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这才是日本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日本的男男女女,正通过亲历、亲记,告诉您一个真实的日本。加入日本Team成为专栏作者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金在线  ·  飙涨82%!日本紧急宣布→ ·  3 天前  
中金在线  ·  飙涨82%!日本紧急宣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这才是日本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老人:操劳一生,晚年还要当保姆

这才是日本  · 公众号  · 日本  · 2018-04-19 00:00

正文

这才是日本

想象中的日本与现实中的日本落差有多大?百名华人用亲历亲记告诉你。 ☞☞☞

版权归原作者任三味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号 “决策”(ID:juece2015),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askus2016,编辑:任旭颖。


中国有很多漂泊的群体,有北漂、上漂、南漂......其实, 还有一个漂泊的群体是“老漂族”。


老漂族就是那些为了帮助儿女照顾小孩,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经有1800万的老漂族了 ,他们脱离了自己原有的朋友圈,过起了孤独的晚年。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一些流动老人的异地生活或多或少会遭遇就医、社保等问题。


日本NHK电视台就此话题推出纪录片《中国的爷爷奶奶们,在大城市中挣扎着》, 以两位老人为照顾孙子来到大城市的经历为例,展示出中国“老漂族”的种种问题。



你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他们却被迫开始漂泊


也许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大城市拼搏,他们的父母也开始做北漂、上漂。


为什么说是无奈之举呢? 很多人会说,完全可以请个保姆呀,何必折腾父母。


但是层出不穷的保姆虐待幼童的报道,让家长们害怕。


比起西方国家来说,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同时工作, 而在国外至少有一方是在家照顾小孩。 比如说德国,德国鼓励一人留在家中照顾小孩,如果双方同时工作,就会加大税收, 也会失去一些社会补助,如此一来,还不如一方工作来得划算。


而我国家长双方都出去工作,直接问题就是孩子无人照料,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爷爷奶奶们就不得不背井离乡,开始漂泊了。



纪录片首先提到的是侯珍的故事,侯珍来自山东,女儿却把家安在了广州,而且工作十分繁忙。前两年,她的外孙出生了,她就从山东赶来照顾外孙。本想待上一两年,等孙子快上幼儿园就回老家,不曾想二胎政策一开放,她的第二个外孙又来了,这一待就是5年。


侯珍的生活很简单,但她总说自己没时间,因为她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做家务了。 每天早上在孩子们上班之前要把早餐做好,白天一整天都在照顾外孙,整理房间,洗衣服,洗尿布,晚上在孩子们下班回来之前要把晚饭准备好。

侯珍的生活是大多数“老漂族”的日常,在一次社区“老漂族”聚会中, 侯珍说,我们就是来当保姆的,和保姆做的活没有任何区别。



其实,对于上一辈人来说, 他们不害怕干些辛苦活,他们害怕的是漂泊在异乡的孤独感。


刚到广州时,侯珍很不习惯,最大的问题不是气候、不是饮食,而是语言不通。 她说虽然广州和山东都属于中国,但语言不通,给她的感觉就是身处异国他乡。



侯珍在买菜,总要重复多次,才能让对方理解菜名


除了语言不通,来到异乡的他们还没有朋友,繁重的家务活更是限制了他们交朋友的时间与机会, 即使小区里有熟络的人,也不过是打个照面。侯珍的父母、丈夫、朋友、同学都在山东,她在山东生活了一辈子,没想到老了,反倒开始漂泊了。


她的丈夫不能来广州陪她,因为要留在山东照顾双方的父母,两夫妻只能偶尔打个电话,询问对方的近况。而孩子们每天结束一天疲惫的工作后,也没有闲情再和她聊天了,侯珍常常很想家,想尽快回去。


很多老漂族其实都像侯珍一样陷入了“精神空巢”,与电子时代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城市没有他们熟悉的休闲娱乐,饮食气候不能习惯,邻里之间不再有鸡犬相闻,更别提与孙辈们可能存在更大的隔阂,诸如此类,都是他们要面对的情感考验。



除了思乡心切、生活圈过小,陷入“精神空巢”, “老漂族”还面临着有病难看,医保难报等窘境。


因为身处异乡,他们的医保无法报销,为了省钱,不少老人选择在小诊所看病,甚至挺着不看。


侯珍就是如此,去年她胃一直不舒服,想到医保也报不了,就随便在药房开了点药。没想到查出来是胃溃疡。她本来想回老家继续治疗的,孩子不同意,就还是留在广州治愈了。 侯珍说:“一辈子挣下点养老保险,到老了却用不上了,有时不明白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中国的医保制度是按地区管理的,人随着年纪增大,身体总出问题,正是需要用医疗保险的时候,但是这些“老漂族”却无法使用,晚年的医疗保障也丧失了,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呼吁国家完善社保制度,多加考虑这类群体。


