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忽视培养孩子们的用手能力和锻炼他们的手上肌肉,他们就会失去全面领会事物的机会,妨碍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养成。
《手巧才能心灵:华德福学校的手工和实用艺术课》通过系统介绍华德福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手工课程,展示如何有意识地发展和训练手的功能,加强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培养对生活的爱,由此增强心灵的力量。
书摘:
近年来,很多人都在反思,在信息繁杂的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和方向究竟是什么。在古希腊文明时代,人们很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所有学习活动都以培养求知欲为根本原则,否则探索的欲望将消失殆尽。在幼儿教育中,古希腊人重视诗歌、音乐和运动素养的发展,这样学生长大成熟后,才会具备对数学和哲学问题的理解力。宗教领袖往往通过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所写的伟大戏剧来达到教化和指引民众的作用。
华德福学校的手工和实用艺术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此外,这些课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意志力,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审美方面的自信。所谓意志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能通过行动与周围的世界形成互动。更重要的是,意志的活动为思考打下了基础。
生物学家发现,人刚出生的时候,大脑里有数十亿条活跃的神经通路。在童年的早期和中期,如果这些神经通路得到了正确的练习和使用,那么到了青春期,我们就可以发展出相应的思考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去使用这些神经通路,它们就会萎缩退化。为了让神经通路保持活跃,我们要不断使用自己的双手。
大脑跟随着手指去探索世界。我们的指尖有大量密集的神经末梢。通过适当的训练,双手可以具备堪与视力媲美的灵敏分辨力。如果孩子们没有机会使用自己的双手,他们将会变成“指盲”,大脑里的神经通道也不会接收到来自手指神经的丰富刺激。
在17世纪,当现代科学的轮廓初具雏形的时候,教育也在寻求新的方向。笛卡尔向西方世界给出了“思考”的定义。他说“意识仅仅属于大脑和神经系统”。
到了20世纪,教育家和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指出,如果人类觉察一下自身心智或心灵的力量,他们很快就会发现,
人类可以通过三个不同的心灵层面来表达自己,这三个层面分别是思考、情感和意志。
我们可以体验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思考,有纯逻辑的思维,也有关于新创意的充满丰富图景的想象。所有与心有关的体验都可以包括在情感的范畴内,不管是对文化的欣赏,还是狂喜、热爱等心灵体验。意志生活从本能的冲动延伸到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引领我们的意志,让意志从影响我们的情感逐渐过渡到影响我们的思考。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神经学专家弗兰克.威尔森(Frank
Wilson)在《手如何塑造大脑、语言与文化》(The Hand: How it Shapes the Brain, Language
and Culture)一书中指出,懂得如何使用自己双手的人们独享着一条了解这个世界的秘密幽径,不懂得动手或实际操作艺术的人永远也发现不了这条幽径。威尔森在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事无巨细”(All Things Considered)栏目做嘉宾的时候曾提到某大型计算机公司的一位副总裁,这位副总裁抱怨他手下那些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工程师们远远不如公司老一辈的工程师会解决问题。威尔森说,后来人们意识到,在老工程师当中,百分之七十曾自己修理汽车,百分之二十曾用过扳手。而那些年轻的高才生当中没有一个曾使用过扳手。结果就是,他们理解复杂系统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威尔森认为,手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教给大脑许多本领。手的触摸、探索和操作可以促使大脑神经通路发生连接。
迈蒂.伯格斯托姆(Mati
