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观三农
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最新政策、权威解读、实用信息、独家观点。本号已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投稿:[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观三农  ·  云程发轫 ... ·  18 小时前  
CFC农产品研究  ·  【纸浆周报】多空僵持但支撑边际减弱 ·  3 天前  
CFC农产品研究  ·  【豆系观察】利空叙事盛行,豆粕探底进行时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观三农

村潮涌动 大地流彩——透视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

微观三农  · 公众号  · 农业  · 2024-12-06 10:30

正文


村潮涌动 大地流彩

——透视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


一盏盏汤色明亮的湘西黄金茶翠香鲜浓、一件件精美绚烂的香云纱轻如蝉翼、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农民画奔放开阔、一场场活力满满的村BA比赛激情挥洒……近日,作为年底“重头戏”的“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以下简称“展演季”)在北京拉开帷幕,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乡村文化“嘉年华”盛大上演。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会同中国文联等单位组织开展“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系列活动,把活动办在村里、把资源引入村里、把关注聚焦到村里、把消费留在村里,汇聚起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磅礴力量。此次展演季就是对近年来乡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

如何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让文化这个“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在展演季上强调,要坚持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以乡村文化建设赋能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今年乡村文化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既让农民“找到乐子”,又让优秀传统文化“竖起牌子”,还探索出乡村振兴“新的路子”。透过展演季,一幅村潮涌动、热情幸福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展现眼前。

以文惠民展笑颜


或许有人会问,农民日日劳动,还有时间“搞文化”?现实是,农民不仅是文化的参与者,还是重要的创造者。据统计公报数据,2023年末我国乡村人口有4.77亿,与“三农”相关的行业和人员更是不计其数。本次展演季汇聚了来自全国的350多位农民演员、150多位乡村工匠、200多种乡村非遗项目和500多个农业文化遗产特色产品,内蒙古的潮尔道、河北的平山吹歌、甘肃的通备武术、江苏的溆浦花鼓、广东的英歌舞……广大农民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文艺成果不胜枚举。

长期以来,农民和文化相伴相生,乡村文化的繁荣关系着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当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新时代,农民需要怎样的文化?

从“长江第一湾”的四川宜宾首站,跑到农耕文化发源地的山西长治,再到历史文化名城宁夏灵武、河北邯郸,最终到达终点站——“面朝大海”的福建晋江东埔渔村。今年,“大地流彩·和美乡村健康跑”活动在全国共举办5站,还带动了不少地方举办各具特色的村跑,成了新时代农民风采的展示窗口。

四川宜宾市屏山县农民何范勇挑着装满屏山天麻面的扁担跑完了全程,他说“我想用这种方式宣传家乡特产,展示农民新的形象”。“五站全勤”的梁云凯是河北石家庄鹿泉区小李庄村党支部书记,他说“带着村民走出来,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思路,有了努力方向”。在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邹新娴看来,乡村文体活动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她说:“乡村体育赛事可以帮助村民养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可以激发其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同时,通过体育赛事这一桥梁,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特色得以展示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坚持农民主角、农业主线、农村主场,今年农业农村部创新搭建“大地流彩”这一平台,广泛动员、四方出击、全面开花。各地积极行动,自主举办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文体活动,通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最大程度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不只村跑,村超、村歌、村钓、村舞、村T、村K,一批“村”字号文体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新农人得以一展激情飞扬、活力四射的青春风采,还促成了不少交流、谈成了不少合作、结识了不少朋友。

“翻七座山嘞,再蹚过那九条河,去找寻,梦中的乐土家园”,在展演季“村潮涌动生华彩”专题文艺展演现场,来自云南福贡县老姆登村的木火乐团弹着怒族传统乐器达比亚、吹着傈僳族的短笛与口弦、唱着原创的《老姆登之夜》,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他们通过努力,还登上了国家大剧院“声生和鸣”合唱节的舞台,代表云南在2024年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中精彩亮相;甘肃民勤县农民诗人裴爱民出版了《田鼠大婶的日记》诗集;榕江“村超”走出国门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友谊比赛……村潮涌动,不少农民都得到“流量”、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乡村文化的发展又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木火乐团发起人江晓春夫妻免费教怒江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音乐、舞蹈和乐器演奏,让峡谷深处时时传出动人的天籁;农民诗人唐汉能农闲时与乡亲们一起读书,让更多人爱上庄稼地里长出的文学;用烧火棍在墙上画画的农民丁春梅不仅开设了线上直播,还免费教村里的儿童画人物画……

