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倪军金融与流动性研究
一个有价值的银行分析师不仅仅是股票分析师,还必须是一个宏观、利率与策略的深入观察者。我们致力于研究货币体系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映射,并以此为基石建立对银行和流动性的独特视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倪军金融与流动性研究

【广发银行业】如何看延期贷款政策、现状及趋势?——小微贷款跟踪系列之二

倪军金融与流动性研究  · 公众号  ·  · 2020-12-29 18:31

正文

广发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  倪军

[email protected]

广发证券银行分析师  王先爽

[email protected]

核心观点

延期贷款对银行的影响是市场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预期分歧来源之一。

对此,我们在前期小微贷款深度报告《小微源起、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 系统梳理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结合全行业延期贷款历史规模数据和上市银行披露数据,厘清当前相关概念口径,并估算全行业延期贷款规模,及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影响。

时间线上,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有三次接力安排。

3月第一次政策为临时性安排, 主要应急突发疫情冲击下的流动性冲击。

6月第二次政策为阶段性支持 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突出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

12月第三次政策为延续性过渡, 意在避免出现政策悬崖,稳定市场预期。同时强调市场化原则,金融机构单方面让利压力下降。

我们估算,中性情景下,截至2020年底,延期类贷款余额约占总贷款的2.3%,若按5%/10%/20%的比例转化为不良,银行行业不良生成率将上升12BP/23BP/46BP。 疫情影响下金融风险成本上升既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风险总体上完全可控。
银行应对方面,大部分银行实际操作严格遵循实质性风险判断原则,对有压力贷款已经普遍增加拨备计提。 即使不考虑核销处置,当前银行计提的信用成本较不良净生成率已存在较大盈余。 另一方面,大部分为抵质押类贷款,处置变现能力较好,实际资产质量有保证。
总体来说, 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推行利大于弊, 三次接力政策 从应急要求到 市场化原则 ,体 现了 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有助于银行资产质量和业绩修复的稳健性。 从当前测算来看,延期贷款实际余额占比不高,资产质量问题可控,并且银行体系已经有所准备,不会影响后续银行业绩修复的持续性。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结合中央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政策精神,银行体系支持宏观逆周期的压力有所缓和, 普惠金融服务也将更多体现市场化原则,单方面让利的压力下降。
随着经济持续修复, 银行真实景气度上行趋势将逐步被业绩验证, 关于延期贷款资产质量的担忧也将逐步被打消, 板块估值有望系统性修复和提升,建议积极关注。
风险提示:
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国际金融风险超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由于数据可得性导致出现测算误差风险。

目录

正文内容

一、 引言:延期贷款是市场重要关注点

长期来看,资产质量是银行基本面的核心,当前银行板块估值历史低位,背后蕴含了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悲观预期。

今年以来,疫情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冲击,我们看到, 银行体系不良生成的确有所上行,但整体恶化程度好于预期,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疫情控制和宏观调控的得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我国银行业基本面的韧性。往后看,随着经济修复,银行真实景气度和资产质量有望好转,不必担忧。

近期,市场对延期贷款问题关注度提升,一方面是因为前期相关政策逐步进入到期时间,市场对政策退出可能导致的资产质量问题产生担忧;另一方面最近国务院对相关延期政策进行了延续,市场对政策影响的理解出现分歧。

对此,我们在前期小微贷款深度报告《小微源起、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 系统梳理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结合全行业延期贷款历史规模数据和上市银行披露数据,厘清当前相关概念口径,并估算全行业延期贷款规模,及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影响。


二、 政策梳理:三次接力,从逆周期到市场化

时间线上,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有三次接力安排。
3月1日第一次政策为临时性安排。 对中小微企业在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需支付的贷款本息实施延期安排。还本付息日期最长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免收罚息。这一政策安排主要应急突发疫情冲击下的流动性冲击。
6月1日第二次政策为阶段性支持。 将前期政策还本付息日期延长到2021年3月31日。并强调对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同时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地方法人银行开展延期业务给予1%本金激励,突出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
12月21日第三次政策为延续性过渡。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被视为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不急转弯”的具体落实,体现了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意在避免出现政策悬崖,稳定市场预期。同时强调市场化原则,金融机构单方面让利压力下降。

