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4比0横扫张本智和,王楚钦夺冠! ·  4 天前  
央视新闻  ·  原来,爬树真的有全国比赛…… ·  4 天前  
新华社  ·  填补空白!这一大墓被发现 ·  5 天前  
新华社  ·  这些地方太美了!有你的家乡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论方言界第一网红,我只服骂人都萌到炸的四川话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07 14:38

正文

原以为四川只是美女多

没想到还有一夜变网红的方言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读书时我们老是看见这样的标语:“请说普通话,请写规范字”。但万万妹想到,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方言势力开始称霸社交平台,不会港几句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社会人儿。


举几个栗子,当东北人说“你瞅啥”时,你会顺口接到“瞅你咋地”;看见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你会想到“薄皮大馅十八个褶”;知道“胸是炒鸡蛋”是西红柿炒鸡蛋,“装垫儿台”是中央电视台……


当然了,基本上大家学到的第一句方言都是用来骂人的,什么陕西的“瓜皮”,广东的“扑街”,以及四川最近很引人注目的“我日你仙人板板”——让四川话成了互联网方言史上的一代网红。



↑有外地网友去四川玩,看到一片菜地里贴了张“告示”,觉得用语很萌,就拍下来PO上了微博,配文是“四川朋友太好笑了”,引起了一波疯狂的四川话学潮。


“仙人板板”有说是祖宗棺材板的,也有说是先人牌位,加上前缀可通译为“想跟你祖宗十八代发生不可描述之事”


而“秧秧”是指刚种下去、冒了个头的小幼苗,怪不得这菜地的主人这么生气,连还没成熟的幼苗都扯,可以说是“穷疯了”。



这张照片光速走红之后,围观的外地人乐了,开始研究起了魔性四川话,第一个要点就是当地人常用的各种 叠词 


四川人好爱卖萌啊,什么东西都要用叠词,鱼摆摆,鸡脚脚,花生壳壳,肉嘎嘎,炕馍馍,数签签,吃莽莽,拉粑粑,连吵架都要日你仙人板板。大家不妨猜一下前面说的都是啥~看热闹不嫌事大脸.jpg)


——四川人表示很委屈,你以为我们故意的啊?我们已经在十分气急败坏地骂人了!



渣渣=垃圾,瓜子壳壳=瓜子壳,纸飞飞=纸屑,背时砍脑壳的=傻逼。



脑阔=脑子,饼蹦=乒乓,哈戳戳/瓜西西=蠢、二、笨。



水垮垮=办事很水,梭边边=遇事就溜,垒尖尖=码饭码很高、能吃,个铲铲=什么都没有、否定。



手爪爪=手,篾片片=竹片(?反正就是打人的家伙)。


……外地人表示:你们骂街的时候不会笑场吗?哪有很凶,明明都可萌可萌啦,像是在打情骂俏。


要说用四川话骂人,除了刚刚提到的“仙人板板”,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前段时间一直活在表情包里的“妈卖批”了:


我有一句妈卖批不知当讲不当讲→仙女是不能说妈卖批的但是已经在嘴边了→我有一句妈卖批不仅要讲我还要贴你脸上

“妈卖批”一词由来已久,属于四川话里常见的脏话之一,“不知当讲不当讲”的用法则是影视剧里常被吐槽的一个梗。其独特之处大概就在于委婉地表达了想骂人的诉求,同时还看似礼貌地征求了对方的意愿,把生气变成了抖机灵。


扯句题外话,从一个骂人词汇演变成自带表情的网络流行语,还因为有人发现当今社会可以推广这种很“优雅”的骂人方式——



把“妈卖批”都分析得如此讲文明,相比之下,能看懂“mp、mmp、mmmp、wrnmmmp”的,也算是四川话十级选手惹。


然鹅,当表情包的脑洞开到停不下来时,四川人却表示↓


@一个没有故事的超:四川人其实不怎么说妈卖批的,说的更多是外地的人……因为本地人知道这句话有多脏。



嗯……其实大家也只是把“妈卖批”当作一个语气助词,并不是真的想骂人老妈……


不过话说回来,四川话的词汇构成也是真的有意思。前面说四川人卖萌喜欢用叠词,但在另外一些词语上又喜欢吞音把几个字连起来读,有的时候一个字会代表两个或者更多个字的含义。


光说不练假把式,网友@黑尾酱 就在微博上开起了四川话小课堂,教给大家一句很实用的方言↓



可以可以可以,川话速成,包教包会,举一反三走起来:


葵=可以

葵葵尖子葵=可以可以简直可以

卷=居然

尖=今天

棉=明天


根据这个思路,再顺便教各位两句很实用的北京话,“咧咧咧”这句话的意思是“厉害厉害厉害”,“尿尿尿”的意思是你好你好你好……



正当各种教学进行得不亦乐乎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贝利马列斯·里贝金老师站了出来,给围观的外地网友们进行了次扫盲:关于四川话的实际运用,在这里一次性阐述!


