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青艺评
文艺能超脱,评论是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九章算法  ·  job market大放水来了! ·  4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山东: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纳体系机制 ·  3 天前  
九章算法  ·  天塌了!圣诞前一周裁员90%! ·  5 天前  
九章算法  ·  今日开播!FAANG工程师给北美码农划202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青艺评

与胶片时代的美好面孔相逢

北青艺评  · 公众号  ·  · 2017-07-03 21:03

正文


还有一周,逄小威先生的《胶片时代的面孔》摄影展就要在山水美术馆落下帷幕。作为安迪·沃霍尔《复制时代》的第一场平行展,逄小威的这场摄影展为观众搭建了一座桥梁,把他们从遥远疏离的半世纪前的纽约,引归属于自己的中国记忆与当下;走进逄小威的展厅,以中国电影人为主题的这一系列肖像摄影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处无数个过往的画面一点点浮现在眼前——那些年在中央6播放的《早春二月》、《芙蓉镇》、《我的父亲母亲》……电影中的故事、历史中的人、现实中的我们、重现历史的演员真实的面孔……很多人在安迪·沃霍尔的展览中拍照留念,但更多的人,会在逄小威的展览中驻足停留,静静地,一幅幅仔细观看纵深百米的展厅中那100位中国著名电影导演与演员的照片,思考、赞叹、感慨。

胶片摄影的仪式感和庄严感


走进山水美术馆,首先看到的是安迪·沃霍尔绚丽的一生,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迅速崛起于纽约,成为消费主义时代美国精神的最直白而深刻的诠释者,他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独特、古怪、夸张、活跃;而后当观众们穿过一道拱门,走进逄小威的展厅时,脑海里刚刚印下的那些鲜亮的色彩、性感的符号化梦露、披头士、滚石、地下丝绒等乐队的喧闹疯狂,一下子被冷却下来。

《胶片时代的面孔》,在用姜文那张充满力量的面孔制作的巨幅画报上,这个展览标题告诉观众一个关键问题:所有的这些面孔,都是用胶片相机和菲林片拍摄而成的。

在这个科学发达的时代,数码相机与修图软件飞速迭代,照片的清晰度与各种图片效果已经几乎可以取代胶片摄影,相比之下,数码摄影快捷高效且成本极低。然而,逄小威自2002年起耗时四年余,走遍全国各地为1000位中国电影人拍下的这些摄影作品,却一直在使用胶片摄影技术。

在胶片摄影中,最合适幅宽的胶片的选择、12或16幅一卷胶片的安装、摄影师严格把控的胶片感光过程、依据环境条件调整的光圈、暗房冲印的经验运用——这一系列基于“物”的实实在在的存在感和操作感,完整地保留了摄影艺术创作的仪式感与庄严感——无论是对摄影家本人、拍摄的对象,还是对于观众,在一切追求快速高效、严重依赖高科技手段的今天,逄小威对于流程繁琐且成本高昂的胶片摄影艺术的执著追求,会让被拍摄者和他的观众受其感染,放缓脚步,享受难得的安静。

逄小威肖像

在与逄小威老师深入讨论多次之后,我们最终决定选择他这批拍摄中国电影人的作品来展出。2002年,作为《周渔的火车》剧组纪录片和图片摄影师,逄小威完成拍摄工作之后回到北京,见到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岳晓湄老师,她到逄小威家拜访,说起2005年的中国电影100周年诞辰活动,逄小威于是下定决心,要克服一切困难去拍摄一组摄影作品来庆祝这一里程碑的时刻。四年时光,他一边工作,一边走遍全国的电影制片厂和影视基地,拍下1000位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的珍贵影像。我们今天在山水美术馆的这场展览中所看到的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中,有20余位已经不在人世,逄小威先生为他们拍摄的肖像,有的甚至已是他们生命最后时光里的面孔。

今天,那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的老电影已经极少在电影院播放,甚至很少在电视上播放了。一些书写了中国电影这段珍贵历史的老前辈们大多数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他们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仍然在舞台上工作,或者有一些人在幕后继续为中国电影事业贡献自己的余热,还有一部分,默默无闻在家中安度晚年。逄小威先生在这段持续了四年多的摄影创作中,梳理了中国百年电影历史,一部部研究过去一百年中最重要的电影作品,研究为这些作品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而后按图索骥,一个个找到他们,拍下现实中他们最自然朴素的面孔,把他们电影镜头之外最真实而鲜活的样子永远保留了下来,并让这些电影艺术大师以另一种艺术形式重新登上舞台,重新走进百姓的视野。

