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生研究所  ·  第一批囤“木乃伊饭”的人,已经吃疯了 ·  8 小时前  
印象笔记  ·  正月十五,诸事圆满,元宵快乐! ·  17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冯唐的公开信:死亡、情欲、后代,困扰你生活的还有什么?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17-07-07 06:23

正文

时间不会等你


每天多一点思考


彭萦   改变自己主创

ZeeTea CEO | 创业者 | 撰稿人 | 性格分析师



人生的困扰大抵来自四个方面:不可避免的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并无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欧文·亚隆


你的困扰是什么呢?




冯唐的公开信:死亡、情欲、后代,困扰你生活的还有什么?

by 冯唐


余生最大的困扰:


见信好。


尽管有预言说 2029 年人类将永生,我还是习惯以八十岁阳寿作为人生规划的基本预期。过了四十,仿佛过了人生的前半程,后面是广义的余生。孔圣人号称四十不惑,我没有完全体会过不惑是什么,更真切的体会是,一会儿明白,一会儿糊涂,大事儿上明白,小事儿上糊涂。


四十岁之前,人生前半程,仿佛爬山,目标明确,朝着山顶,心中常常充满期待,骑虎驱龙,披荆斩棘,全是向上的力量。


四十岁之后,人生后半程,尽管可能有所谓更高更远更强的目标,但是心里清楚,身体里、心里、周围,有种东西已经过了盛时,仿佛花开全满之后,月升全圆之后,仿佛长篇小说读了一半之后,仿佛下山,无论怎样界定,那个山脚一定在等着我们所有人,那个肉体无法避免的终点比上山时看得真切得多。


于是,期待少了很多,回望的频率多了很多,越来越精打细算于剩下的时间如何花,仿佛一个勤俭持家的人对待一点点减少的储蓄,只花时间给三类人,好看的人,好玩的人,又好看又好玩的人。


四十岁之后,散步时,十公里跑时,动不动就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儿,散也散不掉,跑也跑不掉,梅花就总落满小区和护城河边的道路,给保洁团队添了很多麻烦。


前半生,和人聊天,我有个口头禅,「祝你幸福」。现在,遇上非常熟悉的老哥老姐们儿,我新的口头禅是:「您还有啥未了的心愿?」


这些老哥老姐们儿通常都很敞亮,答案五花八门,比如「每天吃好喝好玩好」,比如「时刻准备着闹点大事儿」,比如「没有什么未了的心愿了」。如果遇上比较介意的,我就用更正经的措辞问:「面对余生,你内心最大的困扰是什么?如何克服?」


常见的答案有:


「最大的困扰还是死亡。我们成长在一个没有宗教的环境里,不知道死后是什么样。某些宗教里,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当然,绝大多数人类都认为自己是好人,即使少数自认人渣的人也知道死后去哪儿,也远远比不知道去哪儿要强得多。在另外一些宗教里,有来生,那就更不怕了,死之后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我们现在长大了,再想去信个宗教,也有些晚了,将信将疑帮我解决不了面对死亡的问题。」


「最大的困扰还是情欲。任何激情,都不可能持续很久,如果能持续很久,就不是真正的激情了。虽然已经是残生,但是还是要活很久,而且还要被情欲困扰很久。年轻时我无法一生爱一人,现在还是做不到。出轨怕道德谴责,嫖娼怕朝阳群众,引刀自宫,怕自宫之后还是写不出《史记》被周围人嘲笑。」


「最大的困扰还是后代。生小孩儿的时候,没征求过小孩儿们的同意。既然生下来了,就应该尽到养育的责任。我不知道我不在了,他们怎么办,我甚至不知道,我即使能一直陪他们到成年,我应该怎么办?」


这些终极问题,本来也没有终极的正确答案。我也 问过我自己,我余生最大的困扰是什么?


对于我来说,不是死亡。


长身体和定三观的时候,我就泡在了生物系和医学院,见了太多生死,医学博士的专业领域又是癌症,我对死亡本来就不陌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死如灯灭」,「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这些道理渗入骨髓。


去年,老爸走了,我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老爸走了很久之后,我还是觉得他没走多远。死亡不是终点,阴阳其实无隔,一个楼的不同单元而已,死亡之后,肉身和灵魂换了另外一种我们并不清楚的方式存在而已。仿佛东瀛爱情动作片可以是一场真人表演,也可以是一场电影,也可以是 U 盘里的 0 和 1 。


有一次坐飞机,飞机剧烈颠簸,周围所有人都自觉系好了安全带、一脸死灰,我害怕了一瞬间,但是想到,即使我挂了,还有十几本著作留下,根据版权法,还有五十年版权可以分我的亲戚朋友,另外,我有很大的信心,再过一百年我的书还会有人读,我合上眼,很快睡着了。


对于我来说,也不是情欲。


首先,情欲不是一个坏东西,情欲是原动力,如果齐白石八九十岁不喜欢小姑娘,他很可能成不了齐白石,如果胡适不喜欢嫖娼,他很可能成不了胡适。从青春期到年近半百,已经积累了多年管理情欲的经验,何况还可以写小说、写诗,何况还有那些伟大的东瀛爱情动作片。


对于我来说,也不是后代。


诸法无我,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任何一个人,包括父母,都不能决定一个孩子的到来。任何孩子的父母都只是一个通道。众多无法确定的力量合成一个决定,把一个无法事先确定的孩子通过这个通道送到人间,孩子的到来其实是为了给这些众多的力量再添一个更不可控的因素,仿佛一粒砂投入一座城堡。


细细想来,我余生最大的困扰是克服一些、打破一点、平衡好我上半生赖以成就的那些特性。这些特性里最突出的一个就是争强好胜:从来没拿过第二,在自己毫不相关的领域里也要争第一,先人后己、照顾目光所及的所有人,惦记一切最好的以及班花,享受横刀立马、千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意气风发。


需要克服好胜的原因罗列如下:在体制机制没保障的情况下,做到最好不是更能减少风险吗?打打杀杀一眨眼几十年,那看花的时间呢?阳光之下,力战就必定能胜、动作变形也能接近天成?


克服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儿,慢慢放下输赢和计算。

你说我能赢吗?


本文授权转载自 GQ实验室 | ID:GQZHIZU

封面图 by Anna Pirolli


本周末的会员语音


数据显示,2012-2016 年,意向出国读本科、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学生占比增加了 13% ,由2012 年的 23% 增长到 2016 年的 36%。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通过留学达到自我增值已成为普遍需求。


2016 年 4 月,杨澜在她的新书《留学改变了我的世界》里写道:「留学就是大写的苦逼,但却改变了我的世界。」;郎平在其自传《激情岁月——郎平自传》中深情道:这段 8 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历练了我的心智,我已经把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在地上,踩得很踏实。


留学真的能够自我增值吗?同样是大学,国内的语言环境还更有利于我们学习,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是有「出国梦」呢?在国外到底能学到哪些国内无法学到东西呢?


敬请期待彭萦本周日的会员语音:「国外留学回来的人在思维上和一直在国内生活的人有什么区别」。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看法,留学到底「值不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