(一) 临时性安排,应急应对疫情冲击

今年3月1日,央行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对于2020年1月25日以来到期的困难中小微企业(含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贷款本金,以及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中小微企业需支付的贷款利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企业一定期限的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 还本付息日期最长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免收罚息。 湖北地区各类企业均适用。
此次政策是临时性安排,应急应对疫情冲击。 虽然此政策有效期只有5个月,属于短期安排,但非常显著地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助于稳定企业生产,增加社会总供给。

(二)阶段性支持,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6月1日,央行等八部委出台支持小微企业的系列政策,包括《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中,将政策还本付息日期延到2021年3月31日。 对于普惠小微贷款要求做到“应延尽延”,提升政策覆盖面。
同时人民银行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1%, 可视为对银行应计利息机会成本的补偿,有利于提升银行对小微贷款延期的积极性。
此次新创设的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具有更为显著的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等特点。 主要侧重于量的支持和结构性支持,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取向,属于短期政策,也是为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政策安排。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面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货币政策工具面向地方法人银行,为发放小微贷款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和资金优惠,政策操作直达实体经济,利好银行资产质量。

(三)延续性过渡,自主权归还银行

1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明年一季度要继续落实好原定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在此基础上适当延长政策期限,做到按市场化原则应延尽延,由银行和企业自主协商确定。对办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且 期限不少于6个月 的地方法人银行,继续按贷款本金1%给予激励。 政策并没有指定具体延期时限,属于柔性安排,意在避免出现纾困政策集中退出的政策悬崖,做好政策接续,稳定市场预期。
重新强调市场化原则,意味着随着经济修复,结构性信用政策也会逐步增加市场化要素,金融机构单方面让利的压力下降。银行在严格自主把控风险的前提下,享受延期还本付息优惠政策,有助于银行资产质量和业绩修复的稳健性。 政策以时间换空间,避免过快退出导致风险集中暴露。当前经济运行逐步恢复正常,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将有助于企业经营真正恢复常态化,进一步缓释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中长期也将反哺银行业绩。

三、现状:不小比例延期贷款已提前还本

(一)口径概念:银保监会披露规模与上市银行披露规模内涵不同

政策口径下,银保监会披露的延期还本付息规模为延期的本金金额和延期的利息金额合计值,对应累计现金流的概念,意在强调让利力度;商业银行着眼于业务资产,倾向于披露办理延期还本付息涉及的贷款总额,贷款余额随还款率变动,与经营过程中实施动态监测相符。

(二)延期贷款申请速度下降,区域占比有所分化

根据银监会、央行披露数据(详见表2),自3月第一次临时性政策实施以来,延期还本付息规模和惠及户数迅速增长,日均增量稳定在120亿元/日。6月第二次阶段性政策出台后,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的1%本金激励下,规模和户数出现快速增长,9月末日均增量达到189亿元/日。但从1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情况来看(截至12月21日,累计惠及310万户),四季度后,延期贷款申请速度在下降。

一般来说,相对于仅需要本金延期的企业,利息需要延期的企业资金压力会更大。 根据《202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至9月末,享受延期政策的280万户企业中,延期还本户数189万户,占比67.5%,较上半年比率上升,另外91万户享受延期还息政策。


(三)上市银行与行业情况大致相同,部分延期贷款已提前还款

根据部分银行半年报和三季报披露信息,延期还本付息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整体较低。 随着疫情好转,经济复苏稳定,部分企业复工复产后已经开始正常还款,还款比例逐季提高、持续改善,潜在风险敞口可控,这也符合我们前期调研的微观感受。


四、趋势:资产质量影响有限

(一)截至 2020年底,预计延期类贷款余额约占总贷款的2.3%,按10%进不良后,提升不良生成率约48BP

由于6月出台政策直达普惠小微主体,且随着经济复苏,企业还款能力逐步改善,预计延期还本付息规模增速趋缓。

1. 假设维持户均规模165亿元/万户, 截至2020年底延期本息总规模约5.1万亿元。

2. 根据银监会披露的历史数据,延期还本规模占延期本息总规模的比重约96%。 因此,截至2020年底预计4.9万亿元为延期还本,较5月15日增加3.6万亿元, 惠及70%的企业, 由此估算出所有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覆盖贷款总额(银行口径)约9.9万亿元,较5月15日增加5.2万亿元。

