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原画册
全球iPhone摄影大赛金奖得主韩松的工作室。 不拘泥于器材,用镜头探索有意义的场所。 本人授权维权骑士(http://rightknights.com)对我发布文章的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原画册

信号|特别放送:献给一个70年的传奇

原画册  · 公众号  · 摄影  · 2017-07-31 20:1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信号诞生于2016年秋天的一顿酒。


有四个摄影师在北京金宝街的涮肉店见了面。尚不知道彼此将长久羁绊的几个人,还只是普通的相互喜爱着的男子。酒局散场后,大家纷纷掏出手机,各自拨给心里的名字。“喂,我说”,带着酒气和肉香。


后来发生的事情,全部都写在这里了。


1947年,巴黎还没有从二战的创痛中恢复。布列松、卡帕、乔治·罗杰和大卫·西蒙——同样也是四个人——在不清楚数量的香槟下肚后,于巴黎的酒馆里想到了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的主意。


这大概是信号最“接近”玛格南的时刻。类似的事情,包括成立之初有成员提议,给信号起名叫“玛格北”。


玛格南图片社是一段正在发生的传奇。这个时代的美学观念,报道摄影的手法,甚至摄影师的生活方式,都和其许多著名成员的名字写在了一起。它过分得重要,以至于已经没有人天天把它挂在嘴边。我们每天起床,喝咖啡,穿上袜子出门,拍照,淋雨,等红灯,漏接电话,和编辑抱怨天气。偶尔停下来,看见橱窗镜子里自己背相机的样子,心中会微微一震。


玛格南的摄影师们,此刻也在做着相同的事吧。在这个世界所有令人困惑的变化之间,这件事始终令人欢喜不已。


2017年,玛格南图片社成立70周年。信号向你致以最真诚的敬意。在摄影的修行之路上,我们所做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决定,包括信号的诞生,都与你有关。


玛格南所有那些让人痴迷的瞬间,全部都在这世上真实发生过。而还没有被拍下的瞬间,仍然在持续不断地真实发生。


想到这一点,渴望着按下快门的手指,又开始发烫了。



Oneice (孙一冰)


— Alex Webb —


2015年11月,古巴哈瓦那。 信号/Oneice (孙一冰)


1985年,墨西哥。 Alex Webb/Magnum Photos


我记得几年前,有很多位好友都和我说过:你知道 Webb 吗?你的片子和 Webb 的神似啊。当时的我还不知道这个叫做 Alex Webb 的玛格南大师,他们说多了,我便去翻看 Webb 的照片,看看到底像在哪?当看到之后,真的是很喜欢,确实有一些是神似,当然大师拍的好太多。从他的片子中我知道了“层构图”这个概念。我便向 Webb 致敬一张我的“层构图”。


— Jonas Bendiksen —


2016年6月,中国台湾。 信号/Oneice (孙一冰)


2006年,印度孟买。 Jonas Bendiksen/Magnum Photos


我一直很喜欢 Jonas 的用色、用光,他的作品中总是透露出一股浓浓的“油画感”,对色光的把握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比如印度拍的这张,在色光的渲染下,整条街道如此地诗意浪漫。我这张在台湾拍的九份也算是深受其启发吧。


支支


— Harry Gruyaert —



2016年10月,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来自斯捷潘纳克特的阿拉伊克站在车外,面向亚美尼亚的方向,低头抽着烟。 信号/支支


1988年,马里加奥。 Harry Gruyaert/Magnum Photos


直觉先行的 Harry Gruyaert,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魔术师,他用色彩施展魔力,为平凡赋予诗意。他对微妙细节、偶然和不确定性的痴迷为摄影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新世界,为所有这一切向 Harry Gruyaert 致敬。


— Sohrab Hura —


2012年9月,印度孟买。Chowpatty 海滩上的“健美少年”。 信号/支支


2007年,印度。 Sohrab Hura/Magnum Photos


童年梦想自己成为一只狗,长大后做过兽医和昆虫学家的 Sohrab Hura,最后成了一名摄影师。他的作品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情绪和体验,大多数时候都以“孤独外来者”的身份和视角审视这个世界。Sohrab Hura 不相信可以客观地拍摄照片,他把摄影当作诚实创造“自己世界”的一种方式。对我而言,摄影同样不存在客观性,我希望借助它虚构出一个比肉眼见到的世界更为真实的现实。最后借 Sohrab Hura 所言自勉:愿照片拥有灵魂。

