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识分子  ·  “轻断食”易秃头,世上难得减肥双全法 ·  昨天  
科普中国  ·  首次!“天宫画展”天地同步举办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普中国

它们是极少数能抵挡微塑料入侵的生物,你一定听说过它们的名字

科普中国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10-07 15:3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水熊虫的超能力及其与动物学家的工作,包括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对微塑料的抵抗力以及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水熊虫是一种具有超绝生存能力的生物,能够在恶劣环境下存活。

它们能够抵御缺氧、太空的真空、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等极端条件,凭借这种适应性从2亿年前存活至今。

关键观点2: 水熊虫不会直接摄入微塑料颗粒,但它们体表会附着微塑料颗粒。

研究发现,54%的水熊虫身体表面附着了微塑料颗粒,特别是它们的附肢上。

关键观点3: 微塑料可能会对其他小型动物产生严重影响,并沿着营养级向上转移。

例如,涡虫和腹毛动物可能会摄入含有微塑料的食物,从而导致微塑料在体内积累。

关键观点4: 水熊虫借助微塑料迁移到地球更多角落的现象被观察到。

一些水熊虫利用微塑料在海面上漂浮,这表明它们可能借助微塑料进行迁移。


正文


图片来源:Bob Goldstein and Vicky Madden, UNC Chapel Hill/wikepedia

水熊虫的超能力+1


动物学家的工作有时看起来可能很令人费解——例如在海滩边挖沙子


2022 年 4 月,巴西伯南布哥联邦大学的动物学家 Flávia de França 和研究团队就来到了巴西伯南布哥州东北部的沙滩。趁着退潮,他们小心地从潮间带(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刮走了最顶层的沙子,运回了实验室。


这些沙子看似了无生气,但其实其中生存着大量微小的生物——它们被称为小型动物群(meiofauna),体型往往只有几十到几百微米,最长也不会超过 1 毫米。在收集到的样本中,绝大多数是线虫,其次是涡虫、寡毛类(环节动物门)、介形虫、腹毛动物、桡足类等等。当然,还包括著名的缓步动物,它们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水熊虫


矛与盾


人们经常说,如果世界末日真的到来,那么幸存下来的将会是蟑螂。如果硬要找出比蟑螂还能熬的动物,大概就是水熊虫了。对这些拥有超绝生存能力的生物来说,没有食物、极端缺水几乎算不上什么生存挑战。在恶劣的条件下,水熊虫会收起附肢,把自己团成一个球,然后将机体的代谢速率降到接近于零,进入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利用这种技巧,它们能够扛过缺氧、太空的真空,以及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科学家甚至曾经解冻过一只 30 年前的水熊虫,它不仅在解冻后的第一天就出现了微弱的运动,最终还成功产下了十几只后代。


正是凭着这种近乎超能力的适应性,水熊虫从 2 亿年前存活至今,并且出现在了地球上各种意想不到的环境,从海底的热液喷口,到极端寒冷的南极洲。它甚至险些登上过月球:2019 年,以色列 Beresheet 飞船携带了脱水的缓步动物作为地球生命 DNA 的备份之一飞往月球——在那里,只要不直接暴露于太阳的紫外线下,它们至少还能沉睡好几年。遗憾的是,由于主发动机出现故障,飞船以每小时 500 千米的速度撞上了月球。根据随后的研究,在这样的冲击力足够杀死随船的水熊虫了。


图片来源:A. L. Lacerda et al., 2024


如果放眼非生物的环境,水熊虫的坚韧或许会让人想起另一种无孔不入的污染物——微塑料。科学家已经在各种意料之外的地方发现了微塑料的入侵,除了人体的心脏和大脑,还有珊瑚的骨骼、高山上的冰雪和深海沉积物中。包括聚苯乙烯(PS)在内的许多塑料聚合物的密度高于水,这导致海水中的微塑料颗粒会优先沉积在沉积物中。因此,海洋底栖生物受微塑料的影响往往比浮游生物更大,其中也包括一些生活在海洋沉积物中的水熊虫。


Flávia de França 和团队好奇的问题有点像经典的矛盾之争:微塑料是否也会进入水熊虫体内,影响它们的健康呢?


层层传递


为了了解微塑料的去向,研究者选用了千分之一毫米的荧光聚苯乙烯颗粒。他们将收集来的沙滩样品,连同其中的小生物们,放入了尽可能模仿自然环境的水箱中。同时,每份沉积物中还加入了不同浓度的微塑料颗粒。接下来,就只需要追踪这些荧光颗粒的去向。


从结果来看,水熊虫在这场矛盾之争中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在暴露于荧光微塑料颗粒中 9 天后,所有其他的小型动物都吞下了微塑料颗粒,只有水熊虫成为了例外。


水熊虫能够逃过一劫,可能恰好与它们的摄食方式有关。“这可能与它们摄食器官的结构有关”,论文中写道,“它们的口腔长有口针,用于刺穿和吸吮猎物,而不是直接吞噬掉整个猎物。”这或许有效避免了微塑料通过摄食进入水熊虫体内。


图片来源:原论文


其他小型动物就没有水熊虫这么好的“运气“了。例如,涡虫可以捕食线虫和桡足类,甚至也可以捕食同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其他涡虫,因此研究者推测,它们至少有一部分摄入的微塑料来自猎物体内积累的微塑料。这是第一项在涡虫体内发现微塑料的研究,也证明微塑料很可能会沿着营养级向上转移。


而另一种动物——腹毛动物的猎物更小一些,它们吃的是细菌和原生动物,这些食物的个体太小,还不足以在体内积累微塑料。然而不幸的是,微塑料的表面往往利于细菌生长。在腹毛动物眼中,一片表面生长了细菌的微塑料可能就像是一块裹上了巧克力的饼干,它们很可能会将整个微塑料误以为是食物,并吞进体内。


最后生还者


虽然不会直接摄入体内,然而水熊虫并不能完全摆脱微塑料的影响。研究团队观察发现,54% 的水熊虫的身体表面附着了微塑料颗粒,特别是他们的“腿”(准确来说是附肢)上。


图 C 为水熊虫,红色三角形指向摄入体内的微塑料颗粒,蓝色三角形指向附着在体表的塑料颗粒(图片来源:原论文)


但水熊虫绝不是完全的“受害者”,今年发表于《海洋污染通报》(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的一项研究首次在爱尔兰戈尔韦沿海地区的聚丙烯微塑料颗粒上,发现了水熊虫。基因分析显示,它们并非海生底栖的水熊虫,而是属于淡水和陆生的分支,只是借助微塑料在海面上漂浮。或许,这些水熊虫也正借助微塑料迁移到地球的更多角落。


许多与微塑料有关的新研究致力于展现微塑料的无孔不入,看得人几乎麻木。如今,知道这些小小的生物依然能够抵挡微塑料的侵害,似乎也能带来些许慰藉了。


参考文献

[1]https://peerj.com/articles/17641/

[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4000481

[3]https://www.sciencealert.com/microplastics-seem-to-be-in-every-kind-of-animal-except-one

[4]https://www.sciencealert.com/a-frozen-tardigrade-has-been-brought-back-to-life-after-30-years


策划制作

来源丨环球科学(ID:huanqiukexue)

责编丨何通

审校丨徐来、林林


相关推荐

1.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尿酸高?食物中这种成分被忽略了

2.那些一个月不吃水果的人,最后都怎样了?

3.吃这 6 类素菜,约等于在“喝油”!很多人天天吃却不知道

4.智能手表测得最不准的指标,竟然是这些……

5.蒸米饭时只需 1 个小改变,就能帮你平稳血脂、血糖!快收藏!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