠哈妈妈推掉了五十多部短剧邀请,从9月到11月,每个月只接一两部剧。悠哈妈妈希望这些拍摄能成为女儿的人生体验,而不是一种过早开始的工作。


相比于女儿的快乐和轻松,很多焦虑都是妈妈在承受:“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个好玩的东西。有没有被选上、做哪些准备、会拿到多少报酬……她都没有概念。但这些事情都需要我来做。”


悠哈妈妈是那种会尽可能提前做好准备的家长。如果拍广告,她要先问清楚现场拍摄的内容,拍多久,是不是要准备衣服,会在家里帮悠哈预演排练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