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谷雨影像-腾讯新闻
由腾讯网新闻中心出品的纪实图片故事栏目。用影像冲击心灵,感受事实的力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树乡谈  ·  闲聊三五句 ·  19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谷雨影像-腾讯新闻

她沿着长城,一路捡拾那些俏皮与灵动|谷雨影像

谷雨影像-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 2020-11-02 17:39

正文




摄影|徐晓晓

文|轻舟

编辑|迦沐梓 周安

出品|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从山海关出发

“在我的童年时期,无论何时,只要我看见中国的地图,就会默念: 沿着这道城墙,穿越整个国家,多么神奇啊! ”看到这句话,徐晓晓停住了,“我和何伟的想法完全一样。

那是2014年,30岁的摄影师徐晓晓翻看《寻路中国》。 何伟笔下,独属于中国北方的荒芜和苍凉吸引她,包裹她。 “那种氛围让我有非常强烈的感应。

她渴望看到具体的人,真实的生活环境和氛围,感受到时空里的温度。

她找来一大堆关于长城的书籍、画册和几百集的纪录片,做了详尽的资料梳理和调查。 2017年3月,徐晓晓开始了以山海关为起点的长城之旅。

驾车穿越中国北方的旅程中,原本陌生的风景和人, 那些温情的、童真的、松弛的、平等的、自然的 瞬间,意外唤醒了徐晓晓沉睡的童年记忆。 而那背后,是一个幼年便与父母分离、14岁移民荷兰的中国女孩对温情的渴望,和想要确认自身归属的本能。


铺天盖地的荒芜里,超现实的亮色

一路上, 90%的长城都是残破的。 天空是深青色的,石山是土灰色,树木细细高高地立着,也像是铁青着脸。 沿着国道进村子,路上的老伯伯穿着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灰蓝和绿色的军便装,身上满是尘土,左手拿耙犁,右肩挑着一担碎柴。 气氛本来沉闷,但碎柴里那簇明艳的粉打破了这一切。 粉色的花,开了一大枝,插进碎柴禾里,散淡地开在伯伯的肩头。

此前,在温州度过少年时代的徐晓晓,从未到过长城沿线的北方。 看何伟的文字,看关于长城的影像,她在头脑中想象出了一个“长城脚下”的氛围,那像极了她30年的成长中常常感受到的情绪: 铺天盖地的荒疏和孤独。

但真到了北方,她总是被那种灵动而有超越性的瞬间捕获: 破败的长城遗址边,一棵细细开着花的杏树; 堆着土的坑洼空地上,一个小男孩放飞一只Hello Kitty的风筝。 那些能给人希望的画面,总会不停闯入眼前

有一次,徐晓晓碰到一辆满载稻草的手扶拖拉机。 高高的草垛上,坐着一个穿红毛衣的小女孩,头发乌黑闪亮。看到有车停在前面,还有镜头对着自己, 好奇的小女孩出人意料地站了起来。 驾驶位上,穿着迷彩服的老人歪带着一顶灰旧的鸭舌帽,草垛金黄,小女孩站得笔直,背后的天空清蓝广阔。

在村子里,她碰到一个躺在金黄色玉米堆上的脸蛋红扑扑的小女孩,她的眼睛特别亮,面对镜头没有任何防备,表情沉静。

有些瞬间被徐晓晓视为奇遇。 一座石山的半山腰,一眼望去,尚未融化的冰雪如同一匹飞奔飘逸的白马。 当她转到山的另一侧,发现真的有一匹白马在低头吃干枯的玉米秸秆。

另一次,是要去陕西榆林附近的建安堡,那是明代长城线上著名的36营堡之一,也是电影《东邪西毒》的拍摄地。 那天他们开了很久的车,一度怀疑究竟能不能找到目的地。 刚一进村,就看到迎面走来的老爷爷手上抱着一只小羊羔。 小羊刚刚出生,羊妈妈看到陌生人,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站起,焦虑地在旁边直打转,偶尔还会 舔一下小羊。

她还在中国农村遇到了超现实的场景。 比如,一丛立在荒野中的巨大的香菇雕塑。 她从村民那里得知,距离香菇雕塑不远的地方,是一个盛产香菇的村落。


他乡,故乡,生命灵动而俏皮

除了奇特的偶遇,更多的是平实的日常。比如, 坐在山间抽烟的男人,扫墓用的祭品,村子里遇上刮风,用双手捂住脸的小男孩。

男人们在工地上挑水泥砌砖墙,在山脚下搬石料,在田间犁地,在晒场上收谷子,在山坡上放羊。

她看见的没有愁苦,男人们下着苦力,但表情是松弛的,有时带着笑意。 实际上,她知道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认命。 这些画面使她自然地想起幼年时熟悉的日常。 那时,她生活的村子,周围的大人们也是这样劳作。 那是她想念的日常。

出国后,在荷兰,气氛也是松弛的,人们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但徐晓晓总感到疏离。

事后回看,她发现自己总是忍不住拍下一切使她感到熟悉的东西,比如坐在村口横躺的水泥柱子上闲聊的男人。 那是一种烟火气,是回了家的感觉。

这里有广场上玩耍的小朋友。 他们总是很有活力,是苍凉环境里的亮色。

还有两个 画着时兴妆容 的女孩儿,她们靠在一起,平静地看着镜头。 她还看到,两只小羊走着走着,突然躺倒在马路上,也紧紧地依偎着一起晒太阳。

温情,那是徐晓晓一直渴望的东西。 很小的时候,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没人给她一个解释,她被迫与一种恐惧共存。 幼小的她总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受到惩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