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乔乔金项链
乔乔本人,金融圈熵值较高分子,混过工厂,待过券商,做过投融资,涉足股权、VC、上市、并购。目前专注于ABS和PPP项目运作,深耕公众号“乔乔金融圈儿”,欢迎小伙伴们沟通洽谈、项目合作,还望大家提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金融报  ·  起诉《哪吒2》索赔500万?哪吒汽车紧急回应 ... ·  10 小时前  
元芳周期交易午评  ·  2.24午评 | ... ·  21 小时前  
元芳周期交易午评  ·  2.24午评 | ... ·  21 小时前  
供应链金融  ·  供应链金融公司的“四大门派”都有谁? ·  昨天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补贴资金及时下达 信贷支持逐步加大 ·  2 天前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补贴资金及时下达 信贷支持逐步加大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乔乔金项链

消费金融

乔乔金项链  · 公众号  · 金融  · 2019-05-07 10:30

正文

(项目融资第183讲,消费金融。第一部分:捷信又发22亿ABS,已累计发行ABS超270亿。第二部分:神奇的莆田系医美分期:通过率超90%,今年目标交易额80亿。第三部分:盘点10家小微金融助贷平台,手握税务数据,工行、浦发等银行争相合作。第四部分:10家持牌消金业绩分析:靠助贷、导流、联合贷展业。

本期主要学习消费金融的前沿信息。包括:捷信ABS、医美分期、小微助贷、持牌消金。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消费金融的风险点、利润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嗯~~那啥,几年前小编就听说, 莆田系在医院管理上能力很强。。。

兴业证券北京分公 司机构业务部招聘:

1、学历要求:国内外重点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

2、工作能力要求:3年以上金融行业从业经历,有较为丰富的机构业务经验与客户资源,能够独立开展渠道拓展与维护工作;具有债券、资产证券化、股票质押、上市公司股票增发等项目经验,具有金融机构、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相关资源者优先。

3、综合素质要求:正直诚信,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判断,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对资本市场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4、具有证券从业资格

【工作职责】

1、负责大投行项目承揽、私募机构客户开发、上市公司等企业客户开发;

2、负责开展集团机构类业务的协同与交叉销售相关工作,协助开展机构类经纪业务。

【工作地点】

北京

本公众号主要探讨ABS、项目投融资等金融市场业务(也有房地产、政府项目的实操讲座),大家可以关注、转发公众号内容。业务对接、商业合作请看公众号菜单;招呼小编,请加微信 :419194057。)



第一部分:捷信又发22亿ABS,已累计发行ABS超270亿

4月9日,捷信消费金融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捷赢2019年第一期个人消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下简称ABS)。


本次ABS发行总额为22亿元,其中优先A档发行15.05亿元,占比68.41%;优先B档发行2亿元,占比9.09%;次级档4.95亿元,占比22.5%。


本次ABS入池资产中,70.81%的贷款用途为时尚消费品,平均每笔贷款余额1813.67元。


据本次ABS发行文件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捷信消费金融的总资产为929.96亿。2018年前三季度、2017年和2016年分别发放贷款844.63亿、734.3亿和374.19亿;三期分别实现净利润11.19亿元、10.22亿和9.31亿。


截至2018年9月末,捷信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3.73%,资本充足率12.82%,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11.79%。


捷信消费金融目前主要产品为 商品贷和自主支付消费贷 。商品贷主要是店内分期付款产品,金额一般为100元至2万元不等,期限为6个月至2年不等,主要用于购买手机、家电、摩托车、电动车及电脑等消费品。


捷信消费金融的收入主要为两部分,一是利息收入即依据贷款合同约定,向客户定期收取的贷款利息收入。贷款利率会根据市场水平、产品类型等因素的不同而进行调整。


另一部分是向客户收取的相关费用,费率视单笔贷款具体情况而定,在捷信金融进行促销等市场活动时可能予以减免。

来源:捷信消费金融2019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ABS发行说明书


2016年10月,捷信消费金融成功发行捷赢2016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项目。截至目前,捷信消费金融共发行11期ABS,其中,2016年1期,2017年5期,2018年4期,2019年截至目前1期,累计发行总额达270.38亿元。


