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山东大学
你好,这里是山东大学官方公众平台。新鲜校园资讯、权威热点新闻、重要讲座通知、贴心生活服务……关于山东大学,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关注我们,更多惊喜等你发现!凡我在处,便是山大。有你在时,那便是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大校史多语讲——第二期 强学力行倡大同(法语版) ·  4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大校史多语讲——第二期 强学力行倡大同(俄语版) ·  4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优秀校友 | 一门两代人和川大高分子的情缘 ·  3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优秀校友 | 一门两代人和川大高分子的情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山东大学

山东论坛 | 主旨演讲的4位重量级嘉宾都说了啥?看这里!

山东大学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6-10-21 22:58

正文




10月21日上午,首届山东论坛主旨演讲举行,中国外交部原部长、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金光亿,山东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曾繁仁分别发言,就论坛主题阐释各自观点。主旨演讲由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主持。



李肇星



▵中国外交部原部长、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


李肇星首先对山东大学的年轻校友表示了欢迎,认为年轻人不仅代表伟大祖国的未来,也代表着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未来。


针对“东亚命运共同体——历史、现在与未来”这一主题,李肇星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和个人的经历,并提出了“国家和地区都是历史的”的观点,认为我们应当接受历史的教训,为祖国、为人民、为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的伟大事业而努力,争取使未来的国际秩序更合理、更民主、更和谐,使世界的明天比今天、昨天更加美好。接下来,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李肇星谈到,在他52年多的外交工作经历中,他去过很多国家和地区,但心底最挂念的永远是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并通过回顾祖国和家乡发展,表达了对此次论坛能够产生实效,有利于建设与会者各自的祖国和家乡,也有利于回应世界其他各国人民的信念。


第二,要明确人民至上的理念,也要知道人民最需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李肇星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论坛的奋斗目标,也是山东大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和其他所有的优秀的部门的共同奋斗目标。他认为“人民万岁”这四个字是最容易记住的,也是最应该记住,最永恒、最朴素的真理。记住这一点,我们工作、学习就有了方向。他还回顾了自己多年来出访各国的经历,强调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第三,要永远学习,永远用过学习来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他表示,我们要学习世界各国人民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祖国和家乡的优秀文明成果。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向所有国家人民学习优秀文明成果的好机会,我们要把握机遇,相互学习,积极创新。



 洪银兴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


洪银兴提出,中国想在“一带一路”中与相关国家互利共赢,提升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全球价值链的布局,以及攀升价值链中高端他认为过去中国企业基于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但始终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近年来,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不再明显,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要求经济增长更关注质量和效益即追求附加值的增长。


当前在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全球价值链由封闭转向开放,价值链发生结构性变化,中国新的超越资源禀赋,由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开放型制度和政策优势,劳动成本上升同人力资本增加相一致的特点正以比较优势的形式显示出来,具备了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条件。


对此,洪银兴教授提出以下几方面路径:价值链低端环节的转移;生产制造向中高端攀升,靠创新生产制造环节进入中高端,进入技术和质量要求更高、附加值更高的元器件制造环节;谋求在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靠创新进入价值链高位的两端,取得主导地位,进入研发环节,突出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寻求最有价值的生产组合,以提高附加值;建立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作为发展中国家,想发展中国家之所想,构建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谋求在采购者驱动的价值链的主导地位;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商业模式创新,打破全球价值链分布环节固化的条件。


最后,洪银兴教授表示,依靠创新驱动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到现阶段的需要。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更多的是价值链走出去。这个发展机会不只是给中国的产业,也是给“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应在“一带一路”上寻求全球价值链的合作,无论是低端环节的转移,还是以“我”为主的价值链的布局和延伸,都能使相关国家得到全球价值链的红利。



 金光亿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教授、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金光亿


