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water8848
水环境产业最有影响力的卓越综合平台。专业、及时、全面地报道国内外给水、排水、污泥,海绵城市,黑臭水体,综合管廊等的行业动态;提供水业专题研究、资讯报告,论坛会展服务,行业和企业发展研究和咨询,企业推广服务,提供优秀论文、重点企业名录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water8848

中规院  王家卓:深圳、海口、武汉治理黑臭水体、内涝的成功经验总结

water8848  · 公众号  ·  · 2017-09-24 00:01

正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王家卓:来深圳调研学习黑臭水体治理,发现深圳在治水方面力度非常大,有一些非常好的做法,分享给大家。在全国我去过的这么多城市里,深圳和海口,武汉可以并列排在全国治水投入力度最大的三个城市了。这三个城市过去都是饱受黑臭水体,内涝的困扰,今天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一下,这三个城市有一些共同点。


一是有高度。领导都很重视,都是市委书记,省委常委亲自抓。深圳的市委书记批示说,水污染治理是深圳当前最大的民生实事。海口和武汉的领导也都有过类似的批示。
二是有投入。投入都比较大,舍得投入,海口投入不小,深圳计划投一千亿,武汉可能更多。
三是有机构。三个城市都成立了专门的治水机构协调统筹,还都有固定的人员,有编制。
四是有强度。主管市领导都是高强度的投入,市领导天天抓,长期抓,日夜抓,当成大事儿抓。
五是有机制。三个城市基本都形成了规划,城管,建设,水务,环保,园林共同参与,各个区领任务抓工程抓拆迁。都建立了督查,考核,问责的机制,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应,做得不好的问责,组织部门介入,做得好的予以重用。
六是有模式。采用ppp 模式,引入专业机构,严格按效付费,实现了从要工程到要效果的转变。
七是有办法。都是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补给,远近结合的思路系统推进,而且把重点放在控源截污上,放在管网建设上,放在排口治理上。


从武汉看,城市内涝如何解

作者:王家卓/文


连续超强的降雨、外江水位的不断上涨、本身蓄滞空间不足、排水能力不佳,导致武汉成为“泽乡”,再次对中国城市内涝的治理水平画出大大的问号。

这几天,武汉的防洪和内涝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各种号称现场传来的照片和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城市防洪和内涝防治的大讨论。

入汛以来,全国极端降雨频发,包括武汉在内的很多城市都遭遇了暴雨内涝的困扰。为了分析事情背后真实的原因,找到未来可行的解决问题之路,避免一阵风式的“消费”这次灾害事件,本文将尝试对武汉市这次洪涝问题进行一些简单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中国今后解决这类问题的可能路径。

武汉洪涝灾害四大原因

武汉这次洪涝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江水位持续上涨,导致城市本身排水困难。根据长江水文网的数据,近一个月以来汉口水文站水位变化情况如图表所示: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自6月30日以来,长江汉口段的水位从25米迅速上升到7月7日(早8时)的28.36米,达到历史上第五高的水位。长江水位的持续上升,不仅给整个武汉的城市防洪安全带来巨大压力,也直接影响到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导致雨水无法排入受纳水体中。

长江是一条汇水面积大的河流,此次自6月30日以来的水位快速、持续上涨,原因是上游来水量大,超出了下游流出的量,致使水量不断增加造成的, 外江水位过高是这次武汉内涝灾害严重的重要原因。

二是本地连续超强降雨。如果从6月30日开始,长江水位持续上涨,但武汉市没有强降雨,那武汉面临的也就只是防洪的问题,只要城市堤防不溃坝,就不会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同期,偏偏武汉遭遇了连续的强降雨。

根据湖北省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武汉市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5时累计雨量574.1毫米,突破1991年7月5日至11日七天内降下542.8毫米的记录。6月1日至7月6日15时,武汉降水量达932.6毫米,比1998年6月至8月的总降水量还多出了64.6毫米。持续的超强降雨,和这次长江高水位耦合在一起,加剧了这次洪涝灾害的破坏力。