Cocu (刘辰)


— Trent Parke —


2014年3月,美国芝加哥。一名手提公文包的人走在芝加哥南面 Van Buren 街上。 信号/Cocu (刘辰)


2014年9月,美国芝加哥。两位穿西服正装的男子迎着强光走在芝加哥金融区的Lake St. 上。 信号/Cocu (刘辰)


1998年,澳大利亚悉尼。 Trent Parke/Magnum Photos


我想通过我这两张作品向 Trent Parke 致敬。这位唯一来自澳洲玛格南摄影师的早期作品有极强Parke 的高对比风格,他巧妙用光线把平凡的街头景象化为神奇,令我印象极为深刻,还有高对比黑白和阴暗色调,大胆利用常规摄影中被视为有缺陷的高度“过曝“、”欠曝“和虚焦,通过非传统方式让照片产生观看的陌生感和个人化情绪渲染。


这位摄影师独爱拍摄他所居住的地方,只热衷拍摄他熟悉的人们、场景和故事,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挖身边的打动人的东西,而不过分追求走到很远的地方拍摄短期项目。我们都知道拍摄自己熟悉的事物很难,如今的摄影几乎等同猎奇世界,我非常敬佩他能够沉下心去拍摄自己最爱的最了解的的人,城市和国家,将有浓厚 Parke 个人色彩的澳洲展现到我们面前。


阿帆


— Alex Webb —


2016年5月,德国柏林。狂欢的队伍中,几个年轻姑娘在寒风中相拥取暖。 信号/阿帆


1979年,美国加州。 Alex Webb/Magnum Photos


几年前我把 Alex Webb 的这张照片打印出来,配了框挂在墙上。后来我换了好几个住处,这张照片始终是家里摆出来的唯一一幅摄影作品。它描绘的是美国警察抓捕偷偷越境的墨西哥人的场景,看上去却如翩翩起舞一般悠扬。它提醒我要随时睁大眼睛——因为任何情绪会在任何场合发生,抓捕可以优雅,快乐也可以悲伤。


阔夫塔


— Alex Webb —


2014年6月,叙利亚大马士革。几名当地人在一处巴扎内。 信号/阔夫塔


2016年6月,奥地利维也纳。行人走过一处楼梯。 信号/阔夫塔


1979年,格林纳达。 Alex Webb/Magnum Photos


我相信玛格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纪实摄影的教科书般的存在。我对于它的理解,并不一定很深;但玛格南成员的作品至少教会了我两点:一是对“相框”的把控——严谨的构图;二是对事件现场的把控——总能抓住最准确的那个瞬间和气氛。


李亚楠


— Josef Koudelka —


2017年4月,黎巴嫩贝鲁特。海边新建的一片区域内的路灯和红绿灯。 信号/李亚楠


1993年,捷克“黑三角”地区。 Josef Koudelka/Magnum Photos


拍摄这张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寇德卡 Chaos 里面拍摄过的一些路铁路边的指示标志,找到了一个形式感类似的地方,就拍摄了一张。


2017年4月,黎巴嫩贝卡山谷。叙利亚难民营内随意搭建的电线。 信号/李亚楠


2008年,美国。 Josef Koudelka/Magnum Photos


拍摄这张的时候也想到寇德卡的 Lime 里面有很多杂乱无序却特别好看的线条表达,我看到了这堆电线就想到了些线条。于是拍摄了一张


Yuyang Liu


— Jonas Bendiksen —


2016年,新疆喀什。当地居民在舞厅里跳舞,几名保安在一旁维持秩序。 信号/Yuyang Liu


2004年,摩尔多瓦。 Jonas Bendiksen/Magnum Photos


上图是我一个正在进行的关于新疆的拍摄项目。可以说,让我意识到通过摄影来讲述一个地区的可能性的就是玛格南图片社的 Jonas Bendiksen 的 Satellite. 我刚刚接触摄影的时候看到这组照片,不可否认地被诗一样的画面吸引了;但后来发现他的主题是有一条线贯穿其中,这对我的拍摄项目的思路也有很大的帮助。