3. 按照60%的还款率, 截至2020年底上述延期类贷款余额约4.0万亿元。

4. 假设全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与11月持平, 2020年底各项贷款余额约172.7万亿元。4万亿元延期类贷款余额占比约为2.3%。

总体来说,延期还本付息涉及到的贷款比重较低,行业影响相对有限,而上市银行情况相对乐观。 大部分区域性银行执行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较为谨慎,也会受所在区域产业结构影响,延期类贷款占比控制在1%以内;国股行虽是金融扶持主力军,但还款情况普遍较好,延期类贷款占比也处在1%~2%间。

根据银保监披露数据,截至6月30日,普惠小微贷款不良余额0.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25%,不良率2.99%。从部分上市银行披露数据来看,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2%~3%左右。

5. 假设5%/10%/20%的延期类贷款成为不良 ,则行业不良净生成率将上升12BP/23BP/46BP。 考虑到疫情影响,金融风险成本上升既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风险总体上完全可控。

(二)实质性增提拨备,当前信用成本足够覆盖不良新生成

根据银保监会发文,延期类贷款在约定的延期期限内不算逾期,不计不良,实际操作中遵循实质性风险判断原则进行五级分类。 在刚开展延期业务时,这一部分贷款被认定为正常类,因此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占比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在动态的风险防控过程中,这部分经营主体逾期或者发生实质性风险,此时银行按照实质性风险判断原则应该迁徙至关注类或者不良,相应占比也会有所提升。

从上市银行数据变动来看,国有大行和城农商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比确有降低,但股份行20H1关注类贷款占比较19A略有上升,20Q3环比也小幅上升,主要是由于股份行延期还本付息贷款占比普遍较高,延期后进入关注类甚至不良较多。尽管如此,目前延期贷款中绝大部分为正常类,小部分为关注类和不良,而真正发生逾期的约2%~3%。

受疫情影响,今年银行行业普遍增加了拨备计提,加大了核销处置力度,化解存量风险的同时为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储备。 银行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基于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充分考量后调整模型,增加相关拨备(约10%);另一方面,对延期还本付息的客户,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加提拨备(约1.5%~3.5%)。双管齐下,充分提升风险抵补能力。

从上市银行数据变化来看,国有大行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主要是疫情冲击下不良生成有所上升,拨备增加的同时,也加大核销处置力度,化解存量风险。其余类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有所提高,尤其是城商行,预计未来整体风险抵补能力较强,反哺业绩空间较大。 当前银行计提的信用成本较不良净生成率存在较大盈余,不考虑核销处置的前提下,计提的拨备足够覆盖掉不良新生成。

(三)小微贷款大部分为抵质押类,不良可通过处置变现部分回收

根据央行202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小微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大,银行发放贷款时多要求小微企业提供抵质押担保,目前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比重只有8%左右。我们在前期报告《小微源起、历史与现状——小微贷款复盘系列之一》中对上市国股行的普惠小微产品做了梳理,小微信用贷最高额度偏低,规模不大。 大部分以抵质押类为主,一般抵质押物为住宅或商铺,处置变现能力较好,回收率相对有保障。

悲观假设延期类贷款中20%进入不良,回收率达到50%,对不良净生成率的影响可以控制在23BP左右。 信用成本存在盈余,拨备压力缓释,利好业绩修复稳定性。


五、投资建议

总体来说,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推行利大于弊,三次接力政策从应急要求到市场化原则,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助于银行资产质量和业绩修复的稳健性。 从当前测算来看,延期贷款实际余额占比不高,资产质量问题可控,并且银行体系已经有所准备,不会影响后续银行业绩修复的持续性。

我们认为,结合中央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政策精神,银行体系支持宏观逆周期压力缓和, 普惠金融服务也将更多体现市场化原则,单方面让利压力下降。 随着经济持续修复, 银行真实景气度上行趋势将逐步被业绩验证, 关于延期贷款资产质量的担忧也将逐步被打消, 板块估值有望系统性修复和提升,建议积极关注。


六、风险提示

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国际金融风险超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由于数据可得性导致出现测算误差风险。




【相关研究】

【广发银行业】小微源起、历史与现状——小微贷款复盘系列之一

【广发银行业】政策缓转弯,银行稳前行——银行视角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广发银行业】 金融支持实体,缓和尾部风险——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点评


