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和阿里在企业管理和人才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从个人视角看这个差异就是可以用“
腾讯养狼,阿里训狼
”来形容。腾讯的投资之后,注重“给钱又给权”,通过赋予人才丰厚的待遇和充分的自主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阿里的投后则总是倾向于“收归己有再教育”,你看当阿里收购一家公司后,别管收之前说什么,往往还是会安排自己的核心团队进驻并对原公司员工进行培训。阿里这帮人才栋梁,是真致力于将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深度植入被收购企业,以确保阿里文化的一致性,顺便达成对阿里集团战略决策的无条件执行力。对于那些无法适应阿里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员工,阿里可能会选择将其淘汰,转而接管管理亲自事务。这种收购公司后,安排自己的核心团队去培训,培训不成就踢掉不服者亲自管理的事,一件两件还可以说是特例,但是……吧,那只能讲,比起当初收购时候图人家啥,真收购到手了,显然还是更喜欢优先确保阿里文化的一致性和对阿里集团(哪怕不相关)战略决策的无条件执行力——腾讯养狼,指望狼更健壮了,狩猎!吃肉!阿里训狼,狼再怎么能狩猎!吃肉,没腌出一身的阿里味的,那就总是要打断腿了重新腌。说到底,阿里的主线业务依赖 “集中力量办大事”,自然强调精神和意志的高度统一。主线的成功又过于辉煌,那么路径依赖几乎就是顺理成章。只是这种山不就我,我炸山的政治挂帅风格谈不上百搭,带到了主线业务以外,显得屡战屡败,哦,这叫屡败屡战的曾国藩精神吧?万一赶上个对手是天国的二大爷,没准也再次成功。
所以结果来看,在腾讯系,如果你想要拥有话语权,只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在阿里系,要获得话语权,通常先需要先融入阿里的核心团队,成为“阿里自己人”。
这大概也是这么多年下来,当年都是如日中天的腾讯和阿里,在业务拓展上呈现出不同态势的原因之一吧?
前者的成功领域不断拓展,涉足社交、游戏、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后者在电商领域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在依赖人脉和服从性,可以以本伤人的领域也形势喜人,但是一旦涉及的多元化领域,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人(耗)材,拓展的成果相对较为缓慢,甚至还能创造数学奇迹。毕竟吧,对于需要创意,试错,某种私人定制或者消费者追求的是很难量化的好玩,有趣之类主观感受到业务线上,阿里也好腾讯也罢,足够吗资金能解决的是创造者们
仓禀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过,这是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而且比如我们游戏来说,这里实际上是演变论而不是方法论——给一个足够各种精神愉悦自我成长的土壤,接受精品会从无数垃圾的实验中演变诞生。
而从这个角度,去找到能够独立成事的人才,总比养一个充满阿里味又指望能独立成事的人才,容易太多了。
——我是分割线——
谢谢大家看到底!如果看完我的杂谈文字野路子经验,你也有感触,欢迎点在看、关注、分享或者给点个「
赞
」哟
其他……
《
关于我经常提到的游戏业内群怎么加入?
》
免费的经验:
《
详谈到底什么是游戏运营三张表
》
《
自己遇见大佬做游戏时候的6步方法
》
《
游戏创业里王道正统和香酥鸡拷贝这件事
》
付费的坑:
《
小游戏研发初创团队立项前建议思考的问题和融资,立项,测试相关经验谈
》
《
游戏业内的闲扯,研发侧大佬线下复盘游戏研发和团队的真知灼见
》
《
页游年代的游戏产品综合评分量化标准文档
》
《
小游戏大制作:聚焦核心玩法,注重用户体验
》
《
一份虚构的TPS市场分析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