据捷信金融债券2018年度报告显示,捷信消费金融2018年利息及手续费营业收入261.5亿元,净利润13.96亿元,超过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成为年度“赚钱王”。

(摘自:新流财经  作者:李米)

第二部分:神奇的莆田系医美分期:通过率超90%,今年目标交易额80亿

3月,在医美分期行业整体呈现业务收缩趋势的情况下,一家叫做乔融金服的医美分期机构却在低调发力扩张。


据多位线下医美分期销售人员透露,近期乔融金服的通过率在部分合作医院甚至能达到90%以上。


经历了最近两年的行业洗礼后,曾经纵横医美分期的龙头老大米么金服、后来的互联网巨头玩家百度金融都纷纷收缩业务,仍在大步往前迈的玩家已经不常见了。


而此时冒出头的乔融金服,与过往玩家都不同。

莆田系玩家布下医美大局


乔融金服全称为上海乔融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1116.7万元。 乔融金服的分期产品名为“医分期”,同时在后端关联的另一个公司主体为上海旖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旖美”), 据了解,林昕曾分别在2018年9月和11月两次将旖美的部分股权出质给北京闪银奇异科技有限公司。


新流财经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旖美主要负责场景分期的中后台业务,而乔融金服则体现在市场前端,两家公司实际为同一管理团队,主要联合开发医美、妇产月子等女性消费市场分期业务,合作机构中以医美机构为主;


与乔融和旖美有过合作资金机构中,包括了鄞州银行、厦门农商行、众安保险、海尔消金、渤海国际信托等十多家持牌金融机构,包含了银行、消金、保险、信托等多种资金方类型;


开展业务30个月后,旖美累计撮合交易额达到38亿元,累计服务用户超35万,累计服务商家5600家,预计2019年全年各类资产总交易额突破80亿元。


比起米么金服曾经48个月累计交易额超过40亿的成绩,这支团队也毫不逊色。


但跟米么不同的是,乔融和旖美的背后,是来自莆田系医美的铁军。


资料显示,旖美创始人林昕为互联网、医疗、金融跨行业创业者;联合创始人林明伟来自著名的家族企业华世伟业集团,也是知名的莆田系医疗集团;另一联合创始人据传闻是莆田系某大姓氏医疗世家直系成员,家族直接控制医院项目量庞大。


企查查显示,乔融和旖美这两个公司之间通过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有着高度关联,林昕同时身为乔融的第二大股东和旖美的第一大股东,还通过多层股权关系控股了上海新荔美科技有限公司——一个医美渠道平台。


也就是说,在乔融金服的相关体系中,结合了医美分期金融服务平台、医美渠道平台和遍布各地的莆田系医院资源。


一方面,整个乔融体系拥有大量医美资源优势,具有持续开拓市场的潜力,但另一方面,也有医美分期从业者认为,这更加考验其合作金融机构对B端风险的把控能力。


综合来看,乔融算是医美分期市场剩下为数不多、仍然保持着生命力的玩家,但未来要面对的风险性,仍然有大把。

一场错误的战争


实际上,医美分期机构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


刚刚熬过年关考验,正是资金紧缺、亟待放水的时刻,一些医美分期机构又传出了资金方押款的消息。


一般情况下,个人用户在分期机构申请的贷款流程显示通过以后,由医院先行为客户安排相关服务,由金融机构在约定时间内放款,通常是“T+1”或者“T+0”,若分期机构显示通过之后金融机构押款不放,最常见的是额度控制或者平台逾期率过高的原因。