Max Lee


Moises Saman


2017年3月20日,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内拍摄的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模型。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是第一颗进入地球轨道的人造卫星。 信号/Max Lee


2011年11月,埃及开罗。 Moises Saman /Magnum Photos


玛格南摄影师们总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有时他们的照片甚至让人觉得他们有某种神秘力量,可以预知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玛格南摄影师们就像人造卫星,不断地向地球每个角落的摄影师们发出着信号:“拿起你的相机,继续拍照。去记录我们的时代,记录这个世界。”


韩冲


— Henri Cartier-Bresson —


2014年3月,耶路撒冷。在商业街上,一个孩子费力地拽着自己家的大狗,而大狗却在等着逛商店的主人,不为所动。旁边走过来的大叔看到这个场景,不禁笑了起来。 信号/韩冲


2014年5月,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老城的一个屋顶上,一位热爱跑酷运动的巴勒斯坦少年在我的镜头前做了一个漂亮的空翻。 信号/韩冲


1932年,法国巴黎。

Henri Cartier-Bresson/Magnum Photos


聊布列松,总觉得有些老生常谈,在马格南摄影师中,我更愿意去聊寇德卡和马约里。但是我知道,布列松的影子是总也摆脱不掉的,从我童年第一次看到这张跳过水坑的男人的照片开始,这个场景就再也没能从我记忆中抹去,即使中间有着很多年时间我是没有接触过摄影的。我拿起相机,也会去等待攫取瞬间的画面,这和画画儿不一样,我总能在这个瞬间得到满足感。我不再讳言我一直追寻他的足迹,我在为一个又一个瞬间兴奋着,在那一刻,每一个毛孔都在收缩,汗毛竖立。


远方


— Henri Cartier-Bresson —


2012年12月,中国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亚青寺。 信号/远方


1951年,意大利。

Henri Cartier-Bresson/Magnum Photos


不可否认提到玛格南摄影师,我脑海里绕不开老生常谈的布列松。倒不是太认同决定性瞬间这一定义,而是他众多图片的古典浪漫主义气质吸引着我,这些照片始终不会被忘却。这符合我对摄影的想象,好的照片不在当下,而是岁月沉淀过后它依然闪着光芒。



本文中所有玛格南图片社作品

均来自玛格南官方网站 pro.magnumphotos.com


_____



为纪念玛格南图片社成立70周年

一场与玛格南摄影师同行的盛大行摄活动

即将于8月启幕

作为本次活动的合作媒体

信号 (signalphoto) 将带来一系列特别内容

今年秋天 致敬偶像 敬请关注


_____



本期编辑:阿帆

本期题图:Oneice (孙一冰)

卷首语作者:阿帆

PR Contact: tif (+86 13601063392)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信号PHOTO

微博运营: Annaarella

LOFTER/图虫网/豆瓣:信号SIGNAL

Instagram: signal_photo

Facebook: signal photos

R E C O M M E N D E D


信号 #

光的另一面 | 当照片遇上一部电影 | 一人一世界 | 一张照片的重生 | 时间的尺度 | 朝向一张照片的完成 | 摄影如奇遇 | 自拍照 | 翻包特辑 | 往事 | 手机摄影: 过客匆匆 | | 当你注视我 | 食物的故事 | 聚散离合 | 我从遥远的地方来看你


信号 | 漫游

埃及:大河的孩子 | 在香港,什么都没有发生 | 耶路撒冷: 回不去的都城 | 摩洛哥: 日落之地,遇见光


信号 | 尤里卡

冰与雪之歌 | 当拍孩子的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 最后的工业蒸汽机车 | 清明节专辑: 我们终将在此相见 | 世界睡眠日专辑: 地球人,好眠


信号 | 手里见

一座城的四季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信号Photo官方微博

看更多这里没有的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