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圈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运营,第一时间推送顶级学术期刊摘要、前沿研究成果、精彩讲座与会议报告,服务一线科研人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实验万事屋  ·  这南开大学医学院发的12.4分SCI文章,做 ... ·  5 天前  
实验万事屋  ·  啥!?做巨噬细胞还要学通路?你再不学PI3K ... ·  5 天前  
弗雷赛斯  ·  AI智能润色2.0上线,谁还花钱找公司呀 ·  1 周前  
社会学理论大缸  ·  最后10%名额丨《研究计划写作八讲》:选题到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圈

当人们说 “你”的时候,可能是在讲自己 | Science 论文推荐

科研圈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4-18 17:40

正文

当人们从负面经历中寻找意义时,使用‘你’这个词可以让人跳出来审视这段经历。


来源 Medical Xpress

翻译 肖坤

审校 卓思琪

 

在日常表达中,“你”是用得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通常情况下,“你”作为第二人称代词,用以表达谈话的对象,例如“你好”。然而,“你”还有另一层用法,它可以用以泛指任何人。特别在表达负面经历、或想要分享个人见解时,人们更喜欢使用“你”而不是“我”。我们将这里的“你”的用法称作“泛化的你”(generic-you),包括:表述日常行为规范,表达和审视负面经历,得到超越自我的见解,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等。


Ariana Orvell 等人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人们更喜欢使用“你”这个词来从远处审视自己的负面经历。这张信息图表描述了“泛化的你”的各种使用场合。

图片来源:Carla Schaffer / AAAS

汉化:卓思琪


尽管“泛化的你”用得相当普遍,还没有人仔细研究过它的心理学功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募集了2489名参与者,通过9项实验,了解到人们为什么如此喜欢使用“你”:除了日常行为的表述外,人们在提到负面经历时,使用“你”可以延伸其含义,并使其普遍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简单的代词就拥有了强大的造义功能。

 

研究人员 Ariana Orvell 表示:“人们总希望能够解释事物是如何发展的,也总在不断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当人们从负面经历中寻找意义时,使用‘你’这个词可以让人跳出来审视这段经历。”

 

举例来说,“有得必有失”(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表达了一个人在收获一些东西的时候,也必定会失去一些东西,而当在英语中采用“你”(you)作主语来表达这句话时,就会让人感到这件事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再例如,“你一定会后悔愤怒时的所作所为”虽然表达的很可能是说话人的个人经历,但是通过加上“你”,它就可以成为许多人都可能会遇到的事情。

 

在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所做的其中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写下一些个人经历,其中201位参与者需要从一段消极经历中寻找意义,198位参与者需要回顾一段消极经历,还有203位参与者仅仅需要写下一段既不消极也不积极的中性经历。实验结果显示,“寻找意义”小组在他们提交的小短文中使用了更多的“你”——有46%的参与者至少使用了一次“你”,而“回顾”小组和“中性经历”小组各自只有10%和3%的参与者至少使用了一次“你”。通过实验,研究人员还发现使用“泛化的你”可以让人对所描述的经历更有距离感。

 

虽然“泛化的你”给出了更为普遍的概念,但它表达的仍是与个人极为相关的普遍经历。“在审视最具个人特质的经历时,采用‘泛化的你’将其普及到大众,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研究人员说,“但这正是一种能力,通过超越个人视角创造出一种共同的经历,使说话人从个人经历中获取更为普遍的意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此频繁地使用“泛化的你”,已经使得它成为人们从普通经历和情感经历中寻找意义的主要工具。

 

原文链接: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7-03-people-word-cope-negative.html

 



论文信息

 

【题目】 How “you” makes meaning

【作者】 Ariana Orvell et al.

【刊期】 Science Vol. 355, Issue 6331,pp. 1299-1302

【日期】 Published 24 Mar 2017

【DOI】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j2014

【摘要】 “You” is one of the mostcommon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lthough it typically refers to theperson addressed (“How are you?”), “you” is also used to make timelessstatements about people in general (“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 Here, wedemonstrate that this ubiquitous but understudied linguistic device, known as“generic-you,”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ow people derive meaning fromexperience. Across six experiments, we found that generic-you is used toexpress norms in both ordinary and emotional contexts and that producinggeneric-you when reflecting on negative experiences allows people to“normalize” their experience by extending it beyond the self. In this way, asimple linguistic device serves a powerful meaning-making function.

【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31/1299

 

阅读更多


▽ 故事

· 把论文当女朋友的 MIT 小哥,晒了一打恩爱照

· Cell:别怪夜猫子自制力差,这可能是基因的锅!

· “导师恐惧症”该如何化解?

· 如何高效写论文?这个方法值得一试

▽ 论文推荐

· 用光净水 | J. Phys. D 论文推荐

· 气候变化将让飞行更颠簸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论文推荐

· 冰桥是如何形成的?| PRL 论文推荐

▽ 论文导读

· Science一周论文导读 | 2017年4月7日

· Nature一周论文导读 | 2017年4月6日

内容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