三是,武汉本身对于雨水的蓄滞空间不足。关于这一点,网络上已经有大量的讨论,而且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也在趋于一致,很多人都认为武汉市在过去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保护好湖泊和低洼地,尤其是过多的湖泊遭到填埋,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城市内涝灾害。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

在城市建设之前,很多土地都还是农田、湿地、水体等,产流系数低,汇流时间长。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些土地被硬化后,面对同样的降雨,产流系数变大,汇流时间变短,径流的峰值时间提前,而之前能够对雨水径流起到调节作用的河湖、坑塘、湿地、沟渠、低洼地已经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对雨水径流的调节、蓄滞作用丧失。

从一个更大的尺度上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发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城市内涝风险。

尤其是面对超强降雨的时候,需要处理和应对的降雨径流量是一定的,这些雨水没有足够的空间存储,只能停留在一些城市相对低洼的地区,尤其是城市道路上,形成内涝积水。

城市排水的实质是创造有利条件,将雨水径流有序地疏导至蓄滞和受纳的空间。

如果没有空间去接纳这些雨水,在这种情况下,将城市排水管网的标准建设提得再高也没有意义。

图二:武汉市水域面积演变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家卓,张伟等人根据Landsat卫星影响解译)

四是,武汉本身的城市排水能力也有待提高。和很多城市在过去的做法一样,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武汉也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欠账比较多。

此次武汉洪涝灾害中,一则2013年武汉市水务局出台《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该行动计划中提出,准备通过三年努力,投资130亿元,系统完善武汉的排水体系,整体提高排水能力。

对于上述计划要有客观的认识。

首先由于种种原因,据说目前仅投入了一部分,并没有花掉130亿元,其他的相关工程目前正在抓紧时间往前推进;其次,武汉承诺的130亿元要达到的设防标准,也不是能够预防这次洪涝灾害的。根据行动计划,武汉通过这些投入,要达到日降雨200毫米(即十年一遇)以内,小时降雨量50毫米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基本不受渍水影响的目标。

武汉的投入没有很好地解决城市排水,说明之前武汉市在城市排水方面欠账太多,更应该加大投入,就如同一个饥饿的人实在太饿了,先吃了两个馒头还没饱,可能再吃一个馒头他就饱了,但是我们不能认为那两个馒头不该吃,或者吃了没有用。

当然,武汉的情况也不是个例,如果这么大的降雨,这种外江的排水条件,换成中国其他的城市,估计也极少有能够幸免的。

避免城市洪涝灾害的路径选择

为了从这次武汉洪涝灾害中吸取教训,逐步改善中国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洪泛区、蓄滞洪区、水系和内涝高风险区的管理与保护。在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对于处于洪泛区(flood plain)范围内的土地应该尽量作为禁建区。

美国对于“百年一遇”的洪泛区有严格的管理,美国联邦应急署(FEMA)会公布洪泛区范围,处于这个范围内的财产的洪水保险要远高于其他地区,通过这些经济手段,控制洪泛区内的建设。

一些历史上划定的蓄滞洪区要严格管理,不能轻易调整。现在有些地区认为这些蓄滞洪区已经10年或者20年没用过了,就想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这是极为危险的。

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要对河湖水系严加保护,应当尝试将城市水面率作为重要的控制指标,在规划编制中落实,在城市规划管理中严加保护,不得占用。

还应开展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对于一些低洼地带、行洪通道和其他内涝风险较高地区,以保护为主,经论证确实需要建设的,也应尽可能作为公园、绿地等。

第二,相关部门之间需加强沟通和协调联动。城市排水防涝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需要水利(水务)、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密切协调联动。尤其是水利部门,负责大江大河的水利设施、水位调控、水库调度以及蓄滞洪区的启用等,都和城市排水密切相关,如果外江外河水位高,会对城市内部降雨径流的排出造成顶托,从而也会形成内涝积水。气象部门也非常关键,他们提供的信息关系到城市内部河道水位的控制、防汛调度,以及城市应急措施的等级和方式等。

