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亩叔
基础颜究的三亩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三亩叔

干活快,下班早!只要有网就能用这个法子

三亩叔  · 公众号  ·  · 2024-10-26 1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师兄手快脑子活,一直帮领导写稿。

现在这种活儿不容易干,按他的说法必须建设三方面能力:


1. 价值观 (这个相当重要,但不方便多 说)

2. 知识储备,跟领导相关的内容熟练掌握,不熟悉的内容要快速学习;

3. 写作手法,按师兄的说法,这个最不重要,写个一段时间就掌握了。


这三点中,第二点最耗时耗力 (查过文献,写过综述的朋友们一定知道) ,咱们今天就聊聊这个方向上怎么 多快好省

街坊们的工作里,如果涉及到文字或者汇报的 (多少都会有吧) ,可以收藏这一篇,需要用到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只需要一台联网的电脑,干活效率提升好几倍。





阅读方法

找资料这件事,说到底核心还是阅读——搜索引擎非常方便,材料获取那么容易,可最终要形成自己 (和领导) 的观点,并且落实到文字上,还是要通过“阅读”,要有“阅读方法”。

1940年代,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和作家Mortimer Jerome Adler写了一本名字奇怪的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马上就卖爆了。过了三十年,他又和天才少年Charles van Doren一起增补了这本书的内容。


· Mortimer Jerome Adler,哲学家、教育家、作家



这本书写得比较老派哈 (嗯,1970年代嘛,电视和广播都算新科技) ,但是关于人类“阅读”的洞察非常深刻,Adler把阅读分成四种:


1. 基础阅读 (elementary reading)


2. 检视阅读 (inspectional reading)


3. 分析阅读 (analytical reading)

4. 主题阅读 (syntopical reading)



这本书如果各位街坊有兴趣我以后还可以再拆哈,咱们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就是借用Alder老先生的框架哈,就着他的分类,我们看看如何利用AI大模型,把咱们的“收集材料”的工作大大加快。

“基础阅读”是指小学五年级之前咱们进行的阅读训练哈,不在今天的文章范围内,咱们聊后面三个,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检视阅读

所谓“检视阅读”,就是“速读”,快速地把一些内容过一遍。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Adler老先生讲了一些技巧,但那都是1940年代和1970年代的老黄历了,咱们现在不用——我们用AI大模型 (我用豆包,大家用Kimi或者其他也都可以)

检视阅读是快速阅读,是让一些材料在大脑中形成印象,这种工作不太费脑子,而且可以利用上下班的碎片时间——我就是在地铁里 (需要降噪耳机) 或者开车时让豆包念文献给我听。


先下载文献哈,头天晚上就可以准备好,存在手机里。


· 先新建一个对话。这一步是可以省略的,我是为了方便管理我的各个研究子课题,会分别建立对话。



· 拉动菜单,选“文档阅读”。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一篇文稿输入进去,注意我输入的是师姐给我的一篇文献,关于小鼠运动的 (暂时我还没有想好怎么分类) ,英文的,自己读起来还是很费劲的。

输入之后我就让豆包读给我听,是的,就输入

“读这篇文献给我听”。


记得右上角那个小喇叭,不要选择静音哈。

豆包就一边絮絮叨叨地把这篇文献主要讲了什么给我讲了一遍,同时还会在屏幕上出现文字。


·原文献: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4.09.010



· 豆包边念边出文字,我可以随时扫一眼(开车别这么干哈,地铁可以)。

这样一弄,只是在上班途中,我几乎就能把前一天准备的几篇文献看完了。
之前我是用“微信读书”这样的APP给我“有声陪读”,把整本整本书念完,现在有了豆包,我都可以有个专职的各行各业都懂的秘书,随时随地 (上厕所都行,戴上耳机) 给我把最新的文献翻译成中文,并且大致理出思路念给我听了。


现代科技,真的是太伟大了。



分析阅读

有了上班路上的“检视阅读”基础,接下来我就可以做“分析阅读”了。

到了公司我打开电脑,进入相应的研究课题的“对话”之中,回想起路上的一些灵感,就可以针对性地问豆包问题——这时候豆包并不是根据她 (头像是女性哈,所以我用了“她”) 之前的训练来回答我,而是基于我输入的文献来回答。


· 通过跟豆包对话来理解文献,会大大加速我对文献的理解速度。



这时候如果有疑问,你也可以再回到文献原文的段落,去找到作者的说法。你甚至可以直接让豆包帮你找出原文的段落。只要正常输入下面的要求就可以:

“请将原文中关于‘糖异生’的段落详细列出,翻译,并做出解释。”


一边读,一边想。

这时候拿一个笔记本在旁边,迅速地把读文献过程中形成的思路给记录下来,待用。



主题阅读

在笔记本上形成了比较多的记录点之后,就尝试把这些点子串起来。


比如上面是我在写乳糖酸面霜文章时候的一些记录,这些记录形成了几个思路,比如“温和酸化”、“益生元”和“抗氧化”。但只有一篇文献支撑,写出来的文章是单薄的,所以还需要进一步调研——这时候你就放下豆包,找到bing或者google scholar。


比如乳糖酸的“酸化”内容,我只需要在google scholar里面输入lactobionic acid和prebiotics (益生元) ,找到相关文献,并再次存入我的手机之中,明天早上再听听,再想想,在汇总起来。

这不就是主题阅读了吗?

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在同一主题下反复进行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



小结

充分利用豆包 (或者其他AI大模型) ,就能让你自己多一个脑子快、动手勤,但是精确度没有那么高 (不能保证正确) 的秘书。

结合之前的文献检索和精读能力,你的写稿速度会加快好几倍。

而且,英文也不再是你的障碍。


祝各位街坊干活快,下班早。



余不一一
顺颂秋祺
10月26日,于虹桥


作者 三亩 | 编辑 Yancy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发送【qq】至后台
如有表述不明确或疏漏,欢迎留言版指出校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