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2025河南春晚”“2025元宵奇妙游”拉开大幕,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迎来第五季。五年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变的是跟随新时代新文化创作的时代文化精品,不变的是扎根传统文化的初心、丰富创新表达载体的匠心、讲述文化出彩故事的决心。
进入第五季,“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如何守正创新,实现新的突破?“2025元宵奇妙游”给出了答案:以“暖”破题元宵,打造“中国节日”新解法。
民间常说的“过年”,“过”的既有新年又有旧年——从农历腊月初八到大年三十,是跨过了旧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正式跨到了新年。作为“过年”的终点,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以“闹”为核心。正月十五“闹元宵”,就是以一种欢天喜地的方式告别过去,奔赴崭新的生活。
以“暖”破题的元宵佳节,寓意着美好团圆。它是年节气氛的“暖”:满堂生辉的花灯,点亮团圆之光;昼夜齐鸣的鞭炮,奏响欢乐之章;热气腾腾的团圆饭,满溢亲情之香。它是冬日里的一抹温暖:那冬日暖阳,播撒希望光芒;那燃烧篝火,传递融融热量。它是苏轼诗中的“暖”:“春江水暖鸭先知”,感知自然之变。它是步步回暖的春天:大地逐渐苏醒,开启复苏之程;万物慢慢萌动,焕发蓬勃生机。它是生活中的暖心瞬间:一个善意的举动,传递人间温情;一句温暖的话语,慰藉疲惫心灵。它是氤氲在社会里的气氛:大众勇于前行,汇聚奋进力量;众人充满希望,共筑美好未来。
以“暖”入戏,“2025元宵奇妙游”精彩纷呈,妙趣横生。节目以唐宋八大家为串联人物,由“六边形战士”苏轼扮演主串联人,通过“围炉煮茶”的形式营造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气氛。节目话题紧扣元宵佳节,张弛有度、寓教于乐,通过幽默对白解构元宵主题与传统文化,将苏轼本人的精神世界和传奇故事娓娓道来,并以此引申出元宵奇妙游的精神内核。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作为唐宋时期最热闹繁华的节日,元宵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苏轼的这首《木兰花令》虽然有些“冷门”,但却未尝不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心之所往,皆是欢喜。无论际遇如何、环境如何,开朗豁达的苏轼总是满怀热爱,他总能在生活中发现那些“小确幸”,从中汲取温暖人心的力量。
创意话剧《苏轼的元宵》以大宋汴梁为场景,设定在赏灯游园的元宵夜,唐宋八大家打开“大宋脱口秀”,通过苏轼的“文化顶流朋友圈”,既展现出苏轼不同的人生侧面,同时也渗透出他的人生观、生活观、友情观等。最后由“元宵似是欢游好”延展到“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欢游”。
作为著名的“六边形战士”,苏轼有一文兼诗,名为《紫宸殿正旦教坊词致语口号》。在苏轼流传至今的众多文学作品中,这篇写于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的文章虽然鲜为人知,但却算得上独树一帜:“紫宸殿”是宋朝举行盛大集会的场所,“教坊”是皇家歌舞队,“致语口号”歌舞节目的开场台词和串场台词。翻译成现在的话,这就是“1089蛇年紫宸殿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串词”。
宋朝竟然也有“春节联欢晚会”?苏轼竟然为“宋朝春晚”写过串场词?你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实际上,从苏轼扮演主串联人的这种角色设定,就可以看出“2025元宵奇妙游”的匠心独运:“文化”二字早已融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基因,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升级,节目怎样推陈出新,河南卫视始终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节目的表现形式,拓展文化传播的渠道和舞台。在“2025元宵奇妙游”中,这样的文化创意贯穿始终。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的元宵节,李清照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永遇乐》,流露出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以及独在异乡的落寞与伤感。舞剧《清照词笺•永遇乐》呈现出“李清照”回忆中的上元灯节,展现了“千古第一才女”鲜活灵动的一面:饮酒下棋,事事擅长;敢爱敢恨,不被世俗定义。节目中,贵妇、宋代货郎们的服饰高度还原宋代画作,服饰的艳丽与淡雅互陈,舞蹈的活泼与温婉相应。贵妇们举止高雅,展现宋朝极致美学;卖货郎们姿态各异,神情盎然,将元宵的喜乐氛围传递给观众。
情景武术《功夫蹴鞠》,则展现了宋朝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另一面。“蹴鞠杯”是大宋元宵节最盛大的节日活动之一,也是宋代最火爆的蹴鞠赛事。按照传统,最后一球象征来年的好运,人们对此充满期待。边关战火连绵,番邦西夏借“蹴鞠外交”之名,派出蹴鞠队伍前来参赛,意图借此羞辱大宋,打压士气。各地武林女侠临危受命组建女子蹴鞠队,誓为大宋争光。最终扳平比分,取得最终胜利。节目结合武术和蹴鞠,展现一场“女子功夫足球”的视觉盛宴。
在“2025元宵奇妙游”中,不仅能领略文人雅士的精神绿洲,而且能感受到巾帼英雄的快意恩仇。乃文乃武,情景交融,为观众奉上了穿越历史时空的文化大餐。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竹子寓意着坚韧不拔、谦虚谨慎、清廉高洁,寄托着成长进步、平安吉祥和富贵安康的美好愿望,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象征元素。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以竹为题,创作了大量诗歌、书画作品,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
苏轼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竹子更是痴迷和喜爱,他不但画竹,还写了大量赞叹竹子的诗句,一首《竹石》广为传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是初生,是破土,是坚韧,是不言,是三年不见其增埋于土,是群居不倚独立不惧。“竹林七贤”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经常宴席于竹林之下,为竹林之游。王羲之对竹痴心一片,即使暂居他人住所,也要立刻栽种竹子,表示“何可一日无此君?”李白曾在泰安府徂徕山下的竹溪隐居,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人被称为“竹溪六逸”……
戏歌《竹韵》,一曲唱尽千秋。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每个中国人心中都镌刻着竹子的模样:清秀挺拔中展现着傲然风骨,清雅淡泊中寄托着家国情怀。节目由竹为引,以竹喻人,带出关于文人气节的中国故事。以竹喻己,以竹礼赞千千万万坚守在平凡岗位的中国人。节目以护林员的人物角色切入,竹林深处,唱起京剧《定军山》铿锵有力的唱段。竹影交错中,守林人轻声和唱。画面一转,回到望火楼中,守林人正睡得香甜,嘴角露出一抹微笑,似乎做了一个很美妙的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这首《定风波》,展现了乐观的性格与豁达的胸怀,刻画了无花胜似百花开的众生相:他们年复一年如竹般坚韧耿直、直面磨难、顽强积极,向往美好。以竹的意象贯穿古今,节目片尾摘取新闻镜头,通过普通人充满希望,努力生活的动人画面,传递出破冬春竹的昂扬姿态,巧妙呼应了元宵奇妙游“暖”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