第三,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在给定的降雨下,比如20年一遇的24小时降雨,一个地区允许排出来多少水,应该进行科学的管理。

只有源头合理控制,才不会造成雨水都同时、快速、以“齐步走”的方式汇入到受纳水体中,急速超量抬高受纳水体水位,自然会对城市排水管渠系统造成顶托,致使城市排水不畅。可能每个小区蓄水量都不是太大,但是我们的城市中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调蓄空间,那就能发挥很大作用。

实际上,这也是美国近些年在城市排水方面比较成功的经验。美国不少地区要求小区开发前后水文特性不能产生明显变化,在上世纪美国推广BMPs(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最佳管理实践)的时候,修建小区雨水调蓄池(Detention Basin)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中,明确提出中国未来也要逐步建设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将对中国的城市排水产生重要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真正做到开发后的水文状况基本接近开发前,这样城市排水防涝的难度就会比现在小很多。

图表三:建设调蓄池前后流量过程曲线


图说:美国某典型住宅区开发中调蓄池的建设情况(注:以上卫星影像图片来自Google earth,该地点为北纬38°51’18.29”,西经77°27’20.86”,3幅卫星影像图的时间分别为1990年,2002年和2015年)

海绵城市建设与改善城市排水条件并举

最后一项建议,是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同时继续加大投入,持续改善城市排水条件。

海绵城市是指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结合自然、模仿自然为出发点,以绿色基础设施和传统灰色基础设计相结合为手段,以统筹解决当前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问题为目标的一种城市发展方式。其中,绿色基础设施就是要采用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方式,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舒畅地“呼吸吐纳”,能够“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释放”蓄存的水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灰色设施则主要是指传统的城市排水管网、泵站、调蓄池等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是中国近期启动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它对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作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遭遇洪灾,使海绵城市建设也不幸“躺枪”,不少人质疑海绵城市建设到底有没有用,认为武汉下了这么大的雨,再多的“海绵”也不能发挥作用。

其实,这种质疑是对中国的海绵城市内涵不太熟悉造成的,错把中国海绵城市当成了美国的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响开发)。中国的海绵城市确实从美国的LID发展而来,但是内涵已经远远比LID要广泛。

正如上文所言,中国的海绵城市,以绿色基础设施和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为特点,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等为导向,建设目标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可见,城市排水防涝、易涝点的治理,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

武汉这次的内涝灾害,更加说明当前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非去怀疑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

作为海绵城市试点的第一年,武汉市正探索着前进,其试点区范围仅为38平方公里(其中青山示范区23平方公里,四新示范区15平方公里),估计第一年真实完成的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不会超过10平方公里。而根据2014年城建统计年鉴中,截至2014年底,武汉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为553平方公里。即使38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完全建成,也只能有效解决这38平方公里内的问题,不可能一下把全市的问题都解决了。所以,拿本次武汉的洪涝灾害来怀疑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成效,毫无疑问,是站不住脚的。

2015年国办发75号文件、2016年中发6号文件和2016年国发8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大力度,建设海绵城市。自从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以来,各地各部门都在落实。2014年底,财政部、住建部及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先后有30个城市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不少省份也都启动了省内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根据国务院的工作安排,到2020年各城市应有20%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达到80%的面积。

2012年北京“7.21”特大降雨之后,政府就一直高度重视城市排水防涝工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2013年住建部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对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指导意见。大部分城市都陆续编制了排水防涝规划。

但是尚有部分城市没有完成这个规划,有些已经完成的规划质量还不高。

加之,当前在海绵城市大力推进的浪潮声中,有些城市认识不到位,没有同步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工作。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城市排水防涝和海绵城市建设有很大的重合度,但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当前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是以排水分区为单元,属于“面状推进”,即在这个汇水区范围内,不仅要解决城市排水防涝的问题,还要解决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以及源头径流总量控制的要求,建成一片,达标一片。但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各城市应该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所以,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不可忘记在全市层面推动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尤其是该提高标准的地方必须要提高,该修建雨水调蓄设施的地方必须修建。

