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谈心社
网易新闻原创栏目《谈心社》,这是20多岁年轻人谈心的地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于小戈  ·  去父留子,还能玩上瘾? ·  昨天  
杭州日报  ·  休2上4休1!明天上班别忘了... ·  2 天前  
杭州交通918  ·  刚刚,杭州明确:延长至凌晨1:15! ·  2 天前  
杭州交通918  ·  就在刚刚!杭州正式进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谈心社

想不到她还能大爆

谈心社  · 公众号  ·  · 2024-06-19 12:55

正文


▣公号:Sir电影(ID:dushetv)


最近爆剧。‍‍‍


有主打女性爽文的《墨雨云间》,刘亦菲盛世美颜的《玫瑰的故事》。‍


还有一个热搜——


#爱情公寓 大爆剧#


不过是因为娄艺潇恋情曝光,就让这部剧重回大众视野。



十五年来,不断被人提起,今天可能难以有一部剧爆到这种程度。


虽然,这期间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抄袭的争论。‍


有人骂它是“汉化美剧”“逐帧搬运”。‍‍


有人把它奉为经典,更甚者骂缺席《爱情公寓》大电影的演员“忘恩负义”,毁了自己的童年情怀。



但不论是正方反方。


都在给这部 剧持续增添热度。


直到今天,一些演员还吃着《爱情公寓》长尾效应的红利。


新作里,沿用原有人设,再续前缘。



去年王者农药和明星合作推出cos。‍‍


呼声最高的是:想看吕小布。‍‍‍‍‍


官方听劝,立刻请“本尊”出马——



你再怎么不爽,它也风生水起。‍‍‍‍‍‍‍


为什么?


今天重新提起《爱情公寓》,不是为了再说抄袭的问题,过去的网友列出的实锤已经足够充分。‍‍‍‍‍‍‍‍‍


而是想说为什么那么多人还对它念念不忘?‍


不是因为本身有多么经典。‍‍‍


而是——


内娱再无代 餐。


就像很多分手,所谓的走不出来,主要是因为还没找到下一任。‍‍‍


找到了,解决一大半困扰。‍


往小了说。‍‍‍


《爱情公寓》是最后 一部现象级情景喜剧。 ‍‍‍‍‍‍‍‍


没有了新的爆款,只有IP衍生——


和《武林外传》同一编剧的《龙门镖局》,《家有儿女》后有《家有儿女初长成》和最近传出消息的《家有儿女》电影版,《爱情公寓》2018年被调侃为“爱情公墓”的电影版,豆瓣3.2,票房却狂揽5.5亿。‍‍‍‍‍‍‍‍‍



而放大来说。


这是不是国产影视剧 的最后一场造梦?


经典的影视剧不少,但好像没有哪一种,像情景喜剧一样,观众有着不断要走回去的冲动。‍‍‍‍‍‍


就像美剧《老友记》,12年后再聚首。‍


粉丝也会自发组织各种线下抱团活动。‍‍‍‍



所以。


与其说情景喜剧是一个单纯的作品。‍‍‍


不如说, 它创造了一个空间。


像是一个成年人的安全屋,一个童年的秘密基地,一个存放着各种美好期待的宇宙虫洞。‍‍‍‍


空间不 大。


但让你觉得, 一辈子活在里面也心满意足了。


如果说《家有儿女》造的梦,是理想家庭、“不扫兴的父母”。


《武林外传》是快意恩仇与人情烟火。


那么《爱情公寓》代表的就是那一代人展望中,中国摩登青年的生活典范。‍‍



这个梦今天怎样了?


这是Sir真正想聊的。


所以忍不住开脑洞设想了一下——


要是《爱情公寓》 放到现在来拍,会是什么效果?

今天fashion的年轻人爱看GQ实验室。‍‍‍‍‍‍


那么15年前看什么?


互联网还在普及中,信息差没消除。‍


于是就让《爱 情公寓》有了大量发挥空间——


从《老友记》《老爹老妈浪漫史》等美剧中,将西式现代都市开放的价值观和潮流,移植到了本土背景,立刻受到追捧。‍‍‍


它打造出了一 本都市潮人的生活指南。


然而手捧这本指南。


看着剧长大的朋友,今天走入了困惑——



如果不算上第五季强加的新角色,《爱情公寓》一共8个主角。


但按照现实上海的收入情况,能过上剧中生活的有几个人呢?