从田间劳作到文体创作,从黄土地上到聚光灯下,农民群众正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以文润村促传承


“绿水长流、青山起伏”的自然风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生活场景、“耕读传家、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传统村落是很多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里,印刻着抹不去的乡土记忆,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庞大“蓄水池”,据调查,有七成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农村。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有兴盛之势,但仍有不少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困境。

一箪一食,一锄一耕,藏着文化活动的历史印记;一砖一瓦,一编一染,洋溢着独特魅力和质朴气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多次提出,乡村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古韵怎样新生,是当下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

拧身摇臂、绕脖转腰,藏族传统热巴鼓舞改编的《热巴健身操》受到很多健身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在展演季“‘玉’见璀璨·玉树非遗成果展”上,古老的歌舞、精湛的锻造、神秘的唐卡、独特的服饰,来自青海玉树州的20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特色文旅产品受到大家关注。近年来,玉树州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将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等紧密结合,还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地方财政支持,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资金保障,让来自玉树的非遗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2012年以来,我国先后组织了6次全国大调查,将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保护名录,传承发展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5965项,分七批认定了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建立起完善的传统村落保护制度,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今年,农业农村部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启动“乡村记忆工程”,调查挖掘农耕文化资源,建立由农耕文化资源库、农业文化展示区、农耕文化专业人才体系、农耕文创产业品牌、农耕文化共享平台构成的乡村记忆体系。

在展演季“农遗良品”展销区,各地纷纷拿出已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优质农产品。素以“皮薄、肉厚、核小”著称的山西稷山板枣受到观众的啧啧称赞。山西稷山县枣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贺宁杰说:“稷山千年以上的古枣树有1.75万余株,‘稷山板枣古树生产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在我们稷山建设了国家板枣公园,全方位展示山西深厚的农耕文化和优质的农产品。”

同时,传统村落保护和非遗传承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城乡的深度互动。在展演季“民间文化达人故事汇”现场,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介绍,每年冬季他都要在家乡河南洛宁县创立的陶艺“爱和小镇”上举办艺术展,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当日创作、当日展览、当日拍卖、当日捐赠,所得款项用于86所当地中小学的“美育教室”;国外留学归来的90后策展人王彦之2021年起参与河南修武县“大南坡计划”,从建筑活化、景观设计到地方文化整体营造,为大南坡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过美学和文化的实践,我们让传统村庄重新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活空间。”王彦之介绍。
近年来,各地在保护的前提下,深度挖掘传统村落和乡村非遗内涵,创新“传统村落+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展演季“艺术乡建”座谈暨“艺术点亮乡村”启动仪式上,农业农村部提出通过开展“艺术乡建”,引领乡村文化发展。在“文艺家协会结对”“文艺村长”“艺术家驻村”等多种“艺术乡建”工作模式下,一座座乡村博物馆、美术馆拔地而起,一件件老祖宗的好东西得以重见天日,“压箱底的宝贝”正成为乡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助推器。

沿革既久,其命维新。随着村落的多元价值、非遗的独特韵味极大凸显,农耕文明的生命力在新时代更加旺盛。

以文兴业赋动能


展演季上,长达22米的苗绣《锦绣台江》一经亮相便惊艳全场。这幅长卷运用了十余种非遗刺绣针法,是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超过百名绣娘以绣布为画纸、以针线为笔墨,历时7800多小时绣制完成的。这幅“苗族清明上河图”包含了500多个节庆传说和生产生活场景,传统文化和特色技艺仿佛走下展台,向观众诉说绣卷上的千年故事。

一针一线绣精彩,一衣一物成产业。曾经的苗绣以制作传统服装为主,而近年来,随着文创产业和帮扶产业的不断发展,刺绣制品走进更多生活场景,不仅是民族服饰,还开发了抱枕、围巾等小物件。深居山村的绣娘们有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一件件承载着苗族历史和文化的苗绣逐渐“破圈”,飞向更广袤的市场。贵州黔西市化屋村绣娘杨文丽高兴地说:“今年国庆节期间我们的线上直播销售额就超过10万元。”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正在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能。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福建、安徽等地考察时指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乡土味道、乡村风貌,经过适当设计谋划,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新业。

