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火星宏观
用数据说话,做定量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昌吉日报  ·  放假通知! ·  昨天  
江西日报  ·  应对“节后综合征”,指南来啦 ·  昨天  
江西日报  ·  应对“节后综合征”,指南来啦 ·  昨天  
每日经济新闻  ·  王菲“虾片耳环”,预售已排到3月!42年前这 ... ·  5 天前  
NXTV都市阳光  ·  这种瓜子有毒还致癌,吃到了立马吐出来! ·  5 天前  
NXTV都市阳光  ·  这种瓜子有毒还致癌,吃到了立马吐出来!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火星宏观

与deepseek和Openai讨论中美贸易数据差异,对比两者优劣

火星宏观  · 公众号  ·  · 2025-02-05 01:50

正文

内容提要:

为了进一步检测AI工具的智商,三郎提出“中国对美国商品出口金额为什么大于美国从中国商品进口金额”来同步比较Deepseek v3与openai o3-mini的深度思考能力。结果显示,对三郎第一个问题,两者回答基本相同。但对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Deepseek无法回答,Openai却给出了详细答案。当然,两者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都错得离谱。

AI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之二:三郎与Deepseek探讨中国对美国商品出口金额大于美国从中国商品进口金额的问题。

2月2日,deepseek风头正劲的时候,我发了一篇《围观:与deepseek激辩2000元大于3000美元的张维为不等式》,认为deepseek至少在经济学分析基本框架和论证的基本逻辑上,与经济研究人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他一套套的八股文模板,对非专业经济研究人员而言,具有极大的迷惑性,甚至欺骗性。

当时一些人提出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说我问错了,这个不等式是陈平提出的,而非张维为。说实话,原本就是要测试deepseek的智商,实际上读者能够分辨出的张冠李戴,但deepseek却无法分辨。因此不要责怪我错了,要问问你们热捧的世界领先的deepseek为何没有分辨出对错。

二是说我只问了deepseek,没有问Openai。不是我没问,是它的回答我不能公布,公布了文章你就看不到了。

为了进一步检测Deepseek v3的智商,三郎挑了个不那么敏感的话题--中国对美国商品出口金额为什么大于美国从中国商品进口金额?

同步比较Deepseek v3与Openai o3-mini的深度思考能力。顺便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的成因,以及目前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的本质。

一、三郎的第一个问题。

2023年,中国海关公布对美国商品出口5003亿美元,从美国进口1642亿美元。但同年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的从中国进口为4272亿美元,比中国海关的数据少14.6%。对中国出口1478亿美元,比中国海关数据少10%。

我们知道,国际贸易的到岸价值应该比离岸价值高,因为中间包括了运费、保险费等费用。因此,从逻辑上看,中国海关公布的从美国进口1642亿美元,比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的从中国进口1478亿美元,多11.1%,这是符合逻辑的。

问题来了,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的从中国进口为4272亿美元,却比中国海关公布的对美国出口的5003亿美元少14.6%,这不可思议的数据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deepseek v3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省略deepseek已深度思考部分。

之后,deepseek回答说:中美贸易数据差异主要源于统计方法、贸易路径及数据处理的系统性差异,具体原因可分解如下:

一是统计口径差异:计价方式与覆盖范围

  1. FOB与CIF的错位使用

  • 中国出口数据5003亿美元是货物离开中国港口时的价值(FOB离岸价),未包含国际运费和保险费。美国进口数据4272亿美元是CIF到岸价,理论上应高于FOB价,但因美国海关采用含关税和清关成本“进口报关价值”,可能扣除部分中间费用,导致数值低于预期。

  1. 原产地规则的分歧

  • 美国“实质性转型”标准:若中国商品经第三国加工后被美国视为第三国原产,则美国进口数据不再计入中国出口。中国“最终目的地”统计:中国海关按商品最终流向统计出口,即便通过第三国转口,仍计入对美出口。

二是转口贸易的路径扭曲

  1. 规避关税的转口策略

中美贸易摩擦后,中国企业通过东南亚或墨西哥中转出口美国,以规避高关税。例如:

结果:中国统计的对美出口包含转口商品(5003亿),而美国仅统计直接进口部分(4272亿),差额达731亿美元。

  1. 香港的特殊角色

香港作为自由港,中国出口至香港的商品若最终流向美国,中国海关可能根据**“已知最终目的地”**将其计入对美出口。而美国海关按原产地规则,可能将部分商品视为“香港转口”而非中国原产。

三是数据调整与处理差异

  1. 汇率折算与时间差

  2. 退货与数据修正

四是灰色贸易与申报差异

  1. 企业行为影响数据真实性

中国出口高报:为获取更高出口退税,企业可能虚增货值。

美国进口低报:为降低关税成本,进口商可能低报货值或拆分为多批小额货物申报。

灰色渠道:跨境电商、小额包裹可能未被美国海关完全统计。

五是政策与外部环境因素

  1. 中美贸易战的结构性影响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迫使企业调整供应链,通过第三国“洗产地”出口,进一步扩大统计差异。美国商务部2023年加强对“中国原产”审查,导致部分商品被重新归类为第三国进口。

  1. 数据发布机制差异

中国海关数据基于企业申报的实时汇总,而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需经过季度调整和修订,存在滞后性。

六是历史对比与异常点验证

  • 2018年数据:中国对美出口4784亿美元(FOB),美国从华进口5395亿美元(CIF),差额12.7%,符合传统逻辑。

  • 2023年反转:中国数据反超美国,主因转口贸易激增及美国原产地规则收紧,导致“统计性脱钩”。

三、三郎追问第二个问题“转口贸易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电商与小额包裹问题”,deepseek直接摆烂,拒绝回答。

