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澎湃新闻
(上海)
(原标题:央媒调研各地人才拼抢:有地方批个手续半年,选好的人走了)
核心阅读
上门去招人、租房有补贴、落户开绿灯、创业有支持,随着新年和求职旺季的到来,各个城市纷纷推出诱惑力十足的招才计划,“抢才大战”渐入白热化。近日,记者赴多地调研发现,很多城市能够在招才的同时,做好人才规划和配套工作,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但仍有个别省份因规划难以落实、工作力度不够,陷入了“招不来留不住”的尴尬境地。
招才
点赞:设招才局、做专项计划,多地抢才构筑金字塔
反思:体制不活、批手续拖半年,个别地区引才不力
“2017
年前三个季度,留汉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
20.5
万人,是去年的两倍;落户人数
13
万人,较
2016
年增长了
6
倍!
”
拿到统计数据,湖北武汉市招才局协调推进部部长石柏林长舒了一口气,去年
18
万大学生留汉的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大学生留汉是武汉人才战略的一部分。
2017
年
4
月,武汉成立招才局,实行
“
虚拟机构、实体运行
”
,与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将招才引智作为
“
一把手工程
”
推进,创造性地提出
“
大学
+”
发展模式,强势加入全国各大城市的
“
抢才大战
”
。
“
我们把全市的人才项目、人才资金、人才政策都整合在一起,打造了一个真正的人才之家。
”
武汉市招才局招才引智工作部部长王凤介绍。
在武汉构筑的人才
“
金字塔
”
中,百万大学生是
“
塔基
”
部分,同属
“
塔基
”
的还有分布在各个行业的工匠。三项资智聚汉工程则强化
“
塔身
”
,力争每年引进
200
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举办各个高校校友资智回汉专场会。为做高做精
“
塔尖
”
,武汉推出
“
城市合伙人
”
计划,力争每年至少引进两名诺贝尔奖得主、
20
名外籍外地院士和一批商界领袖。
福建厦门市也推出重磅纳贤计划。近年来,先后实施
“
双百计划
”“
海纳百川
”
人才政策体系等政策,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各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超过
6000
人。
“
人才金字塔的顶端领军型人才有了,我们更加重视底部支撑人才。
”
厦门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卢寿荣介绍。
2017
年下半年以来,厦门市组织、人社等部门分别组织生物医药、软件信息、集成电路等企业前往北京、上海等高校云集城市
“
招贤纳士
”
,累计达成就业意向近
2000
人次。
与东部和中部不同,日前,记者从西北某省一次会议上获悉,当地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
15.7
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十年流出的高级职称人才超千人,而引进却不足百人。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体制机制不活和流动不畅阻碍了人才的引进,有的主管部门下个计划、批个手续一拖就是半年,用人单位选好的人因为
“
拖不起
”“
等不及
”“
耗不住
”
而没有引进来。
用才
点赞:吸引智力、资本等要素集聚,优化创新创业软环境
反思:优惠政策
“
只接天线、不接地气
”
,落实不力
自
2017
年初武汉提出
“
校友经济
”
以来,已有
5000
多名校友重回武汉,带来巨量投资。
“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培育了
300
多万大学毕业生,他们是武汉发展的金矿。
”
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说。
2017
年
7
月,武汉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局,邀请首批
12
名院士组成专家顾问团,助力在汉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
“
让院士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顾问团,把院士才富变成武汉财富,把院士科技成果变成武汉发展成果。
”
陈一新提出,今后两到三年内,武汉要力争汇集创投基金
5000
亿元以上,实现
80%
的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看来,目前武汉集聚了人才、资本、智力、管理等各种优势要素,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
“
厦门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刚到那会曾经犹豫过。
”
而经过实地考察、体验后,厦门生物医药港艾德生物公司的冯凡逐渐打消了顾虑,
“
公司的发展平台和企业文化,厦门对人才的重视,让我最终下定决心扎根下来。
”
该企业所在的厦门生物医药港是厦门市重点打造的人才聚集示范区,短短几年汇聚了
3000
余名生物医药类人才,去年获批的国家
3
类医疗器械产品占全国新获批总数的
8.93%
。
光有好政策也不行,衔接不够、落实不力都会成为发展的掣肘。
2010
年以来,西北某省下发相关文件近
20
个,省直部门文件
30
多个,一些政策措施由于
“
只接天线,不接地气
”
,缺乏操作性甚至相互掣肘。受
“
条条管理
”
影响,还出现了部门制定的政策有人督促落实、个别省上出台的政策反而落不实的情况。一些企事业单位反映,被称为
“
黄金三十条
”
的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意见落实得很不好,还不如
“
生铁一块
”
。
留才
点赞:住房、落户等多项优惠政策,减少人才后顾之忧
反思:高层次人才频频被挖,个别领导却不当回事
坐拥
89
所高校、
95
家科研院所,近
106
万在校大学生,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资源密集区之一。然而近年来
“
孔雀东南飞
”
成为武汉的心病,每年
30
多万大学毕业生中,超过
2/3
流向外地。据武汉市人社局的统计,同是教育大省的广东和浙江,
2015
年毕业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别高达
85%
和
80%
;而武汉还不足五成。
去年
10
月,武汉市放开大学生落户限制,提出大学毕业生年龄不满
40
周岁,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武汉市常住户口,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随后,武汉又出台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提出未来五年将建设和筹集
250
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争取让更多留汉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
20
%的价格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
20
%的价格租到租赁房。
统计显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平均每天有
2000
多名大学毕业生落户武汉。
“
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
”
是人才战略,更是人口战略。陈一新说:
“100
万是什么概念?武汉目前人口
1076
万,也就是说,武汉五年内人口优化
10
%。
”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为此,厦门市围绕落户、生活补贴、人才公寓等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
7
月,厦门市出台人才新政
45
条,针对新引进落户的毕业生,按硕士每人
3
万元、博士每人
5
万元给予生活补贴,目前已全面接受受理,全程网办,直接发至个人账户。
出台政策并不难,难的是落实到位。西北某省早在
2014
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
“
在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中,要加大人才工作考核权重
”
。但没有后续监督保障机制,难以付诸实施。据介绍,当地某知名大学一名副校长被东部高校挖走后,省委组织部同志打电话询问原因,没想到人家直言不讳地说
“
很愿意走
”
;其原单位领导不仅不惋惜,还很高兴终于
“
挤走
”
了一个人。当地一位专家建议,要真正落实人才政策,必须提高各类人才待遇,做好各项服务,让人才感到生活待遇放心、工作环境舒心、干事平台顺心。
(原题为《拼抢人才,靠啥胜出》)
来源:澎湃新闻(上海)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点击左下角
“
阅读原文
”
,即可查看原文链接。
近期热门文章(回复数字001~137即可查看):
002:
毕业生找工作,有这
5
个网站就够了!!
138:
快毕业了,很多研究生最牵挂的不是找工作,而是…
139:
博士生在核心期刊发论文才能毕业 致注水抄袭泛滥
140:
真相残酷啊?HR拒绝非名校研究生的理由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