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物谷
生物医药行业的中文媒介平台和专业服务提供商。依托互联网,面向医药生物行业企业、研发机构、高校、园区以及政府等,提供咨询调研,行业分析,品牌包装,产品推广,人力资源,会议策划,医学科研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游戏茶馆  ·  严格执行!越南新规:上架App ... ·  10 小时前  
游戏茶馆  ·  苹果App ... ·  10 小时前  
法治进行时  ·  过年了打麻将,发的红包算赌博吗? ·  14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物谷

2017人体微生物组大会-有奖调研

生物谷  · 公众号  ·  · 2017-05-15 18:47

正文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欢迎分享,转载须授权!


微生物虽小,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人体共生微生物数量超过人的体细胞数量,基因数量为人类的数百倍,分布在人体的皮肤、呼吸道、口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自2005年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先后不同程度上启动了微生物组计划或项目,如美国的人体微生物组计划(HMI)和地球微生物组计划(EMI),加拿大的微生物组研究项目以及日本的人体元基因组研究项目等。2016年5月美国宣布启动新的“国家微生物组计划(NMI)”,引发了新一轮微生物研究和开发的热潮。人类微生物组研究最终将帮助人类在健康评估与监测、新药研发和个体化用药,以及慢性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于人体微生物组领域的研究也成为医药产业热点。世界各大知名制药公司纷纷投资或布局微生物组学研究, 如百时施贵宝(BMS)和Enterome宣布将合作开发微生物组学来源的生物标志物、药物靶点和生物活性分子以用于癌症的治疗和诊断。辉瑞,罗氏联手注资4200万美元投资微生物组学先驱,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Second Genome公司,这也暗示出两大生物医药巨头对微生物组学前景的看好。在日益激烈的人类微生物组研究领域,中国科学家起步还是比较早的,已经取得一些重要进展。如大规模DNA测序等微生物研究相关技术能力方面也达到了国际水平。面对未来的中国微生物组计划(CMI), 需要微生物组研究资源的整合、方法的规范和数据共享, 特别是要注重学科交叉以及各方面能力建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