答案是: 不到一半。


也就是胡一菲、陆展博、林宛瑜和关谷神奇(前期)。


首先明确一点,爱情公寓的取景地为上海文化佳园公寓小区,主角团居住的3601和3602的户型为套三或套四,第一季设定房租为每人两千,总租八千,优惠政策是情侣入住,房租减半水电全免。


再看角色设定——


胡一菲,大学老师(第五季升为副教授),公寓最高学历。


收入构成为基本薪资+课时费+奖金,因为一菲是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女老师,加上她升职迅速且偶尔会打比赛赚些外快,月收入大概为1-2万元。



陆展博,麻省理工硕士,高级码农,主程序员(后期去做环保),工资全公寓最高,几万块的变形金刚说买就买。



关谷神奇,著名漫画家,《爱情三脚猫》作者。


他第一季披露过自己的收入是每月四万人民币,但后期沦落到要为彪老板画盗版挣钱,还因为生计去做自己不喜欢的美术老师,可见收入腰斩。



林宛瑜,林氏银行千金,富二代,我们把她看成是财富自由;



剧中的生活水平是什么样的?


日常酒吧消费,周末节假派对,漂亮衣服随便穿,在扣掉房租水电生活费后,剩下的钱咬咬牙还能买个大件。



在魔都高昂的物价下,可见公寓里能赶得上这个水平的,基本都是80后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文科要做到副教授,理工科标配高薪码农,漫画家是艺体类头部,还有一个游离在社畜范围之外的富二代。


至于其他人呢?


喜剧的外壳包裹着的,是 无处安放的现实。


曾小贤,“三无”主持人,无广告无赞助无名气,电台鄙视链底端,月薪在底薪加一点点奖金(看Lisa榕心情)间浮动,大概几千上下;


张伟,律师的收入根据客户和具体案件决定,但他的工作室生意并不好,好在他为人节省,花销不大;


陈美嘉,宠物店兽医助理,税前应该不超过四千,第五季为家庭主妇;


吕子乔,前四季为无业游民,收入浮动巨大;


唐悠悠,龙套演员,收入不稳定,十八张信用卡轮流还债;


秦羽墨,欧莱雅高级美容顾问,但因为喜欢奢侈品还要养敞篷跑车,可见存款不会很多。



他们代表的是上海这 座城市更加普遍的“大多数”。


拿着到手几千块的薪水,有些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社保,被眼前繁华的魔都和物欲裹挟,每个月比发薪日更提前到来的是信用卡账单。


虽说后来的我们都心知肚明,其中大部分角色的人设都是挪用美剧而来——


比如所谓的“雅痞”吕子乔,抄的是《老友记》乔伊和《寻妈记》巴尼。


一个无业游民的设定却风流倜傥,是把两个角色的穷和渣融到了一起。



但如果不这样做呢?


严格来说, 《爱情公寓》的大部分剧情在现实中无法成立。


不但匹配职业和人设的沪漂一族无法在上海租到那么宽敞漂亮的公寓,四男四女之间分化巨大的阶级也注定了他们不会成为室友,更谈不上跨越阶层的友谊和爱情。


过去《爱情公寓》系列在豆瓣的最高分是8.2,均分是7.8,是八零九零后的浪漫情怀和集体回忆。


可它的剧情放到今天,少不了要被骂——‍


浮。


房租减半?哪有这种好事。


天天泡吧?你不用加班啊!


按理说。


今天的工资水平提升了,社会的物质也丰富了,可为什么观众反而接受不了15年前的剧情了呢?‍‍‍‍‍


其实。


《爱情公寓》从来都不符合现实。


它只是在某个阶段 ,符合了大家相信会实现的未来。

说完硬件,再来说说软件。


许多人印象中的《爱情公寓》充斥着网梗段子,搭配“我的未来式由我做主”的旋律,搞笑的同时又不失八零九零后个性表达的正能量。


但其实呢?


