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答应
1号按:
传媒人,请注意!传媒1号将对大家每月表现进行点名表扬OR批评!传媒人,请加油!传媒1号将与读者一起共同监督中国传媒业的进程!
本系列包括:
胡言:政策篇
香雪兰:平台篇
张答应:综艺篇
李伟:国产剧篇
三月的草长莺飞之势可以直观地反馈在综艺节目领域里。相比于持重的一月、平静的二月,本月综艺节目迎来了一个热闹的局面。有意入局的各家电视台、视频网站都拿出了能够代表各自诚意作品飨客。
《偶像练习生》的蔡徐坤成为了众多零零后女生的最新心头好;《声临其境》拿着湖南广电的最高荣誉“台长嘉奖令”完美收官;《这!就是街舞》和《热血街舞团》开始了如火如荼的“街舞德比”;明确表现出要孵化独立IP的《奇葩大会》内容虽然评价不错,但超乎意料的没有掀起过大的话题热度;老寿星《快乐大本营》开始了罕见的主动带节奏走话题;《天天向上》出现了回暖迹象……各家都有各家的得失,各家都有各家的安排。整个局面,仿佛2018年如火如荼的综艺大战在第一季度末才正式拉开了帷幕;也仿佛时尚、潮流的综艺世界也在默契的遵守着农历历法一样。
整个三月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综艺节目涵盖了歌舞、真人秀、配音、演讲等多种内容题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观察样本,但是另一方面。万花筒式的多样很容易让观察者“看花眼”,而忽略其内在隐藏的规律。
关于综艺节目的总体发展规律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
市场的消费习惯
才是综艺节目发展的总控规律;有人认为,
观众的审美习惯
才是综艺节目的总控规律;也有人认为两者互为补益,互相交替影响。但从各种综艺节目的诞生和口碑来看:似乎这个月,总控综艺节目发展的规律,
恰好是“观众的审美习惯”当值,“观众的消费习惯”副班。
在融媒体时代到来之前,传播学领域一直有一个话题叫
“媒介生态位”
,大意讲各种媒介都存在一个类似于大自然食物链一样的生态位置。各家平台要是想好好发展,必须要找准自己在各条食物链中所处的位置。互联网参与者将这条“媒介生态位”进一步概括成“各自产品的使用场景”,并将其奉为产品研发的真理之一。——这个概念在“融媒体概念”发展后开始变得没落。人们认为媒体融合之后,就已经打破了媒介生态位的排序。
但是,从国内三月份各家综艺节目的表现来看,“媒介生态位”这个概念似乎重新或者依然在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
一、三月,互联网综艺的“爆点话题”方向和电视综艺的“深度内容”方向
综艺人公认的现象是自从互联网平台入局综艺领域之后,整个综艺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综艺人纠结的是这种深刻的变化并没有表现出鲜明的方向性和战略性差异,而“无方向”除了涉及市场划分之外,还意味着综艺人如果想“选边站队”,往往要经历很多不必要的思考和纠结。
在整个三月份,这种方向性的趋势似乎掀开了明确的一角。三月令人印象深刻的电视综艺包括《声临其境》、《最强大脑》等一大批或老或新的品牌。互联网综艺包括《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偶像练习生》等一大批新品牌。
两相对比各自的优势竞争力你会发现,电视执着的“老戏骨”、“高智商”等,主要着眼点是内容本身深度挖掘。
通过“深入”来发现“新鲜”,激发广大观众的收视热情和参与热情。
而互联网执着的“偶像”、“街舞”等,通常
本身就带有十足新锐的话题感,
极容易跟“嘻哈”、“时尚”、“潮流”、“粉丝”这些关键词产生关联。这些关联词看起来本身就是话题,而且都是新锐话题。给人的感觉是:这些新锐话题的网综操作者不一定通过“这一个项目”就完成对整个话题的深度开发。只要通过这一个项目,将这个公众陌生感较强的话题介绍明白、展示清楚就容易“带节奏”和获得“定义权”。——俨然互联网综艺者都从去年的《中国有嘻哈》中学到了经验,似乎他们在内部有了某些秘而不宣的模板或者套路了。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容生产思路。此中差异性,
