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互联网思维  ·  再读《明朝那些事儿》,我顿悟了 7 种强者思维 ·  3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再读《明朝那些事儿》,我顿悟了 7 种强者思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真相是假?嗑CP与BE美学(可能有刀)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4-20 20:00

正文

作者 | 卖鱼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曾经罗曼史,点点滴滴,刻骨铭心,然而曲终人散,蓦然回首,爱已成往事。回望过去种种,一阵如幻似真的痛楚袭来。但恰恰是这种痛楚,往往使得人们对一段感情念念不忘、耿耿于怀。

(斜体部分出自明·汤显祖《惊梦·皂罗袍》)



作为旁观者,你如何看待一对曾经的灵魂伴侣?“过世CP”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它指的是已经分手或不再活跃的情侣角色,其中“过世”形容一段关系的破裂或者被尘封。偏偏这样令人心痛的关系,使得一批“CP粉”为之难以自拔,通过回味原作、二次创作等各种方式来怀念它——难道“过世CP”更香甜吗?



Tumblr2023热门CP榜单

From: Tumblr Fandometrics' Year in Review 2023 - Fanlore

(https://fanlore.org/wiki/Tumblr_Fandometrics%27_Year_in_Review_2023#Top_23_of_2023)



“过世CP”指向了BE这个概念。BE即Bad Ending,意为悲剧结局,与HE(Happy Ending,圆满结局)相对。许多传世的影视文学经典都以悲剧收场,给人极大的震撼,令人不断回味。这不禁引发了一种思考:悲剧,何以吸引人们?BE,何以成为美学?



这样的疑问在启蒙运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悲剧悖论(Paradox of Tragedy) 由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试图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喜爱悲剧艺术,但至今仍未有“标准答案”。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一时真CP,一世意难平


悲剧动人,读罢断肠。“悲伤”“遗憾”这些负性情绪,或许是BE故事带给我们最浅显、最直观的感受。



超凡蜘蛛侠2:格温之死

(图源网络,侵删)



悲剧往往更容易在我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负性偏差 (Negative Bias) 或许可以解释这一点。具体来说, 人们关注、学习和使用负面信息的频率要高于正面信息 [1]。在情感系统运作的层面,与中性或积极事件相比,消极事件会引起更强烈、更迅速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反应[2]。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持续的时间更长,人们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消极事件,而且会对消极事件进行更多的推理[3]。从学习和记忆进程的角度来讲,受到更多关注的事件更容易使人记忆深刻,以至于“念念不忘”“刻骨铭心”。



神奇女侠1984:戴安娜告别史蒂夫

(图源网络,侵删)



除了情绪被唤起之外,当人物角色走向Bad Ending时,观众的心也同样被隐隐牵动着——这就是 共情(Empathy)



神经科学为共情提供了证据: 镜像神经元 (Mirror Neurons)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个体观察人物角色的行为活动或情绪表现时,这种神经元会受到激活;在个体自己进行同样的活动或产生同样的情绪时,这种神经元也发生激活——这意味着 “perceiving is doing”



镜像神经系统的参与,使得人们能“感同身受”地获得对观察到的情绪的切身体验[4]。当然,虚构的故事也能让人共情。哪怕书籍和电影中的情感场景是完全虚构的,人们也会对其产生情感反应,并且这种共情与真实故事下的感受没有什么功能差异[5]。



红楼梦:黛玉葬花

(图源网络,侵删)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能会落入俗套,让人感觉到不真实。当励志电影中的主角奋发图强时,我们似乎已经猜到了TA最终取得成功的结局;当传统的童话谈论到主角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时,我们的现实生活却并不总是如意。幸福总是如此相似,我们当然清楚何为“圆满”;但现实之路总少不了坎坷曲折,却少有人教我们如何处理遗憾。



在故事中,我们不需要真实地面对或处理那些或窘迫或悲痛的情节,便得以心无旁骛地体验这些情感,不带压力地感受自我与TA人的联结,学习如何去应对关系与生命中的“不圆满”。



悲剧,导向了幸福


仅仅是“意难平”,似乎还是无法解释人们对悲剧的喜爱。除了强烈的生理唤醒和感同身受的体验外,BE所带给人们的感受,一定还有其它的价值。



人们并不总是回避负性的情感状态,比如BE所带给人们的泪水。从进化的角度而言,人类所有的情感状态——包括不愉快的情感状态——都具有相应的功能,会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益处。事实上,轻度的悲伤会带来一些认知上的好处,比如 更专注、更包容的思维方式 [6]。你是否也曾在看完一场悲剧后,感受到头脑更加清晰了呢?



(图源网络,侵删)



除了认知这个维度,人们还可以从悲剧中获得快乐:个体越感到悲伤,越享受悲剧。在这个过程中, “反思” 扮演了重要的中间角色。有研究表明,由悲剧引发的悲伤情绪会引发 个体对生活的反思 ,从而增加观看悲剧的乐趣;这种情绪还能激起个体 对亲密关系的特别思考 ,进而增加生活幸福感。



(图源网络,侵删)



学者Mary Beth Oliver和Anne Bartsch将被一个悲伤、凄美或苦乐参半的故事打动的感觉称为 “欣赏”(appreciation) ,并将其定义为“一种体验状态,其特点是感知到更深层次的意义、被感动的感觉,以及阐述由体验激发的思想和情感的动机”[7]。这种 沉思式的娱乐体验 可以从个人寻求自我接纳、生活目标和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解释,最终促成一种超越短期情感调节的幸福感[8]。



当人们更多地在故事中发现和思考意义,更多地与自我进行关联和反思时,这实际上也折射出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引导着人们去追求更多的幸福与美好。



(图源网络,侵删)



故事之外,还有想象与创作


抛开那些由BE所引发的悲伤情绪,悲剧是否能直接向人们提供积极体验呢?