配合成都说唱歌手谢帝的歌曲食用更佳↓



火炮儿:内裤,有说是古代烧窑工人下体裹的帕子,也有说是带花的红色四角裤就像火炮炸开了一样



省子:笋子,憋瞎吃,有毒闹人!



紧到尝:一直/老是(试吃)



过瓦:(用容器)舀/挖,避免客人挑挑拣拣


“过”在这里表达的是“用……的方式”,有段很出名的真实对话就用了这个谐音梗↓


医生:你吃药过敏吗?

患者:我不过敏(慢慢含到融化),过吞。



梭:下滑,这里是车子不受控制的那种,一般来说是“小娃娃梭滑梯”,滑梯也叫“梭梭板”



拖孩:拖鞋,这个应该算是西南方言了,很多地方都会这样说



挞死:摔死/打死;扯皮:争执/纠缠



缺弟弟:把茄子上面的根蒂掰掉(再称重量),不是家里没有弟弟,也不是身上没有弟弟


@夏羿的小窝:一朋友跟楼下邻居吵架,邻居说他天天在楼上搞得动静很大,朋友直接骂了一句:“我走路不出声音,我又不是你屋先人,飘起走迈?”(吗?)

@逆生長XGP:有一次在商场,一个外地人买毛衣,准备试穿,营业员就一直对到那个顾客喊:“这个毛衣是过笼呢,过笼过笼”。(没有扣子,直接从脑袋上套着穿)

@oniccuppaC:初中的时候出去春游,经过一片枇杷林,看见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枇杷打老药闹死不负责。”虽然九年了,依然记忆犹新啊。(打了药,毒死人不偿命)


说了这么多,难道最近大热的四川话学潮只是当地网友的自嗨?恐怕不见得……


根据小编长达N年的观察,虽然不知道具体什么原因,但外地人对四川话真是有一种蜜汁喜爱,学了几句就时不时拿出来练一练↓



甚至说不止是外地人,还有外国人↓




maybe因为四川话实在是太好懂了??!学起来特别有成就感??!


毕竟那些年我们就算没见过几个四川人,也都瞄过几眼《假老练与风车车》——就是猫和老鼠的四川方言版,也都看过什么《疯狂的石头》啊《火锅英雄》啊,甚至说配音版的《疯狂动物城》↓




而且四川还有圈粉无数的国宝滚滚呐!在四川话这种激萌的语言环境里长大的滚滚,果然有够萌呢!


于是,当美轮、美奂这两只“海归”熊猫回到中国,却只爱吃洋饼干、碰都不碰窝窝头,只晓得英语、听不懂四川话……全国人民都懵了,这不就hin尴尬吗?!



据报道,为了让两只熊猫学习中文,奶爸奶妈们现在会跟它们用四川话摆龙门阵,经常问俩熊猫:“吃了没得?”


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中文培训,美轮、美奂能成为听得懂中英双语的国际范儿熊猫。


@君达乐的慢先生:当熊猫讲究四门功课,吃睡滚胖。现在好好学的,很少。那种老礼没了,师傅带出来,徒弟比他横,都是熊猫凭什么我给你挣钱?很多熊猫,四川话都不会,李伯清是谁都不知道,算什么熊猫?学个半吊子,出国骗老外。很多熊猫觉得传统扮相难看,你去小动物园看,黄眼影绿眼影的都有。这门艺术完了。




四川话还有一个好玩的点,就是四川人的 语言习惯 ,他们对着外地人也喜欢说方言,导致很多前来旅游的小伙伴觉得四川人太拽了,“连服务业的工作人员都只说四川话”。


有人在知乎上问现象——



有人在天涯上吐槽——




对此,比较专业的解释是巴蜀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地域文化的稳定性;四川重庆也不像北上广一样会聚集很多外地人,没有说普通话的环境和意识,导致了普通话的推广力度不够;而且四川话本身就是很容易听懂的方言之一,一般说起来也能勉强跟外地人沟通交流。




当然了,四川本地人会说:“普通话说起来软绵绵的,没得四川话里的语气词,不够霸气”……(到底是谁吵起架来像撒娇啦??)


尽管外地人在四川走到哪儿听到的都是四川话,但相信我,他们真的不是故意的。不是四川人不想跟你说普通话,而是他们说起普通话来你“遭不住”啊,不然你以为“川普”是怎么来的?



救命,噼里啪啦说这么多,小编已经沉迷四川话不能自拔了,这种与生俱来的萌感简直跟他们那儿的滚滚一样有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董卿首谈儿子: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做什么样的人

点击图片阅读 | 79岁琼瑶与继子女互撕,我却在这出狗血剧里看到了自己

点击图片阅读 | 白岩松 信仰缺失,该为什么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