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2024年气温影响评估:全球或已进入平均气温 ... ·  8 小时前  
果壳  ·  一颗榛果的求职之路 ·  9 小时前  
科学世界  ·  这些虫怎么都蛇里蛇气的......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沈丹: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城市双修视角下的生态修复工作方法丨2018清华同衡学术周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06-06 18:26

正文

在2018第六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城市双修:导向·认知·对策”分论坛上,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一所所长 沈丹,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城市双修视角下的生态修复工作方法” 为题, 从景观专业的视角分享了清华同衡在城市双修中生态修复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5月18-19日刚召开的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上,习总书记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 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并明确了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但从全国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来看,对于生态概念的理解、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生态环境的“千城一面”现象、打着生态的旗号干着一些“伪生态”的事情、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性破坏等问题依然层出不穷。 “城市双修”中的生态修复工作,让我们再一次让站在全局、系统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问题。


01

现象与导向

1、生态认知差异

对于生态的认知,前几年基本停留在概念阶段,不加上“生态”这个词好像就跟不上形势。随着实践的不断加深,对于生态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业界经常流传这么一个段子。“我种树终归没错吧?”,喜好大树、名贵树种这一比比皆是的现象,咱们暂且不说,种好树、种对树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为了推进平原造林,各地先从滩涂区域种起,而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滩涂作为湿地生境的类型之一,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而种上树变成森林生境之后,生物多样性会大大降低。再比如,像火炬树这类外来入侵物种仍在大量使用等等。 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作为标尺来评判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生态修复工作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2、“千城一面”问题

我国是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按道理南北方的差异、东西部的差异,首先会体现在生态环境上,因为气候、土壤、降雨等客观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树种及植物群落。但是,我们走在各地城市里却体会不到这种差异,街道的绿化大同小异,公园的绿化大同小异,甚至湿地公园也是一个模式刻出来的。这里面既包含了苗圃树种的趋同性,也包含了在规划设计层面对地域生态的忽视。


3、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

越是环境恶劣的地方,人们越是向往美好的人居环境。这一点,从以人文本的角度无可厚非。我们在城市里也应该创造条件改善人居环境。但是有一些现象却值得商榷,比如在一些西北干旱地区热衷于营造大水面景观。另外,也要区分城市人居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概念,生态修复绝不是把黄土高原修复成桂林山水。


02

认知与对策

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生态问题,必须建立大生态观。 大生态观包含时间和空间的演变。 时间的演变主要指区域生态变化的历史过程,这有利于我们明晰演变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我们抓住事情的本质。空间的演变主要指城市与区域生态的互动过程,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山水格局。简单来说, 大生态观就是用生态演变来辨析生态格局和特征,以生态格局和特征作为标尺,用生态系统观来识别生态问题。


以岳阳为例,区域生态环境从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湖泊和沼泽,到宋—清时期发展为泛洪平原、森林沼泽、灌丛沼泽和草甸沼泽,直至今日演替为湖泊型湿地,这是一个历史演替的过程。所以我们衡量就有一个标尺,即 湖泊型湿地, 生态建设的所有措施和项目都应该围绕是否能促进湖泊型湿地健康发展,或减缓其退化的角度来评判


同时,城市与自然之间的格局也在不断演变交替。明清以前,岳阳山依城 、水润城, 方城内山水相伴,城外群山环抱。明清时期,主城沿街巷发展成船型,山、水、城相伴发展,名山、名水众多,滨口三江,囊山带江,形成“一城一镇”的城市格局。民国时期,自然与城建原因,山水面积萎缩,山脉部分缺失,成江湖漫枝的形态。而现如今,山水面积进一步萎缩,城市扩张,总体呈楔脉入城的格局特征,所以未来生态建设也要依托这一格局变化来做判断。


回过头看岳阳城市建设中,有一些硬质的、与自然缺乏交互过程的绿化建设,不能凸显湖泊型湿地和滨水生态环境,脱离了该有的格局和特征,这种精品化、人工化、园林化建设对于维系健康的湖泊生态湿地,其生态贡献和价值大打折扣。


再反观全国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山体被挖、水体被填、驳岸硬化、景观精品化、同质化的现象,人—城—自然的关系受到极大挑战,亟需树立大生态的价值观,树立明确的标尺和依据,来帮助我们做基本的判断,进而指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探索我们总结出 “以生态演变辨特征、以生态特征识问题、以生态问题寻对策” 的生态修复方法和路径。


03

实践与思考

下面以武威和兰州的案例,来介绍一下生态修复是怎么做的。


》案例一:武威双修

1、生态格局演变与绿洲形成

武威市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型绿洲城市,绿洲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以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因为蒸发量特别大,高出降水量10倍以上,所以水会下到岩层,在低处涌现出来,周边会出现树和草原。这里能成活的树一定是乡土树种,叶片会非常小,蒸腾作用小,而且一定是沿着河生长的,因为需要一定的郁闭度来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呈现如下图的形态。

绿洲水域特征: 自然河流地貌+沿河绿洲植物带=绿洲水域。

绿洲植物特征: 低蒸腾、低维护,耐旱、耐盐碱、喜光。

全域历史演变: 绿洲经历几千年变化,在逐步南移。

城市与绿洲水系的关系: 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绿洲及水源的挤占和汲取。


2、生态环境特征与修复策略

关于绿洲的演变,我们从西汉到唐代、清代,分析了城市与人口、农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从1964年到2014年城市跟水系的关系,就是不断在靠着水系发展,而绿洲在不断削减。


上图右侧绿色区域——海藏河还存在绿洲的形态,但没有用起来。 相反在其上游建设需要人工补水的湿地公园。在周边区域水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 这种建设模式明显不符合自然生态过程,因此我们 建议把绿洲这种地域生态景观放大,使之连片,这样既符合绿洲的生态特征,有利于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能体现地域景观特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