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保契
专业、价值、有效的传播矩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保契

保契锐评丨中支公司被罚逾30万元!处罚靠举报,举报落地则需专业支撑和媒体胁迫

保契  · 公众号  ·  · 2025-01-27 17:3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保契锐评

专业反水,必将掀起滔天巨浪。


近日,某地监管局以“虚列费用”为由,对某寿险公司的中支公司开出了逾30万元的罚单,在中支一级被处罚的案例中,金额确实不小。


据业内传言,之所以出现如此高额的罚单,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专业人员的坚定反水。


众所周知,寿险业“报行合一”落地执行近一年来,监管检查、公司自查双管齐下,执行力度空前。从上市公司半年报发布的成本压降数据看,成效确实显著。


但销售本身是市场行为,不管是银行兼业代理销售,还是保险代理人的销售,必然会基于佣金的多少(个人到手费用)而选择与哪家保险公司合作。基于此,费用的比拼仍是关键,而为了形式合规,套取费用的力度和招数,较之前自然更加用力。


在此背景下,保险代理人(包括银保代理人)作为最直接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其对相关套路的理解必然更加深刻,证据也更为充分。


如前所述之高额罚单,处罚背景在于 代理人和公司闹矛盾,公司管理层视而不见,代理人直接向监管举报,后以要向媒体举报监管不作为为要挟手段,倒逼监管予以查处。 对于当下的寿险业而言,只要检查,自然可以轻而易举地坐实违法违规事实,进而开具大额罚单。


基于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对于保险行业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专业?


这的确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根据通常理解,应是在专业精神支撑下持续磨砺提升专业技能。


即一万小时定律。


但没有专业精神支撑的重复,或许几万个小时也无法成就真正的专业。


故而,我们要探讨什么是专业精神。对此亦众说纷纭,比如严格甚至苛刻的自我要求,比如对细节的完美追求,再比如烂熟于心的职业规则或惯例。


对于保险业而言,通常认为精算、产品、投资等是最集中的专业体现,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是销售推动型行业,尤其作为卖方市场,保险公司推出什么产品,消费者就被动接受什么产品。在当前社会环境、保险环境下,没有销售的牵引行业或将无从依附。


从这个视角看, 销售,或许才是保险业最具专业价值的领域。 毕竟,不管是精算还是产品,全行业产品高度雷同是不争的事实,某家公司率先“借鉴”保险发达市场产品条款,其他同业公司陆续跟进“借鉴”,区别则在于产品或精算基于公司不同的价值率要求,逆向推演出各家公司的产品费率。


本质上,除价格的“性价比”之外,行业内同类产品的差异基本不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买保险要买中小保险公司产品”的大众疑问。因为 产品本身无明显差异,中小公司更激进,让利消费者的力度更大,与此同时,在现有法律体系和监管制度下,寿险公司破产的概率微乎其微。


二者交织,对于消费者而言,买保险选中小保险公司当然更具性价比。更深层的逻辑则是 在当下这一行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产品精算的专业价值无法体现。


沿着这个逻辑再看投资,其核心并无太大差距。近年来,随着保险产品逐渐走向以类理财产品为核心的产品体系,保险公司对投资回报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保险业的投资水平,横向看较专业投行等机构仍存较大差距,且亦表现出投资偏好趋同的趋势,进而导致保险公司的投资与市场年景高度关联,时有剧烈波动,与寿险业需要的持续且稳定的回报率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寿险业新单保费与续期保费共存的业务结构,投资领域专业能力上的差距在公司整体经营(兑付)层面影响并不明显。


概而言之,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保险业的专业价值似乎难有体现,更难言提升,反倒是销售的专业价值愈发凸显。


销售专业价值的体现则更多体现在费用的比拼上,进而导致保险公司身处“雷场” ——不让代理人开心,代理人可以轻轻松松地把公司拖进监管处罚的泥潭,甚至会毁掉某些高管的职业生涯。


这就是“专业”的价值,可以死死拿捏你的死穴。




< END >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

不是星标的订阅号

大概率就不会收到推送

为了大家能第一时间收到保契的消息

请大家给公众号设一个星标

设置星标的操作只要下面的两步就能设置好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