许多人都忽略了它的另一面——



在被全网毙掉的海报中,可以看到它试图放开的各种尺度:


男女,男男,女女,Drag Queen……甚至还有四爱。


这是十几年前的都市情感剧所试图呈现的真实:


饮食男女生活的 本质不光是吃喝玩乐。


还有剥去阶级和身 份组成的人造革后,所裸露出来的动物性。


而如今呢?


我们早已习惯国产剧“无性繁殖”的真空氛围,美其名曰纯爱。


除了海报,《爱情公寓》当然还有其他时代限定的两性元素。


猜猜看。


这些熟悉的名场面放到今天的国产剧,又有几帧能安全苟活下来:


男凝。



‍捞女。



荤段子。



性暗示。



放到今天,这些会被和谐掉几分?


就算侥幸存活,是否又会被贴上“低俗”、“厌女”的标签,展开新一轮围剿?


再说角色。


众所周知,《爱情公寓》从来不是一部站在道德高地上闪闪发光的正剧。


除了青史留名的渣男吕子乔, 大部分角色也都禁不起放大镜的细看。


秦羽墨、胡一菲是小三;



曾小贤出轨,展博繁殖癌,张伟是“你的那杯13”。



诺澜是绿茶,劳拉是荡妇,还有一大堆男女主角的沸羊羊,舔狗。



如果用当下的互联网思维去看待,这些男男女女拖泥带水、藕断丝连,互相爱来爱去睡来睡去的戏码,是不是又“三观不正”?


看出问题了没?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思维去评判一部十五年前的剧,大概率年少的所有回忆都无法逃脱“三观不正”的大棒与唾沫。


不光是角色, 联想到近几年对反派演员们的上纲上线,甚至能顺理成章地想到演员被荧幕形象连坐的下场。


“第三者”。


同样是都市剧,不就是前几年的林有有,年初的楚志娟;



“淫荡”。


不光是影视,其他古早的高雅艺术,如今都被看不懂的大众诟病;



“恋爱脑”。


寸土寸金的上海,当下走红的是不花钱的city walk和万圣节的全民发疯。


一线城市就业与生存的逼仄,无法再维持年轻人的松弛感,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花束般的恋爱”就算有也无法装满一整栋公寓。



说到底,十五年前的《爱情公寓》提供的不光是二三线城市因为看不到美剧而得到的汉化版代偿,更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期盼,对新生活的向往。


里面充斥着的美好光景不仅是八零九零后的集体记忆,也是某种可忆而不可追,可追而不可及的泡沫。


这么多年过去,国产剧不光没能再诞生超过它的情景喜剧,无论是质感还是尺度甚至断崖式下滑,盘旋在故步自封的另一层洼地里。


说到底, 当下的我们拍不出的,又何止是一部《爱情公寓》呢。

2013年,诗人米沃什曾在《被禁锢的头脑》里提到一种名为“穆尔提—丙”的致幻剂


吃下这种药丸的人,无一例外都会感受到莫名的安详和幸福,“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平衡”,忘记现实世界的怪诞和荒谬,足以支撑人们继续工作生活,度过接下来的一段日子。


脱口秀演员呼兰也说过, 笑,是生活的麻药。


如果动手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爱情公寓》,你不难发现这部剧,包括其他国产的情景喜剧,曾带给一代人无可替代的快乐记忆。


而如今只剩下班味、内卷、“不婚不育保平安”等,朝理想背过身去的文化。‍‍‍



《爱情公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代表的,是小镇青年也好,发展中地区对发达城市的遥望也罢, 无非是一种对精致生活,精彩人生的憧憬。


这座神奇的公寓,不到两千块就能住进去。


室友不光是文明高素质普通话标准的帅哥美女,还都是有趣的灵魂。


楼下就是酒吧和洗脚城,居民设施便捷,坐落在上海这座大城市的主动脉里,进可叱咤魔都,退可岁月静好。


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 爱的人住在对面。


一句电视剧的宣传标语,是多少年轻人以为奋斗就能拥有的甜蜜未来。



但十五年过去,发生了什么呢?


看见这部国产喜剧,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已经不是回忆过去,而是越来越清晰它为观众创造的是一种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四不像产物。


遗憾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