“年前的普遍问题是资金问题,由于资金方年底限额,影响到分期机构在商家的信任感。”某分期机构地推人员透露,资金问题让分期机构在商户面前更加被动,现在还产生了客源减少的新问题。


在医美分期的鼎盛时期,么么贷、51人品、美分期、易日升、壹分期、易美健、小牛分期、百度有钱花、麦芽分期、星计划.....上千家医美分期品牌争相涌入,快速催熟市场,而发展到今天,据媒体统计,剩下还在正常运营的平台不过几十家。


整个医美分期历史上,风险问题爆发的时期集中在2016年底,米么金服创始人宋梦郊曾向媒体透露,那段时间医美分期欺诈的全市场损失应该是2-3个亿。


到了2019年,资本助推着玩家疯狂入场的时代结束了,疯狂骗贷的时期也过去了,市场回归理性,但医美分期偏偏还没有进入春风得意的时代。


“现在规模越大,就容易亏的越多,这是铁律。”一位在医美分期领域深耕多年的从业者分析,“现在市场价格打这么低,眼看着成本都抹不平,不可能挣钱。”


目前,医美分期产品的综合年化费率大约在18%左右,一般的分期平台来说,算上10-12个点的资金成本、2-4个点的风险成本、1-2个点的运营成本,盈利空间已被压缩到约等于无。


而一场错误的价格战,让盈利成为了医美分期更加长远的目标。


上述人士回忆,当年在越来越多的实力玩家涌入市场之时,有些机构带头打起了价格战,将“0息0费”贯彻到底,自行贴息,“有的直接把市场价格打穿到谷底,贴近资金成本。”


烧钱的游戏没能持续多久,但医美分期的合作商户却被“惯坏”了。分期产品的价格低下去以后,想要提上来,就没那么容易,利差空间收窄,持续亏损。


与此同时,市场扩张期带来的坏账问题滞后显现,不能靠高利率覆盖风险的医美分期,只能用更大的规模来稀释坏账数据,加剧了亏损的扩大。紧接着,分期平台就只能控制高风险的渠道医院单量、砍掉线下团队来控制运营成本——这就像一个无解的循环。


如此,医美分期这几年,从来不缺轰轰烈烈的故事主角,但能够长久生存并盈利的,却难得一见。

医美分期不能只讲个好故事


“医美这个故事很好听,我们拿去融资的时候人家听到都频频点头。”消费金融从业者洛阳(化名)告诉新流财经,医美分期针对消费欲望非常强的女性客群这个特征,一开始在资本市场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他觉得,医美分期普遍面临的现状是很难从利差赚钱,如果做导流变现,线下场景获客路径太长,无论是导流给整形医院还是导流给其他金融产品,都没有太多优势。


据他了解,目前实现盈利的医美分期机构很少,而大量的平台其实是希望通过市场占有率和业务规模讲一个动听的故事。


他回忆,部分盈利的医美分期平台,当初是没有盲目参与医美分期价格战的。例如一些精准定位在次级医美客群、锁定长尾商户的分期平台,低调避开了最激烈的战场,控制好运营成本和风险,也实现了盈利。


当然,这就与粗放的扩张战略相反,因为没有价格优势,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因此,洛阳认为,目前这种情况下,医美分期其实更适合做成“小而美”的事业。


“有的医美分期机构比较规范,是靠分期业务赚钱的,有的公司则将分期产品作为流动性工具。”某消金机构管理层人士认为,医美分期产品的定位相当重要。


“新浪微博为什么打赢了腾讯微博,新浪是真正要靠微博活下来的企业,腾讯微博还是更看重流量,他通过其它方式进行相关的流量变现,两家公司对同一产品的定位不一样。”他举例。


一旦分期产品被当成流动性工具拿来融资使用,医美分期背后的金融机构同样可能踩到在租房、装修、教育等场景中爆过的雷。“这些场景的问题是,金融机构没有关注和管理商户的经营性风险,而沉醉于表面和谐的消费分期还款表现。”