看到这里不禁有点可怜这群老人,他们本该尽享天伦之乐,却来到儿女家中做着仆人的活;他们本可以和家人朋友们尽情欢度时光,却来到了异乡,没朋友,没兄弟姐妹,甚至和相守一辈子的老伴过起了新时代的分居生活;他们工作几十年,好不容易攒下了养老保险,来到这里却不敢生病,不敢吃药,即使想回去,儿女仍不允许,当孩子们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他们却开始漂泊的生活......


隔代教育问题



纪录片突显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隔代教育问题, 也就是祖父母来教育小孩,张富森、张玉仙家庭就是如此。


张富森的儿子、儿媳都在河北邯郸打工,而他们一直和两个孙子在农村老家生活。前年,儿子事业有了很大起色,自己开了工厂,就把老两口和孩子接到了城里。


但他们还是很忙,很少回家,所以教育孩子的重心就压在了爷爷奶奶身上。


爷爷奶奶教育孩子往往会陷入一个局面,那就是太溺爱孩子,孩子们完全不听话。


这天,一家人在吃饭,孩子们还在打游戏机,父母很生气,爷爷奶奶在一旁好言相劝。面对批评,孩子们不敢对父母有所反抗,但是却对爷爷奶奶表现出不耐烦,可见他们一点都不怕爷爷奶奶。


接着父母对爷爷奶奶说:“我们平时不在家,你们一定要对他们管得严点。”


可是父母一走,爷爷奶奶又恢复慈祥脸,孩子们开始肆无忌惮地打游戏。



纪录片还提到了一个小细节,每次张富森爷爷去幼儿园接孙子,发现几乎都是爷爷奶奶在等孩子出来。


有时候,一个孩子出来,孩子马上就把书包递了过去。


老师看见了就喊孩子的名字,叫住他,然后让孩子自己背上书包。


但是一出门,老人就赶紧把书包跨在自己肩膀上,心疼孩子,怕把孩子压坏了。


爷爷奶奶就是这样爱着孩子们,虽然都是以爱的名义,但是过分溺爱,会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一些坏习惯,比如不自律,脾气大,没有礼貌。



而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也会给孩子的性格、心理造成很多影响。


比如说,很多父母把孩子全托给老人,久而久之竟然会对孩子感到陌生,聊天都陷入尬聊。


孩子的爱好如何?脾气如何?饮食如何?作息如何?语言表达如何?父母一无所知。


这些没有亲自抚养孩子的父母,很难说是真正的父母,只不过是生过孩子的父母。


而父母的忽视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他会想父母是不是不爱他,然后会往深处想,父母都不爱我,是因为我不够优秀吗?如此一来,孩子的自卑感就会增强。


父母可以请爷爷奶奶帮忙带孩子,但一定不要全权托付,即使是做得再好的爷爷奶奶也不能取代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关于隔代教育问题,还涌现出来一个现象,那就是父母对爷爷奶奶也不理解。 如果准备要爷爷奶奶帮忙带孩子,就要理解他们。


记得电视剧《金婚》有这样一段,女主角文丽的婆婆从四川赶来帮忙照顾孙子,婆婆用的是一些乡下的旧方法,比如,用嘴给孩子喂奶。


这在文丽眼里实在不能容忍,她很严厉地斥责婆婆,婆婆没想到自己每天辛苦带孩子、洗尿布、做家务,自己的儿媳都没看在眼里,反倒来嫌弃她传统的带孩子方式。她一气之下就要回四川老家了。



如果是请老人帮忙带孩子,就必定会有拉锯战,因为两代人的观念毕竟是不同的。可是一发现问题,年轻父母们总是觉得自己拥有正确的理念,于是去呵责老人,这样对老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带孩子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老人的义务,有老人帮忙分担,是幸运的事,更该心存感恩,而不是伤害他们。


为什么中国父母晚年生活只有“带娃”


中国的父母好像晚年生活就只有带娃,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可以远走他乡,在本应安度晚年的年纪依然漂泊。


侯珍说,他们这一辈人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下一辈人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上一辈人大多都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从小是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也因为这样的奉献观,让父母觉得跑到几百公里之外的异乡,帮孩子照顾孙子,是件义不容辞的事。


而在这无私奉献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父母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