谢晋2003.07.10

逄小威老师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说,“从2002年开始,这4年我跑遍了中国的电影制片厂,包括像横店这样的影视基地,连续拍摄了1000个电影人物,这里面有导演、演员、编剧、摄影、录音、音乐、美术、服装、电影业界的领导、甚至还有一些民企的老板,凡是对中国电影做出贡献的,我都要拍,就这样拍了1000个人,等到2005年办了摄影展《面孔》。”

其实,这组胶片摄影作品,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创作,逄小威同时也像一位文史学家一样,研究中国电影的历史、整理历史、建立自己的观念,又以类似田野调查的方式,走遍大江南北,与1000位贡献突出的电影人逐个见面、沟通、记录下真实的他们。所以,逄小威为中国电影贡献的是一段跨度长达几十年的珍贵历史研究与再现成果,是以胶片摄影这种精致严谨的创作方式,为中国电影所贡献的一组艺术巨作。

10部经典电影 100幅动人面孔

逄小威先生多次参加山水的展览策划筹备会议,与我们共同讨论了全新的策展思路与布展方式。于是,在《面孔》2005年的首展之后12年的全新语境之下,山水美术馆的再展重新诠释了以胶片记录下来的中国电影史。

“凹”字型的两千平米展厅中,100幅《面孔》系列摄影作品分三个章节展示,第一个章节在接近正方形的展厅区域展出了两岸三地最重要的中国电影导演的肖像,看着他们,脑海里跳出几十部深深刻入我们记忆的中国最优秀的电影作品;第二个章节是从三十岁左右到九十多岁的著名演员的肖像,他们的面孔在这个展线长达150米的长廊型展厅区域一字排开,与他们在电影作品中所打造的无数个艺术形象不同,这里的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样子,日常的服装、素颜或是简单的淡妆、最自然真实的表情和动作……最后一个方形展厅区域是第三章节,这里的二十几位老一辈电影人,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然而他们最真实朴素的音容笑貌,却定格在镜头中。

张艺谋2004.02.11

连接整个展览、让这场展览的线索更为鲜明而生动的,是逄小威老师精心挑选的十部电影作品。十个液晶电视不断播放着这些影片,根据时间线索和其中主要演员的肖像摄影摆放的位置,电影播放屏幕穿插于这些静穆的黑白摄影作品之间。

我还记得与逄小威先生讨论达成这样的布展计划之后,他回到家中,很快就写好了一份电影作品单给我——他是手写的这份电影单,字写的漂亮大气。逄小威一部部电影给我介绍,仔细解释他最终选择这十部作品的考虑,并且非常谦逊地询问我的建议。我深深折服于逄小威对于中国电影史如数家珍般的熟悉和他对这些电影作品的深刻理解,更是打心眼里钦佩他的认真、勤奋和谦逊、真诚。


《早春二月》是逄小威所选的十部电影中最早的一部。这部上映于1963年的电影是由谢铁骊执导,孙道临、上官云珠主演的剧情片,在逄小威为孙道临拍摄的肖像作品旁边,这部表现1926年前后革命青年的理想与爱情的故事片,是很多父辈和祖辈观众们记忆中的经典,就如同孙道临是他们老辈人过去心目中的偶像巨星一样,引人回忆往昔,感叹时代的沧海桑田。

孙道临2003.03.25

1986年拍摄的《芙蓉镇》是刘晓庆与姜文年轻时主演的经典电影作品之一,剧情跨越到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的近二十年历史,小人物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是中国社会历程的缩影,也是对一系列历史现实的严肃回顾与深刻反思。与逄小威先生同时代出生的我们的父辈,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经历者,对这部电影的共鸣必然比我们这代人深刻。这部电影旁边,是刘晓庆的肖像,时隔二十年,岁月在刘晓庆的面孔上留下了时光的痕迹,她依然美丽,比许多新闻图片中被过度修饰的样子更美。这个镜头中的她,露出了天真自然的笑容。有过影后的辉煌、亦经历过诸多磨难的刘晓庆,展现着她发自内心的喜悦,爱她的人,看了逄小威这幅作品应该会感到欣慰。

刘晓庆2004.09.05

在逄老师所选择的更近期的电影中,有一部张艺谋导演、1999年上映的《我的父亲母亲》。一位观众对此影片的评价一语道破这部淳朴的乡土恋情剧的核心——“有一种爱情,始于心动,恋于时光,长于风雨,止于枯骨。”它成就了张艺谋的一次银熊奖,也成就了一位优秀的女演员——章子怡。除了作为章子怡的代表作放在她的肖像旁边播放之外,电影中情感的深切、行动的执着、为人的淳朴,也正是对逄小威的为人处事的呼应和隐喻。