当然,医美分期不能只讲个好故事,各个垂直场景中的风险点有很多共同之处,在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医美分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自:新流财经  作者:松子同学)

第三部分:盘点10家小微金融助贷平台,手握税务数据,工行、浦发等银行争相合作


在消费金融领域,助贷业务极为常见。


尽管目前行业对助贷还未有统一的定义,不过业内普遍认为,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等持牌机构通过助贷平台,向平台推荐的用户发放贷款,这一模式可以称之为助贷。


一般而言,助贷平台向持牌金融机构推送用户会进行前期审核,但由于监管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风控不可外包,所以平台推送用户后,金融机构还会进一步进行风控审核才可贷款。最终,金融机构会按一定比例支付给助贷平台佣金。


在小微金融领域,同样存在助贷模式。


小微金融助贷平台与银行合作,会利用自身数据参与前期风控,但并不对风控负责。主要风控,以及贷后管理权限还是在银行等资金方手中。最终,银行同样会向助贷平台支付返点佣金。


新流财经从多位从业者处了解到,目前银行向小微金融助贷平台返佣大约在放款额1.5%-3.5%左右。


传统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大多通过深入调查收集企业工商、财务、合规、行业情况等多信息来判断企业还款能力、还款意愿。


随着大数据技术,以及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部分银行已开启半自动审核授信模式。也就是在传统授信模式中,加入企业经营、运营中的核心信息数据,实现部分授信自动化,提升风控效果。


而小微金融助贷平台便是掌握着小微企业营销信息、在线订单信息、社保缴纳、税务等核心数据,他们更清晰了解小微企业经营、运营之道。


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为金融行业竞争焦点的当下,掌握丰富核心数据的助贷平台成为银行争相合作的主要对象。


2018年末,在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友金所联合创始人、CEO李昌国就曾表示,2017年时,消费金融是风口,友金所找银行合作很难。但是2018年不一样,银行纷纷找他们合作。


进入2019年,银保监会不断发声要“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许多掌握企业核心数据的企业,开始加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阿里、腾讯等巨头也在不断加码对B端企业服务商的投资。

盘点10家助贷平台


近日,新流财经盘点了10家常见的小微金融助贷平台。

这类平台,大多依靠集团企业,积累了大量小微企业税务数据。如金蝶、用友,是我国主要的两大ERP软件提供商;航天信息、百望都是知名的电子发票平台;微众税银、东方微银与多家国税局均建立了合作,是知名的“银税互动”平台。


掌握企业税务信息,可以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目前我国“金税工程”通过税控系统对税务信息进行验证,造假难度大,电子化存储便捷。


此外,客如云为大量餐饮、零售服务商家提供点餐、收银系统;河姆渡则拥有B2B电商交易数据。


这类平台掌握着小微商家更为详细的经营数据,包括商户基本信息、经营流水、商品类型等信息。可以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


尽管税务数据、收银流水等数据看似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但实际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风控过程中,往往会将多类型数据进行交叉验证。


“银行更看重的是通过这些助贷平台来导流。”一位小微金融从业者坦言,这类助贷平台依靠集团企业,不仅拥有小微企业核心数据,在历年的经营中,也累积了百万级别的企业客户资源。


比如航天信息2018年财报就显示,航天信息旗下的爱信诺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开展财税辅助业务并为企业提供助贷业务,目前开票用户规模已超1000万,云记账超5万户,全年共帮助5万户企业获得贷款授信,4万户放款成功,实现贷款规模约170亿元。


工行2018年财报则显示,2018年末,工行小微企业客户数30.8万户,比年初增加9.1万户。同时,工行财报也提出,“将‘工银聚’平台金融服务与客户需求对接,实现‘交易+金融’的有效获客模式”。


交通银行年报也提出,“要躬身当好服务中小企业的‘主力军’,针对普惠小微客户推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全线上税融通产品。”