只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城市“看海”的问题才能基本解决。

作者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

【独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王家卓:从现状问题看在政府参与的污水处理领域全面实施PPP模式的意义

来源: 道PPP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

王家卓


当前,正值我国大力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2017年底前,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要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其他地级城市要在2020年将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的信息,我国目前认定的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高达2100条。财政部财建[2017]455号文件的出台,尤其是其中对厂网一体的要求,将对我国黑臭水体的整治乃至城市水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政策支撑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近些年我国投资建设了不少污水处理厂。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统计,2000年左右,我国仅有481个污水处理厂;而截止2016年底,我国将近有4000个建成运营的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了1.7亿立方米/日,此外还有1500个左右在建的污水处理厂。经过多年持续投入,我国大部分设市城市和县城都已经有了建成运营的污水处理厂。

大量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并投入运营,对我国城市水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部分设施运行效率不高,制约了城市水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是部分地区人才缺乏。 有些地方政府投资建设运营的污水处理厂,人员效率低下,甚至是不能稳定运行,造成设施不能稳定发挥作用,影响了基础设施效率的发挥,甚至造成了投资的浪费。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毕竟是相对专业的工作,在一些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的中西部地区,完全靠自己培养专业人才去运维,可能需较长的时间。

二是部分地区缺乏配套管网的建设资金。 虽然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了很多,目前,但是我国中西部等地区还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不足的问题,资金的缺乏成为制约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的一个关键因素之一。

三是污水管网收集污水效能低下,导致污水处理厂的作用不能发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城市里都存在重厂轻网,先厂后网,厂网分离等问题,甚至还有厂无网的现象出现。高质量的污水管网是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我国污水收集管网方面存在的问题颇多,北方地区污水外渗污染地下水,南方等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地下水、河水、雨水等大量进入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导致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偏低。

这些年随着我国在城市水环境治理方面投入的加大,控源截污工作得到了较高的重视。但是在建设管网截污的过程中,很多城市把河水、地下水等也都截入了污水管网。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作用是收集高浓度的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大量的河水、地下水进入城市污水管网,造成这些清水混入污水系统,挤占了本来属于污水的管网空间,而真正需要截流的污水没有管网空间,不得不溢流排放甚至旱天直排入河。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的中统计数据,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近些年有持续下降的趋势,数百个污水处理厂的进水COD不足150mg/L,有些地区甚至是不足100mg/L,这距离我国大部分地区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进水浓度有很大差距,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低下,不仅造成基础设施的浪费,也造成了财政支出的浪费,还严重制约了城市水环境的改善。

城市污水管网收集污水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设质量不过关。污水管网应该是密闭防渗的,尤其是接口应该采用柔性接口确保管网密闭并且能够忍受一定的变形。但是目前很多污水管网建设的时候为了赶工期甚至是省钱,管网质量不达标,接口不合要求,施工工艺和原土回填等各个环节都不达标。有些地区合流制截污管网建设标准偏低,导致雨天污水频繁溢流,严重污染城市水环境。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当前我国不少城市将污水管网的建设管理分为很多层级,有市级建设管理的、有区级建设管理的、有街道建设管理的。城市污水管网是一个系统,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体制不利于管网之间的衔接,不利于城市污水管网系统性的发挥。

三是运维经费不到位。很多地方城市污水管网没有足够财政经费的支持,也没有足够的运维人员,日常运维工作属于“看米下锅”,财政给多少钱就清淤维护多少,这也是我国城市污水管网质量较差的一个原因。近些年,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大力的推进城市管网的普查,部分地区也做了排水管网的健康性检测。检测的结果表明,很多地方的污水管网淤积严重,有些甚至有树根、砖头等异物侵入,挤占了管网空间,有些管网断裂、破损严重,这些都是严重影响了城市污水管网作用和效能的发挥。

