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乌鸦电影
同样的电影,不同的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京广播电视台  ·  最新声明:不实!导演一段往事冲上热搜 ·  3 天前  
青岛早报  ·  《哪吒2》紧急发声! ·  3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南京师范大学2025年教学科研岗公开招聘公告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乌鸦电影

国内首部!b站宝藏新片!一上线全网疯狂吹,它究竟有多绝?

乌鸦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4-08-16 12:15

正文



1948年秋,山东菏泽。

13岁的高秉涵,被母亲送上马车,南下躲避战火。

离家之前,家中院子里的石榴已经裂开了口,看起来很好吃。

母亲就顺手摘下一个熟透的石榴,塞到他手里,嘱咐说:你要想办法自己活下去,娘等你回来。


马车走了30公尺那么远,高秉涵低头多啃了一口石榴,回头再一看,正好一拐弯,已经看不到了…

懵懂的他,这时候才反应过来,哭了起来,手中的石榴也摔掉了…

从那时起,高秉涵再也不吃石榴了。

因为看到石榴,就想到母亲,想到那一幕…


高秉涵几经辗转,来到了台湾。

他流浪、乞讨、求学、从军、当律师,最终成家立业。

但无论在外多少年,他都想着,母亲在等他回家,而无法回家,就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里。


1963年,高秉涵在金门担任军法官,经手一件阵前逃亡案。

犯案的士兵是厦门人,想要游泳回老家,给母亲送药,不料,海流将他冲回金门。

按照当时的法律,要被判处死刑。

高秉涵流着眼泪写下了死刑判决书,但他心里想的是:如果我是他,可能我比他逃得还早。


枪毙的时候,高秉涵唯一能做的,是买一瓶高粱酒,准备一些小菜,让他喝醉后,马上拖出去枪毙,“希望走得没那么痛苦”。

这个孝子逃兵的身影,折磨了高秉涵一生。


1979年,高秉涵去西班牙参加法学会议,参会期间,他鼓起勇气给母亲写下家书。

信件从欧洲寄出,经过美国转了大半个地球,才到达大陆。


一年后,他收到了家人的回信。然而,就在他寄信的前一年,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

弟弟告诉他,自从他走后,每年春节,家里没有笑声,除夕的晚饭,母亲没有吃过,都是流着泪就回房间了。


前半生的种种经历,让高秉涵逐渐萌生出一个想法,要为同样思念故土亲人的老兵们,完成心愿:即便生前回不去,他们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归葬故土。

1987年,台湾解除了长达38年的“戒严令”。

高秉涵决定,用余生的时间,把这些孤独老兵的骨灰送回故乡。

这个代领的手续非常繁琐,各个老兵的骨灰又放置在各县市靠近山腰的军人公墓,高秉涵和妻子就一路打听问路…


领回来的骨灰,一坛一坛存在家中,要等到各种手续办妥,才能送到大陆亲属手中。

前前后后,他将 200 多罐骨灰一个个带回到大陆…


纪录片 《两岸家书》 一共六集,最近在B站播出。

影片借由穿梭于海峡两岸的一封封动人书信,展示两岸的岁月变迁、历史记忆,以及无数普通人在时代巨变中的悲欢离合。

没有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个人命运,看完能真切感受到,特殊年代里“家书抵万金”这几个字的沉重。


据说,摄制组通过多种渠道,在两岸多地机构收集了超12000封家书,并最终筛选出近20个最感人肺腑的家书案例,构成了剧集主体。

这些书写者的经历横跨了几个世纪,从大陆移民开发台湾时期 (17-19世纪)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 (1895-1945) 、台湾光复初期 (1945-1949) 、1949 年之后两岸分隔,再到两岸“三通”时期。


每一代人,每一封家书的细节,串联起前后三百多年的台湾历史。

比如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太知道了,台湾曾因《马关条约》的签订而被日本占领长达五十年,台湾人的抗战历史,要从1895年开始算起。

当时全台湾300万人,在抗击侵略的过程中,约有三十万人丧生。

也就是每十个人,就有一个人死于日寇之手。


出生在台湾的历史学家连横,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从台湾到北平,坚持恢复中国国籍。


当时的台湾小孩接受日本教育、说日语,连横担心他们长大后忘了本,便走上讲堂,给大众讲《台湾通史》。

他坚持用闽南语讲课,讲述台湾风土人情、台湾先民如何奋斗的历史,台下座无虚席…

但讲到清政府割让台湾,气氛敏感,日方警察最终把演讲禁掉。


再比如,1945年台湾光复,当时普通百姓已经习惯了说日语,当时的台湾急需进行去殖民化、去日本化、再中国化的改造。

1946年,鲁迅的好友、教育家许寿裳,孤身一人风尘仆仆从大陆到台湾,受邀担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