【银行投思录】

我们为何看好银行


【金融数据跟踪】

【2020年11月】 社融拐点已现

【2020年10月】顶部的社融、回落的M2与冲高的M1

【2020年9月】如何理解“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

【2020年8月】社融在加速冲高

【2020年7月】社融仍有惯性,拐点将在年底

【2020年6月】适度的货币与惯性的社融

【2020年5月】关于社融-M2缺口和M1-M2缺口

【2020年4月】社融上台阶,信贷超预期

【2020年3月】社融重上台阶,总量信用无虞

【2020年2月】关于2月金融数据和三点政策建议

【2020年1月】流动性宽松:季节性与趋势性的叠加

【2019年12月】社融口径扩大内涵与后续趋势

【2019年11月】置换支撑社融,财政拖累货币

【2019年10月】季末翘尾是波动,缓慢下行是趋势

【2019年9月】关于社融超预期、展望及新老口径问题

【2019年8月】社融略好于预期,关注后续财政缺口


【社融前瞻】

11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10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9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8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7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6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5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4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3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2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1月社融前瞻 【广发倪军团队】


【银行融资追踪】

【第35期】 存单发行利率再降8.5BP

【第34期】存单发行利率延续回落趋势

【第33期 】本期存单发行利率较上期略有回落

【第32期 】11月以来存单发行利率上涨约16BP

【第31期 】存单迎来全年到期最高峰,发行利率继续攀升

【第30期 】11月以来存单发行利率上涨约8BP

【第29期 】本期存单到期规模为5,731亿元

【第28期 】预计11月存单到期规模约1.85万亿元

【第27期 】股份行日均存单发行量创新高

【第26期 】10月以来存单发行利率上涨约11BP

【第25期】国有大行存单下期2,512亿元到期,创历史新高

【第24期】存单迎来到期高峰,10月到期约19,008亿元

【第23期】预计10月存单到期规模约18,853亿元

【第22期】本期存单发行利率较上期上涨约4.8BP

【第21期】本期存单发行利率升至3.03pct

【第19期】存单发行利率继续上行,年内到期压力依然较大

【第18期】8月以来存单发行利率上涨约5.6BP

【第17期】8月存单到期压力大,下期约4,914亿元到期

【第16期】国有大行存单发行量创单日历史新高

【第15期】存单发行利率7月涨幅近32BP

【第14期】本期存单发行利率较上期上涨15BP

【第13期】本期存单发行利率较上期上涨14BP

【第12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整体持平

【第11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继续上升

【第10期】存单发行利率6月持续回升

【第9期】本期存单发行量创年内新高

【第8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明显上行

【第7期】银行融资追踪第七期

【第6期】银行融资追踪第六期

【第5期】银行融资追踪第五期

【第4期】银行融资追踪第四期

【第3期】银行融资追踪第三期

【第2期】存单发行利率企稳,城农商募集成功率下行

【第1期】发行利率有所回升,低等级募集成功率下行


【往期观点】

【广发银行业】回调之际,继续看好

【广发银行业】再论终端贷款利率上行趋势

【广发银行业】 《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意义与影响

【广发银行业】金稳委关注叠加财政支出高峰,预计年底信用风险可控

【广发银行业】如何看待近期债务违约和包商二级资本债减记事件?

【广发银行业】2021年银行业经营环境展望——四大趋势

【广发银行业】《网络小贷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点评

【广发银行业】银行法修改与银行业估值

【广发银行业】 如何看《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

【广发银行业】TLAC监管细则出炉,融资缺口低于预期

【广发银行业】 如何理解“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

【广发银行业】贷款久期整体拉长,重定价因素将在未来四个季度体现

【广发银行业】信贷投放向零售倾斜,息差压力逐步放缓

【广发银行业】下半年滞后性报表压力较大

【广发银行业】2020年中报综述:悲观兑现出清风险,景气回升修复估值

【广发倪军团队】易紧难松—银行间流动性展望

【广发银行业】监管政策加强,板块业绩分化加大

【广发银行业】经济温和复苏,银行景气度上行

【广发银行业】业绩悲观预期兑现,板块迎来配置机会——银行业2020年二季度监管数据点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