很可能是由于各自平台的用户审美习惯和消费习惯决定的。
首先,“看视频”本身是一个审美行为。各自平台的观众“爱看什么视频”,各个平台就得“做什么视频”。不论电视和互联网的观众群如何融合、如何互相影响,各自的观众依然会存在各自的调性。如电视观众的平均年龄应该高于互联网观众的平均年龄。所以高年龄观众跟希望能够找到“公信力强”、“挖掘程度深”、“回味感强”和“内涵感强”的内容产品。而低年龄观众更追求“时尚感强”、“刺激感强”、“外观感强”和“话题参与感强”的内容产品。——这两种截然不同口味偏好就决定了两个平台在选题时的差异性。
在早期,互联网平台由于本身没有制作能力的积淀,综艺团队大多来自传统的电视团队,当这些“电视人”进入互联网时,生产出来的东西由于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难免会带上老东家的味道。
第一支跳槽的“一线电视综艺团队”迄今为止已经跳槽近七八年,互联网综艺正式对电视综艺的市场蛋糕产生影响的时间也几乎相同。经过多年的拉扯、培训、竞争和适应,无论是各自平台还是各自团队,都对各自的“饭碗范围”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各自的用户群体有了更加精准的划分——
正是在这基础上,我们才看到了“互联网玩话题,电视玩内容”的划分格局。
更饶有趣味的是,我们似乎还发现:不但“两大阵营平台”初现了各自的“找食范围”,似乎各自项目的特点差异也初步明确了。
网综的第一代爆款产品,马东团队的“奇葩系列”眼下播出的、实际上第N季的《奇葩大会》相较于初代《奇葩说》,从制作水准到内容质感,从信息密度和质量感都有增无减。但却出人意料的出现了话题度下降的问题——这可能仅仅是因为网友对“老人”和“老题材”的新鲜感降低。但是电视综艺中的常青藤节目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和《非诚勿扰》却依旧活性不减。孟非的《非诚勿扰》甚至衍生出了刚刚开播的《新相亲时代》副牌。
从这个现象的观察梳理中,我们似乎发现互联网综艺产品:话题感强,题材爆发力强,开发难度相对较低一些,更依赖题材本身的话题传播力;同时,这种“爆发力型”的传播曲线生命周期可能较短,网络观众失去新鲜感的速度更快。
它的传播曲线图很可能是“大身子,短尾巴”。
而典型的爆款电视综艺项目,由于更依赖对于经典题材的深度挖掘和深度思考,所以开发难度可能更大。但同步,电视观众的持续吸引感维持时间更久,项目的生命周期也更长。
它的传播曲线图可能是“流线身,长尾巴”。
二、三月,电视平台、互联网平台综艺项目得失分析
我们刚刚提及了“长尾巴”和“短尾巴”,也提及了电视综艺的“内容”和互联网综艺的“话题”。对于电视综艺项目得失的梳理,早有大量的珠玉在前,这一章节也就无需讳言。我们仅仅对2018年3月份互联网综艺的竞争态势小做整理。
三月,江湖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街舞德比”。《中国有街舞》《这!就是街舞》和《热血街舞团》作为“同期竞品”,竞争态势之激烈,让很多人都感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特别是对于《这!就是街舞》和《热血街舞团》之间,无论是“各方点击率的争论”还是“各方作品质量的比对”都吸引了大量的路人关注。
意料之外,
包括双方的资源投入程度和竞争激烈程度;包括没想到双方居然真的同步发动了同类同题材项目;更包括一系列难辨真伪的传言……难道真的存在传说中的“互联网巨头们的综艺决战”?
情理之中,是很多人早已确定:网综的世界,早晚会开始这样的“德比”。
上文我们提及,互联网综艺选题的“话题方向”。寻找热点话题蓝海,容易引爆,容易快速大量“吸粉”,更容易快速营销变现——这些都是非常明显的优势。但不要忘了,
“蓝海话题”这是有限的稀缺资源。
资源“稀缺”,又是“刚需”——势必会引起各家的激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