在各银行纷纷响应监管部门要求,下调贷款利率,积极探索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时,拥有小微企业客户的上市集团也在不断加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金蝶集团财报显示,旗下金蝶金融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小微金融等号召,聚焦打造数据金融服务“金蝶效贷”,向金融机构提供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同时基于“泾渭云”大数据技术提供数据征信报告,提高金融机构信审效率,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航天信息在财报中表示,航天信息已建立起一支覆盖全国的助贷业务专业团队,航天信息先后与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10余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合作,推广信贷产品近二十项,各地子公司也与30余家地方性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展开区域性合作,形成区域化产品二十余项。


可以预见的是,在监管层高增长与高要求政策下,银行一方面需要寻求内部的技术突破,另一方面也寻找到外部的合作伙伴。也就是将目光投向服务于小微企业金融的“助贷”平台,以及大数据金融科技服务公司,将能够从这场小微金融大冲刺中,挖掘到新的机会。

(摘自:新流财经  作者:小慧吖)

第四部分:10家持牌消金业绩分析:靠助贷、导流、联合贷展业

近期,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陆续公布2018年业绩,虽然头部消费金融公司营业收入依然保持较高增长,但是已披露业绩的10家消费金融公司实现净利润仅为44.35亿,反而同比下降1%。


麻袋研究院认为,尽管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拥有金融牌照,背靠银行、上市公司等大树,且不断增资扩股,但盈利增速依然乏力,主要是行业整体竞争加剧,合规成本及运营成本大幅上升导致。

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展业?


2018年,各消费金融公司在不断优化线上移动端、线下网点扩张事业版图的同时,还积极与第三方流量平台合作获客,或者通过助贷、联合放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


(1)导流平台合作


消费金融公司展业时,首先想到的是与通过微信、QQ、今日头条、支付宝等流量平台合作,获取借款客户。该模式下,用户既可能在相关平台完成借款申请,如微信,也可能是互联网流量平台将用户推荐到消费金融公司APP端借款。


与线下拥有众多门店的机构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的获客方式,特别是捷信。


值得一提的是,从股东处获得借款客户也是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重要客户来源,比如招商银行给招联消费金融推荐借款客户。


导流模式下,消费金融公司一般是按照CPA或者CPS方式付费给合作伙伴,合作方一般没有风险控制能力,不承担借款逾期责任。


(2)助贷机构合作


据麻袋研究院了解,目前众多消费金融公司都在与助贷机构合作,从事消费金融业务,信用卡余额代偿就是典型的产品,如中银、河北中原、陕西长银、包银、杭银消费金融公司等都与维信卡卡贷合作,兴业消费金融与还呗合作。


与助贷机构的合作,消费金融公司较看重助贷平台的股东背景、风控实力、流量资源和技术实力,尤其是头部消费金融公司还很重视合作方的声誉。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贷备案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部分头部消金公司对与有P2P网贷背景的助贷平台合作比较排斥。


此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一般要求助贷机构进行逾期资产回购,或者提供风险缓释金,有时,还要求有担保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增信,特别是保险公司担保。


在收费方面,助贷机构按推荐客户数量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该比例从1%-3%不等,具体取决于业务种类。由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本质上是做资金批发业务,成本较银行、信托相对较高,助贷机构获利空间相对有限。


(3)联合放贷


据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介绍,目前想从事联合放贷的消费金融公司很多,但真正在做的并不多。


一是自有资金充足的消费金融公司,除非有改善收入结构的需求,否则一般不愿意做联合放贷。


二是要看与银行的谈判结果,包括出资、分润及风险承担的比例等。


三是联合放贷模式下,一般与商业银行合作,其中消费金融公司做风控,银行提供资金,获取固定收益。但对一些规模较小、成立时间较短的消费金融公司来说,在大数据风控方面尚缺乏经验和数据积累,较难获得银行信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