挖掘乡村文化的多元内涵是文创旅游产业的基础核心。藏族的望果节、新安傣族的新米节、两广地区的十成节、黔湘桂地区的吃新节……这些千百年来乡土气息浓厚的庆丰收节日和习俗,在新时代的内涵被极大扩展,不少地区在推进文化消费、推广“土特产”上下足了功夫。江苏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连续多年举办“味稻岔河·大米小镇”乡村旅游文化节;浙江结合丰收节主场活动提出“乡约浙里6+1”,策划寻乡愁、好创意、好声音、我代言、运动会、大比武等6项乡村文化主题活动。各地因地制宜挖掘文化的内涵,让丰收节秒变文化产业“展销会”。

延长一二三产业链条是乡村文创旅游产业的关键变量。山西隰县玉露香梨、贵州铜仁抹茶、山东淄博烧烤、甘肃天水麻辣烫……近年来,不少地方土特产和饮食火爆出圈,带火了一方产业。各地纷纷创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不少亮眼之处:四川宜宾长江村“村跑”首站吸引上百家农企参加,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重庆发布全国首张乡村文化地图——“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包含全重庆市近1000个农耕文化遗产点位及周边的特色美食、乡村民宿、农事体验、优品“土特产”等,汇集形成可感知、可触及、可应用的乡村文化导览导航,让巴渝农耕文化遗产在利用中传承变现。

“榕江任何一种资源单独拿出来都不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因此我们打出了‘优秀传统文化+优美生态环境+地道特色美食+全民参与氛围+数字技术赋能’的组合拳,全力以赴‘宠’球迷游客、‘宠’老百姓、‘宠’小摊小贩、‘宠’市场主体,让榕江村超品牌走向全国甚至世界。”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委书记徐勃说。

文化走向产业就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也为乡村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既能“富脑袋”又能“富口袋”的乡村文化产业正势如破竹般踏步前进。

以文化人育新风


如果说,文化活动是乡村振兴的“面子”,那么,文明乡风就是乡村振兴的“里子”。要“塑形”更要“铸魂”,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建立起来了,有些“硬件”问题就能在文化的感染下更好地解决。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市中心,得名于清代大学士张英的礼让故事。“六尺巷”很窄,三人并行都有些拥挤;“六尺巷”又很宽,这条巷子所代表的“谦和礼让”“和为贵”理念至今影响世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0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可以说,一条小巷藏着乡风文明的大胸襟。

乡村文化蕴含着优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将文化运用到新时代乡村治理中,是一条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有效路径。

展演季现场,热闹的山西眉户说唱和辽宁拉场戏传递了“婚事新办、幸福简单”的理念;今年4月起,宁夏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截至目前,全区农村结婚登记3000多对,“零彩礼”和“低彩礼”占比达66.88%。婚宴不再大操大办,让结婚这一人生大事为今后的幸福生活铺好路,实现亲情和爱情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联合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发布《巴渝和美乡村婚事新办指南(试行)》,积极倡导婚嫁新风尚、树立节约之风、涵育文明乡风,四川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走马村开展“文明家庭”评选,陕西宝鸡市金台区硖石镇举办“婚俗改革树新风金婚庆典送祝福”活动……一系列举措革除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激励农民自觉践行文明新风,现代文明理念正融入乡村生活方方面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群众需要及时了解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和各项政策,农业生产的实际也需要补充先进的知识。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全国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立体式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现代文明的故事。

“村里多一只文艺队,就少几十张麻将桌。”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以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为方向,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提升其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能力、综合素质素养,培育粮食安全守护者、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乡村振兴主力军。村里的文化事业火起来,村民们的集体荣誉感更强了,大家都在为整个村庄更好而付出努力。

田间地头也是课堂。广大干部创新宣讲内容手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各项政策送到每名农民群众的身边,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新时代乡村焕发文明新风。

乡村文化正在为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输送养分。展演季虽已落下帷幕,但乡村文化建设还需持续用力,下足功夫。我们要锚定建成文化强国、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奋力写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新篇章。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记者:王琦琪

编辑:张璟

监审:郭平稳、蔡薇萍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