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坐北科技泽传媒
依托泽传媒智库及泽传媒融合传播研究院,我们提供专业的视听新媒体数据服务、视听产品PR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etterRead  ·  瞧,这个人讲信仰 ·  2 天前  
康石石  ·  爱丁堡录取率高达70%!艺术生有福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坐北科技泽传媒

报道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为什么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坐北科技泽传媒  · 公众号  ·  · 2024-11-11 15:30

正文

点击“ 阅读原文 ”到 学习强国总平台 听精选内容

近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的《互动视频丨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喜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
评委是这样说的: 这是一件在全媒体语境下,重大主题报道实现“轻量化”传播的作品。作品立意高远、构思精巧、故事鲜活、形式新颖。作品采用视频互动技术,通过年轻记者的视角,在沉浸式体验中不断探寻、发现和理解“四下基层”的缘起、传承与创新,彰显“四下基层”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把心贴近人民”、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开篇提到1988,记者就以当时国内外的热点事件为引,转而又说,这些她都没经历过,因为自己再过11年才出生。 这种别开生面的开场,就注定这份报道要带着些许不一样的活泼和趣味。
紧接着又实实在在地承认,这个报道选题让她“有点懵”,随着单位前辈的提点,她去到了“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源头——霞浦,至此,新闻报道正式开始。

重大主题的小切口深挖掘 时代精神的有力弘扬
该作品聚焦“四下基层”这一诞生于1988年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制度,在2023年这一毛泽东同志才溪乡调查9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下基层”35周年的时间节点推出,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重大的主题意义。深刻洞察重大主题的内涵,展现出深刻的思想高度,让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领略到主题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对过去工作方法和制度的回顾与纪念,更是对当下及未来工作的启示与推动,对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理解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报道中, 记者擅于用“小故事”承载“大命题” ,这种策划手法进一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平凡叙事”。通过对为赶海群众制定潮汐公交进入高速公路等故事的讲述,展现了当地政府各职能部门协同创新、为民谋福祉的光辉形象,强化了观众对于“四下基层”制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它摒弃了枯燥的说教,通过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故事,让观众沉浸其中,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作品构思精巧,从内容的编排到展现形式的设计,都充满了创作者的智慧。各个部分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将复杂的信息以巧妙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对“四下基层”制度35年来的发展和实践的呈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了时代精神,为全社会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提出疑问,为什么现如今网络发达,邮件方便,还要下基层,所有的报道和内容都得出同样的结论,因为共产党人的初心不改,基层有最真实的一手信息,当我们走进基层,就像走进温暖的大家庭,无论是农民的田间生活,还是社区居民的家常里短,都能原汁原味地呈现,这种情感连接是网络无法给予的。而且面对复杂工作,基层现场有规划和决策的关键依据,在这里,党员干部能和群众心贴心,让温暖在彼此心间流淌,让发展更具温情。这便是新闻传播的价值和意义, 作品彰显了“四下基层”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人们看到这一理念在不同时代所散发的光芒,并且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把心贴近人民”,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生动的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体验式报道增强代入感 内容丰富真实生动
它以90后记者的第一视角开展体验式报道,记者自己也带着和观众同样的疑惑和问题,迈进了霞浦,让观众能够跟随记者的脚步一同探寻“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源头和在霞浦县的生动实践,这种方式使观众更具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四下基层”制度的魅力和意义。

体验式报道要以合适姿态进入新闻现场。新闻学的本质是“人”学,其所强调的人文关怀,指的是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的关怀。因此, 年轻记者在进入新闻现场时,像一位参观展览的学习者,所行所看,都用开放的视角和包容的姿态与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及其相关人物感同身受。 作为新闻实践的亲历者和当事人,记者自己主动去思考,信访下基层的领导好接触吗、啥问题都能解决吗,带着问题进去深度采访,正是以服务人民的信念传递有价值、有质量的新闻报道。

年轻记者充满朝气与活力,他们带着好奇与热情,在沉浸式体验中不断探寻。他们深入挖掘“四下基层”的缘起,如同考古学家挖掘珍贵文物一般,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他们用心去发现“四下基层”在传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宝贵经验在他们的探寻下逐渐清晰。同时,他们努力理解“四下基层”在新时代的创新之处,展现出这一理念与时俱进的魅力。
通过故事的叙述能有效整合悬念结构和个性化表达,降低新闻主题的复杂性和抽象性。 视频中不仅有对历史资料的展示和解读,还有对当地干部群众的采访以及实际工作场景的呈现,为原本枯燥的新闻事实增添情感化色彩,提升新闻的可读性。内容丰富多样,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四下基层”制度给当地带来的积极变化和深远影响。
技术创新助力传播 团队协作为媒体合作树立榜样
报道采用“视频+互动”的形式,是一种技术上的创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这种前沿的技术手段打破了传统报道的局限性。它赋予观众更多的主动性,让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体验过程的一部分。 这种新颖的形式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更符合观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和需求,有助于提高作品的传播效果。
作品得到了福建省各地媒体互联网矩阵的全面转发,成为“走心”的爆款产品,点击量超过一千万人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反响,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有效地扩大了主题宣传的影响力。
此外,叙事新闻学对人称视角和场景沉浸的关注,与电视新闻节目惯用第一人称报道视角的传统相统一,突破了新闻采编前台和后台的界限。

该作品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将乐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创作,集合了多个媒体单位的优势资源和专业人才,体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各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在策划、拍摄、编辑等方面精益求精,保证了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这种跨媒体单位的合作模式,为其他地区的媒体合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媒体的整体传播力和影响力。

近年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将新媒体思维、融合发展要求深度贯穿于创新创优全过程。这一战略行动为集团带来了卓越成果,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屡创佳绩。今年更是实现重大突破,首次斩获两个一等奖,同时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主任、广播电视新闻中心主任、福建国际传播中心负责人邓金木获得第18届长江韬奋奖。也期待看到未来集团持续深化高质量发展战略,秉持融合创新理念,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跨部门、跨平台协作,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全媒体内容生态,抢占媒体融合发展的技术高地,全方位提升集团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