章子怡2003.03.19

另外七部电影,我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逄小威老师所选择的十部电影以及在摄影展中的穿插放映,是《胶片时代的面孔》摄影展中用心的策划。将静态的面孔与这些人物过去创造的经典动态作品同堂展出,既是艺术家与我们策展人的一腔怀旧乡情,亦是为了让观众们可以停下脚步,在这个完全不同于家、不同于电影院的展厅氛围里,重新回味一次曾经让他们感动至深的经典影片。

慢下来,回到过去,怀念安静的旧时光,也许是今天被飞快工作节奏压迫地无力喘息和思考的人们最需要的慰藉吧。

完成历史使命让灵魂闪耀光芒

5月28日,著名导演霍建起先生在《胶片时代的面孔》的开幕式上娓娓道来,为嘉宾们讲述了逄小威这组《胶片时代的面孔》的创作历程,以及他与逄小威先生的交往和友谊。霍建起朴实无华的言语之间,饱含着对一位老友的敬重与钦佩。而如霍导演一样为逄小威艺术上的执着勤奋和为人处世的淳朴谦逊敬佩有加的影视界、体育界、音乐界、戏剧界等等各界名流大腕,还有很多很多。

姜文2004.07.06

在认识逄小威先生本人并且有幸为他举办展览之前,我早已在很多新闻报道中知道这位著名的摄影师——他是第一位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摄影展的人、是全世界唯一一位将自己国家历届奥运冠军拍摄下来的人、他为中国电影百年诞辰献出1000位中国电影人肖像摄影作品……逄小威有着众多令人惊叹的成绩和光环,可以说他是摄影界的明星大腕。我在第一次看到他被人疯转的新闻报道时就萌生出“如果我们美术馆也有机会为他办展览就好了”的想法。结果,很巧也很幸运,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他,我有幸有缘认识了这位有着很多传奇故事的摄影大师。第一次见面,他的平和谦逊就让我深受感动——他如此平易近人,一点大腕儿的架子都没有。

随着深入的交往和了解,当我得知他坎坷的成长历程时,才对他的品格与气质如此之高有了解释。

10岁之前,逄小威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京城公子,他的父亲在解放前已经是一位跨地产、汽车、化工等多行业的大资本家,长安街上的很多房子,包括今天的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所在的建筑都是当年逄氏家族的产业。1966年他们被举家下放到山东农村,不仅仅生活条件从天堂跌落地狱,逄小威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读书和工作都受到了这个“有严重问题”的家庭背景的影响。好在,一切痛苦的经历都没有摧毁他与生俱来的优雅、智慧,勤奋,以及他善良,真诚、谦逊的品格。第一次见面,我和我的同事就被他谦诚儒雅的气质折服了,血液里流淌的那种贵族气息,是掩盖不住的。我们总忍不住向他表达崇敬之心,而他总是真诚地回答说,我没有那么厉害,我还需要继续努力。

然而,也许正是逄小威先生这种真诚谦逊的人格魅力,让他这个不擅社交也并不喜欢出入社交场合的人,能够博得那么多影视明星、体育明星以及音乐、喜剧等各行业人物的信任与尊敬,成为他的拍摄模特。

逄小威先生对艺术的追求到了近乎偏执的地步,他每周的工作行程总是安排得很满,给自己定了大量创作计划和展览计划,年过半百的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四处奔波忙碌。为了不耽误拍摄对象太多时间,他甚至养成了工作时间不吃饭不喝水的习惯;为了在风景摄影创作中抓到最好的天光和镜头,他敢于在涨潮的海浪中忘记危险等候按下快门的最佳时机;为了最好的冲印效果,他再忙也一定要去南京那家据说是国内目前摄影出图水平最高的冲印工作室亲自监督冲印过程和把控最终呈现的效果……

在逄小威先生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高贵灵魂里放射出来的耀眼光芒。

 文/孙越

本文刊载于20170704《北京青年报》B1版

文艺能超脱

评论是态度

北青艺评

往期精选


社会一旦被诗性思维绑架 祸将不远


四个高级和尚和他们的万能朋友圈


️热闹的女权 愤怒的女神以及丑陋的女德


看透人生  却还是得做点什么


“小确幸”已成往事 如今流行“小确丧”


《喜欢你》:给小姑娘看的爱情


给这位父亲贴“直男癌”标签  不公平


芝麻开门!丝路上的货仓就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