Bergstr?m)教授是一位来自瑞典的神经生理学家,他说:在我们的手指尖上,有非常密集的神经末梢,因此指尖的辨别力几乎可以和眼睛一样敏锐。如果手指得不到使用,如果在孩童和青少年时期我们成了“指盲”,这一丰富的神经网络就会失去原有的作用,对大脑造成巨大的损失,并阻碍我们的全面发展。这种损失就像眼盲一样严重,甚至更加严重,一个盲人只是看不见这个或那个物体,而“指盲”者却无法理解物体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我们不去发展和训练孩子的手指,不去锻炼他们手部肌肉那充满创造性的塑型能力,我们也就无法培养他们对事物整体性的理解,也就阻碍了他们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塑造了人类古老传统的一代代祖先们深深知道这一点,然而到了今天,西方文明忘记了这一点,变成了一个沉湎于信息的社会,对科学过分追捧,对真正的价值却不加珍惜。我们丧失了价值判断能力。
现代教育推崇以科学为中心,我们的学校也按此方向设计教学……这些学校不安排时间让孩子们灵巧的双手发挥出创造的潜力,而这阻碍了孩子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手巧才能心灵:华德福学校的手工和实用艺术课》力求展示华德福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整个课程如何有意识地发展和训练孩子们的双手,在此过程中通过情感的力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手巧才能心灵:华德福学校的手工和实用艺术课》也可以作为手工课程的实用参考书。
颜色和设计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物品的颜色、设计和功能之间那种真正的联系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在服装和日常生活用品上,我们越来越看不到这种联系。揉面的案板做成了小猫的形状,小孩的牙刷柄变成了米老鼠的样子,衣服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印上任何东西。色彩的搭配也无美感可言。到处都充斥着混乱,这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客观现实。
为了培养能够将色彩、形状和功能重新联系起来的未来一代艺术家,我们必须创造条件,让孩子们以一种更深刻、更有创造性的方式与周围事物发生联系。
在手工课上,我们有非常好的机会,可以将色彩和形状有机结合在一起。一次在牛津大学做演讲的时候,鲁道夫?斯坦纳说:孩子们要以正确的方式去体验色彩,这非常重要。孩子们画画的时候不应该用调色板,应该把颜色融入水中,把水彩装在瓶子里让他们画。孩子们会感受到一种颜色如何与另一种颜色相处,他们会感受到颜色之间那种内在的和谐。他会用自己的内心去体会这一切。
我们要把这种体会带入到手工课的颜色使用中去,我们要激发孩子们的灵感,让他们通过颜色的搭配去突出所做物体的设计和形状。我们发现,孩子们会把他们在湿水彩课上的经验带到手工课上来,在一个更深、更广的范围内去和颜色打交道。形线画是一种有约束的艺术训练,经过这种训练,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在设计中表达出自己的创意。
如何设计取决于你所做的是什么物品。比如说,绣一块桌布时,你得留下摆放碗碟的位置。手绢的四周应该绣上边。做各种袋子的时候,在我们的手打开袋口的地方,应该用较浅的颜色,在需要装纳和保护包内物品的地方,则要用较深的颜色。为竖笛做袋子的时候也是一样。
在手工课上,我们可以用蜡笔来做各种简单的颜色练习,锻炼孩子们对色彩的敏感。我曾经让孩子们画一个圆圈,里面填满一种较浅的颜色,然后在这个圆圈的外面再画两个圈,由里向外依次填上更深的颜色。孩子们画好以后,我把他们的作品放在黑板上,看看谁确实做到了由浅入深往外画。红色比绿色深吗?黄色永远是最浅的颜色吗?经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在设计作品的时候将会有更好的颜色意识。
随着孩子们逐步升入高年级,他们会学习许多传统的刺绣手法,但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以不同的方式去做刺绣。比如说,你可以在某个区域内让全部针脚朝某个方向斜着绣,就像画画时所做的那样,然后在另一个区域内朝不同的方向斜着绣,这样可以达到一种对比的效果。到了高年级,可以利用这种技术做出各种各样的设计来。
有天赋的孩子
有些孩子特别有天赋,手工活做得漂亮,而且比别人做得快。应该让这样的孩子去完成一些特别的任务。为了培养他们乐于奉献的精神,我会建议他们做些东西拿到学校的义卖会上去卖,或者捐献一些作品放在学校里做长期展览。也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手工篮里需要的物品,例如针线袋或针线盒。有的孩子起初会有些不情愿,但是当其他孩子争着要做时,他很快就转变了态度,奉献成了一种光荣。
到了高年级,当有天赋的孩子完成课堂上的分内工作之后,可以再给他们额外布置一个作业,一项难度更大、更能发挥他们的才华和能力的任务。此外,还可以让他们做你的助手,花一些时间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关心他人的工作可以在班级里建立一种真正的团结感。
手工教室
孩子们目之所及的一切,甚至那些无意识间吸收的东西,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会把自己看见的那些美丽的物品和图画带入睡眠,同时带入睡眠的那些丑陋的电视画面将因此而相形见绌。如果学校有幸拥有一个专用的手工教室,一定要精心挑选墙壁和窗帘的颜色。挂在墙上的画应该具有美丽的形状,令人联想到古代建筑或歌德大殿的设计,或展示出动植物的神奇蜕变。也可以挂一幅孩子或成人做手工的古典名画,或者挂一件手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