三郎追问第二个问题:

你说的转口贸易因素并不存在。

一是因为中国通过香港、越南或者墨西哥出口,再转口美国,中国海关100%计入对香港、越南或墨西哥的出口,并未将这部分计入对美出口,否则无法说明最近几年我们对越南和墨西哥的出口为何大幅增长。

二是因为在疫情之前,中美曾经争论过中国通过香港转口美国的问题。美国进口按原产地原则,中国通过香港转口美国的,也计入从中国进口,而中国海关则统计为对香港出口,为此美国那段时间指责我们通过香港转口来隐瞒对美出口巨额贸易顺差。因此,从逻辑上说,如果存在转口问题,那应该是美国统计的从中国进口,比中国公布的对美国出口加上中间的运费、保险等费用还要大。但2023年的情况是,美国统计的从中国进口,比中国公布的对美国出口(不含中间的运费)还要小14.6%。如果加上合理的中间运费、保险等费用,也就是到岸价与离岸价的差价部分,美国统计的从中国进口,比中国公布的对美国出口理论上的到达美国的到岸价值,要小25%-30%。

所以你应该重新分析其中的原因。重点是,是否虚报出口套取出口退税?是否虚报出口为了完成出口任务?是否虚报出口用于洗钱?

Deep seek v3回答:

对不起,我还没有学会如何思考这类问题,我擅长数学、代码、逻辑类的题目,欢迎与我交流。

三郎继续追问第三个问题:

美国海关统计的美国进口商品金额,包括跨境电商、小额包裹的进口金额吗?中国海关统计的出口商品金额,包括跨境电商、小额包裹的出口金额吗?

Deep seek v3回答都是:

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

四、Openai o3-mini对三郎三个问题,均给出了详细的答案。

三郎电脑的谷歌浏览器,安装了ChatGPT 4扩展,可以调用GPT-4o或者Openai o3-mini回答问题。

三郎的第一个问题,Openai o3-mini的回答大纲截图如下:

三郎的第二个问题,Openai o3-mini的回答大纲截图如下:

Openai o3-mini回答称:

2023 年,中国报告的对美国出口额与美国报告的从中国进口额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差异为14.6%),这可能归因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中国出口商可能存在误报。

1.出口退税优惠政策:

中国的出口退税制度鼓励出口商虚报出口额以获取退税利益。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出口退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公布的出口额与进口国公布的进口额之间的差异就会增加0.051%。

2.产品分类错误:

出口商可能会将产品错误地归类为具有更高退税率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这种错误分类可能导致中国报告的出口数据虚高,与美国记录的实际进口数据不符。

3.洗钱的可能性:

夸大出口可能会助长洗钱活动,即以合法贸易为幌子将资金转移出中国。这种做法会人为地夸大出口数字,从而导致出现差异。

4.出口目标和经济压力:

中国出口商可能会夸大出口以达到政府规定的出口目标或展现更强劲的经济表现。这种压力可能导致报告的出口和进口数据不一致。

5.数据报告差异:

中美两国数据收集和报告方法的差异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例如,中国可能根据货物离开该国时的价值报告出口,而美国则根据货物进入该国时的价值报告进口,这导致报告数字存在差异。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Openai o3-mini的回答并非无中生有,或者迎合我的提问观点,而是引用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论文,并附有该论文的链接地址。这是deepseek所欠缺的科学精神与尊重原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我点击进去的页面截图如下:

三郎的第三个问题,Openai o3-mini的回答大纲截图如下:

Openai o3-mini在回答中直截了当地说,美国海关统计的美国进口量确实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和小包裹,但由于规模较小且加工方式不同,追踪和分类这些货物可能更具挑战性。官方贸易统计数据将反映这些进口的价值,但其按类别或国家/地区划分的确切细分有时可能不如大型货物那么详细。

五、对比Deepseek v3和Openai o3-mini的回答,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

1、deepseek V3对三郎第一个问题的问答,框架结构与Openai o3-mini基本一样,因此可以印证deepseek的大模型数据,来源于对Openai的蒸馏。

可能有缺乏逻辑思维的人会有疑问,为什么不会是Openai对deepseek的蒸馏呢?请看下面的第二个结论。

2、deepseek对Openai的蒸馏,并未穷尽后者的数据库,可能仅对其搜索到的关注量大于一定数量的问题进行了蒸馏,小众的问题没有蒸馏。因此,对三郎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比较专业的、深入的问题,此前没有,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问题,deepseek v3无法给出答案,但Openai o3-mini给出了答案。因此,绝不可能是Openai 蒸馏了deepseek的答案。

3、无论是Openai,还是deepseek,都只是更高级的互联网大数据搜索、整理工具,所谓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目前只具备重复互联网已有数据内容的机械抓取、排列组合、裁缝功能,并没有独立思考和推理的智能。至少在经济学上如此。

因为两个AI工具给出的答案,大多数都是几年前中国对美国出口,远少于美国从中国进口,其差值大于合理的离岸价与到岸价差值,美国认为我们通过香港转口贸易少报了对美出口,从而人为压缩了对美贸易顺差,当时中美研究人员给出的结论。

但从2019年开始,中美数据出现了反转,从原来中对美出口大于美从中进口的顺差,变成中对美出口,居然小于美从中进口的逆差,且逆差逐年扩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