财政部等四部委推出的要在全国范围内,在政府参与的污水处理厂全面实施PPP模式,并且要求实施污水处理厂厂网一体,有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引入专业团队做专业的事情,解决地方政府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二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能有效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紧张问题;

三是厂网一体建设运维,有利于解决污水管网不配套、污水管网质量低、运行维护缺乏经费等问题。 通过厂网一体进行建设和运行维护,有利于破解当前管理中的弊端,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建设,引入按效付费的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污水管网的截污功能。只有充分发挥了污水管网的截污功能,才有可能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的治污功能。也只有将城市处理厂的浓度提升上去了,城市河湖水系中的污染物浓度才有可能降下来。而上述的这些可能,只有在厂网一体运营,按运营效果付费的PPP模式下,才有可能实现。

厂网一体的核心不是简单的将污水处理厂和管网打包,而是要将厂网挂钩,尤其是对污水管网的截污效率和污水处理厂的治污效率进行考核并将二者进行挂钩,这其中关键的指标包括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考核、有无污水直排情况考核以及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考核。目前财政部等四部委的文件只是提出了厂网一体的要求,还没有明确提出厂网挂钩的要求,也没有明确厂网一体考核的具体要求,这还需要在政策的执行中进一步明确。


来源:财政部PPP中心






辞(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 李德强 执行主编

尊敬的彭院士 、张司长,各位专家及代表:

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及各合作单位对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此次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说起污水厂升级改造,这应该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因为污水厂的建设及升级改造基本贯穿了我国水污染治理的整个进程,污水厂作为末端处理及把关环节,对削减污染负荷、保护水体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6 年年底,我国已经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 4900 多座,日处理污水量约 1.72 亿立方米,无论是覆盖范围,还是收集处理率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在这些污水处理厂中,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的仍占有很大比例,其脱氮除磷能力明显不足。为保护水环境,国家出台了水十条,各地也相继制定并出台了更为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这使得许多污水处理厂面临升级改造的任务要求。为此我们组织了此次污水厂升级改造技术交流会,期望通过政策解读、研讨技术、分享运维经验,为业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本次会议特邀和遴选了 47 个实用报告,并安排了李村河污水处理厂、青岛高新区污水处理厂的参观。这两个厂均由华北院设计,其中李村河污水处理厂采用思普润公司的 MBBR 工艺,高新区污水处理厂为半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期望通过研讨和参观,能够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为大家从事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本次会议得到业内极大的关注,吸引了来自水务公司、设计院、科研单位的 700 多人参会,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协会城镇供水排水分会等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和肯定,得到了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赛莱默、江苏裕隆环保有限公司、大连宇都环境技术材料有限公司、南京贝特环保通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西安益维普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磁谷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洛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欧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兆盛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创业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生态城水务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云南城投碧水源水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东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青岛理工大学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常州市排水管理处、 青岛水务环境公司等单位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祝大家交流愉快,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业内知名专家企业家、会议代表1:中国给水排水杂志2017中国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高级研讨会在青岛温得姆大酒店胜利召开,规模大、档次高、专业强、主题准、范围广都属空前。新概念、新标准、新工艺、新思路、新观念



中国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高级研讨会在青岛温得姆大酒店胜利召开,规模大、档次高、专业强、主题准、范围广都属空前。新概念、新标准、新工艺、新思路、新观念都属创新。磁混凝沉淀工艺技术从业内不认识到新认识,从业内不认可到新认可是一个分水岭式的里程碑。感谢华北院李总等老一代专家领导和新一代同行精英的认可支持,感谢我们广大用户和合作伙伴们的指导使用,感谢磁混同行朋友们和太平洋公司同事们的开拓推广,使磁混凝新技术在升级改造和预先处理中有了新天地、新生命。[强][玫瑰][OK]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健身课代表  ·  健身3天和健身3年的区别
8 年前
好奇小姐的好奇心  ·  你风流一夜,我呻吟一生
7 年前
小腹基  ·  一个“呆”猛的男神~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