从整体上看,社会与文化交流、经济关系以及新族裔联系不断加强,预示着今后将出现新的国际秩序。


今天,我们需要富有理性和洞察力地为未来进行规划,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跨国界社会,或者说是一个跨国境的地区性共同体。地区共同体建立的第一个阶段是个人思维的架构,第二个阶段是将理性思维和现实知识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以共同道德价值观为基础的世界。


为了建立相互尊重、认同的文化共同体,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多元化概念,形成共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培养适应能力。


但要实现这样一种地区共同体,无论从地区共同体的权利、范围上,都存在着分歧。除此之外,东北亚存在的种族偏见也会阻碍地区共同体的建立。我们应当从地区而非个体的角度上来看待历史问题,进行跨国的交流。各国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来摆脱过去50年里各国间存在的误解与冲突。


另外,我们希望跨国文化共同体能使每个成员享受丰富生活。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推动文化交流,加强人们与其他地区繁荣交流,从而开始新的社会文化生活。


在21世纪,必须要接纳其他文化,将其作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而关键在于认识和适应其他文化。简单来说,共同体使我们能共同生活,也能认识到个体差异,人们可以把目光投到其他国家,在更大的背景下找到共存的方式。


在此,需要考虑的是下一代如何充分利用多变文化和文化共同体,对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解决多元文化如何推动良好品行普及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之下,我要强调的是高等教育机构、媒体,以及非政府组织,需要发挥推动文化多元性的作用,同时作为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也应具有共同的价值和道德,而非局限在一国之内。相反,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和项目,推动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科技发展。因此,需要建立合作架构,通过合作关系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人们在地区共同体中也应获得安全感,而只有拥有文化与尊严才能实现人类的安全。


最后,为建立东北亚地区共同体,实现和平与共同繁荣,人们必须克服自我主义,共同推动各国之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建立地区间学者交流、机构、网络作为最为有效的交流方式,搭建一个良好的未来平台。



曾繁仁



山东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曾繁仁


东方是有自己的哲学的。东方哲学发源于纪元前“轴心时代”的古代亚洲内陆的农业社会环境,古代中国先民的社会生活也是围绕农业展开的。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儒学,它以“中和论”为哲学诉求。“中和论”哲学的古代表述就是“中和位育”。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反映东亚古代的哲思与智慧,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中和位育”的重要价值。


第一,“天人相和”之生态之思。“中和位育”之“中和”即“中庸”,就是物之两端的一个平衡处。“中和”就是兼顾各方利益,采取各种长处;天地各在其位,万物得以繁育。这是东方前现代之农业社会对于天人相和的一种永恒的追求,是一种可贵的古典的生态智慧。


第二,“修身至诚”之德性之思。“中和位育”落实在实践之中就是“修身至诚”,就是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最基础的。所谓“至诚”,《中庸》提出了“慎独”、“忠恕”与“仁爱”三个要求。通过“修身至诚”培养出能把握住“中和位育”时机的君子,就是“修身”之要义所在。


第三,“礼乐教化”之美育之思。“中和位育”作为一种哲学诉求与理论原则在古代社会得以贯彻的重要途径是“礼乐教化”。“礼乐教化”说明东方政治教育制度始终贯穿着审美的教育。这是一种值得发扬的优良传统。


第四,“太极化生”之太极思维。《易传》的出现,为“中和位育”提供了理论的前提。《易传》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相和”和“生生为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思想。这样,就将“中和”阐释为“生”提供了理论的根据。由此,道出了东方哲学的根本的理论模式和事物与艺术的发展根本奥妙。


第五,“和实相生”之生存之思。儒家文化对于“和”的概念有着多样的阐释,其中“和而不同”与“和实相生”最为著名。《国语郑语》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和实相生”的极端重要性,成为“中和位育”的重要内涵,儒家生存之道的宝贵财富。


总之,“中和位育”是儒家留给我们的宝贵哲思。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一宝贵财富,在新的时代对之进行有批判的继承,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




来源于山大视点

图/杨云雷 刘梦冬 贾宁远

整理/黄钰楚 叶奕钦 张子钦

编辑/张子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