假如泰坦尼克号没有沉……

(图源网络,侵删)



悲剧提供了直观的想象与创作空间。原始故事之外,人们依然可以通过 想象和再创作 ,融入自己的情感与价值观,来重新诠释已有的作品。



同人创作(fanfiction)是绝佳的例子。一方面,人们挖掘原作中的蛛丝马迹,为人物角色曾经相爱提供佐证:即便后来不被承认,但原来高朋满座时,也曾将隐晦爱意说至尽兴。



另一方面,已成定局的Bad Ending不禁让人们幻想:“假如……结局还会如此吗?”于是,人们想象角色有不同的选择,赋予角色新的命运,为故事增加不同的情感和意义,尽情创造情节发展的无数潜在可能性。



(图源网络,侵删)



这种探索涉及与故事中不断发展的人物的互动,以及人物之间的互动[9]。探索本身源于对故事所提供的内在世界的兴趣,可以促进 对自身以及TA人的了解 ,同时还有利于增强 情绪调节能力 [10]。



同时,创造力本身所包含的强烈混合情感和动机之中,往往也夹杂着 纯粹的快乐 ,也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Alice Munro所说的“一种愉悦的感觉......一种真正令人震惊的愉悦的感觉”[11]。一些来自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经验证据也支持“创造力让人们感觉良好”这个说法[12]。



因此,当人们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BE赋予新的意义或重新演绎它时,悲剧也许就会有更多的吸引力。



ENDING


BE所带给人们的愉悦感与幸福感,实质是 “成长” 。在悲剧的背后,人们追求的依然是世间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对于一段感情,BE和HE的界限也许并没有那么清晰。在更广义的层面上,对各种各样的故事而言,一味地用BE与HE对结局进行二元化的划分,其实也不免有些狭隘。即便结局破裂,个体依然可以拥有完满和令人愉悦的过程性体验;即便过程失败,这段经历依然能够给个体带来独特的启示意义,丰富个体的生命历程。

(斜体部分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



我们的现实也许更加复杂难言,因为个体生命远远比艺术作品要厚重。也许是在观看悲剧的过程中,那些故事轻轻接住了我们的遗憾与愿望,令渺小在宏大中得到共鸣。最起码,这些故事安慰到了我们: 阶砖不会拒绝磨蚀,窗花不可幽禁落霞,爱无需永恒,你不用害怕。

(斜体部分出自《喜帖街》,黄伟文作词,谢安琪演唱)



投票


学堂君

学堂君从小到大嗑过不少cp,包括动漫cp、小说cp和影视cp······当他们BE的时候,学堂君就在网上搜索续集、同人文,想为他们找到更好的结局!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学堂君嗑cp的方式已经转战B站剪辑了,读者朋友们呢!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Vaish, A., Grossmann, T., & Woodward, A. (2008). Not all emotions are created equal: the negativity bias in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4(3), 383–403.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34.3.383

[2]Cacioppo, J. T., & Gardner, W. L. (1999). EMO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0(Volume 50, 1999), 191–214.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50.1.191

[3]Larsen, R. (2009). The contribution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o emotional well-being. Psihologijske Teme, 18(2), 247–266.

[4]胡晓晴, 傅根跃, & 施臻彦. (2009). 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回顾及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7(1), 118–125.

[5]Cuff, B., Brown, S., Taylor, L., & Howat, D. (2016). Empathy: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Emotion Review, 8, 144–153. https://doi.org/10.1177/1754073914558466

[6]Forgas, J. P. (2017). Can Sadness Be Good for You?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52(1), 3–13. https://doi.org/10.1111/ap.12232

[7]Oliver, M. B., & Bartsch, A. (2010). Appreciation as Audience Response: Exploring Entertainment Gratifications Beyond Hedonism.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6(1), 53–81. https://doi.org/10.1111/j.1468-2958.2009.01368.x

[8]Bartsch, A. (2012). Emotional Gratification in Entertainment Experience. Why Viewers of Movies and Television Series Find it Rewarding to Experience Emotions. Media Psychology, 15(3), 267–302. https://doi.org/10.1080/15213269.2012.693811

[9]Thomas, B. (2011). What Is Fanfiction and Why Are People Saying Such Nice Things about It? Storyworlds: A Journal of Narrative Studies, 3. https://doi.org/10.5250/storyworlds.3.2011.0001

[10]Rodríguez-Fuentes, B., & Ulloa, J. L. (2022). Why do people create imaginary worlds? The case of Fanfictio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45, e294. https://doi.org/10.1017/S0140525X21002235

[11]Creativity Feels Good | Psychology Today. (n.d.). Retrieved April 13, 2024,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our-innovating-minds/201806/creativity-feels-good

[12]Boot, N., Baas, M., van Gaal, S., Cools, R., & De Dreu, C. K. W. (2017). Creative cognition and dopaminergic modulation of fronto-striatal networks: Integrativ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78, 13–23.



作者 | 卖鱼姥

编辑 | 草芽君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