他编译出版国文教材、读物,循序渐进教台湾民众学注音符号、说国语、写国文,让知识普及化。

他向大陆发出一封封信件,邀请大陆同仁来台任职。


单纯的许寿裳还向大众传播鲁迅的思想,丝毫没有注意到台湾社会的复杂形势。

1948年2月18日深夜,他在家中被人连砍五刀,惨死在床上,享年65岁。


纪录片《两岸家书》中呈现的三百多年台湾历史,动荡离乱,充满着艰辛与屈辱,充满着血与泪,也涌现出一批批有识之士,为国为民,身先士卒,将个人生死置于度外。

而《两岸家书》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人刚毅的一面,更有天真可爱亲切的一面。

比如,连横把儿子送到大陆,又舍不得,写信絮絮叨叨,交待北平现在冬天了,夜间不可烧煤,怕他煤气中毒,又嘱咐多吃水果。老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许寿裳给妻儿写信,催他们早点来台团聚,说自己住的地方挺不错,有书房有庭院,花木繁多,台湾物产丰富,水果特别好吃。


《两岸家书》更可贵的是,它向我们展现很多普通人的故事。

以往我们看待历史,总是先看到帝王将相、圣贤名人,关注的是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但正如那句“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在历史洪流之中,普通人往往付出了远超出想象的代价,而他们的故事总是隐入尘烟。

《两岸家书》就是在努力还原个体生命的轨迹,情感的细节


1949年,百万大军跟随蒋介石进入台湾。

一百万人的背后,有一百万个家庭。他们离乡背井、骨肉分离,还来不及知会亲人,就天各一方…

直到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分离了半个世纪的人们,终于得以团圆。 只是,无数人的父母子女、亲朋好友,早就死的死,散的散…

在福建最南端的东山岛,当年 一路败退中的国民党在大陆沿海抓壮丁,这个只有8万人口的岛屿,先后被抓走了4700多人。


只有两百多户的小渔村铜钵村,一夜之间就被抓走了147名青壮男丁,91名已婚妇女成了活“寡妇”,于是这里有了个新名字:寡妇村。

于是,这里每天过春节,家家户户的桌上都会多放一双筷子,寓意团圆。

每家每户还会养猪公公猪婆婆一对,期待着团圆之日,酬谢天恩。

只是,猪养老了,死了,那个离家人,没有回来。


在两岸隔绝时期,村里的代笔人 替这些不识字的“寡妇”写信,字字句句都是血泪,书信还要暗中辗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才能送到对方手里。


阿和和秀春,就是铜钵村一对被活活拆散的夫妻。

阿和去了台湾,以为永远不能再回来了,于是在台湾又娶了老婆…

他不知道,秀春在家乡撑起养家重担,抚养五个子女、赡养老人,数着日子等他回来。

直到多年之后,阿和回家,两人再度重逢,相视良久,万语千言在心头,竟一时无法言说,阿和给秀春跪下了…


几天之后,秀春还是放阿和回了台湾。

从那以后,阿和每次回来,第二任妻子都紧跟着,寸步不离,阿和和秀春从来没有单独相处的机会,两人直到去世,都没能互诉衷肠。


而另一个故事刚好相反。

湖北浠水,新婚29天,王德耀离开妻子刘谷香,去了台湾。

此后多年,他身边常伴的是,妻子临行前送他的诗集《绿窗闲草》。


在台湾最绝望的岁月里,王德耀躲进了深山,过着隐居的生活。他打算单身到六十岁,遁入空门。

而他不知道,在大陆生活的妻子,为生活所迫,几次自杀未遂,后被逼改嫁,先后嫁了两任丈夫,生育了四个孩子,两任丈夫都去世了,她独自抚养孩子们长大。


在分别33年之后,王德耀和刘谷香恢复了通信。

此后四年间,两人互诉衷肠,分别之后的各种误会、辛酸苦难,都变成了200多万字的情书。

王德耀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回大陆。


当时身为一名退伍军人,渡海回乡是遥不可及的梦。

王德耀用了一年时间四处奔波,放弃退伍金,成为一名持有执照的厨师,才得以出境。

1984年,王德耀变卖了所有家产,加入旅行团离开台湾,前往泰国曼谷。

从曼谷回台湾要经停香港,王德耀设法取得旅行证件,悄悄离团,独自从香港前往广州,再飞往武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