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大海里有一条独一无二的鱼。它的鳞片五彩斑斓,闪闪发光,大家都叫它“彩虹鱼”。
一条普通的小蓝鱼请求彩虹鱼分一片闪光的鳞片给自己,它骄傲的拒绝了。
很快,彩虹鱼就意识到,自己成了大海里最孤独的一条鱼——如果没有人欣赏,就算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鳞片,又怎么样呢?
所以,当小蓝鱼再次向它要求鳞片时,它犹豫的给出了一片小小的闪闪发光的鳞片。
在将自己的鳞片一片片地分享给几乎所有的鱼之后,彩虹鱼感受到了智者章鱼所说的“幸福”——友谊、接纳与欣赏。
一开始,我完全无法理解《彩虹鱼》的流行。一个如此生硬的说教故事,为什么会流行了那么多年?直到今天,还有无数的孩子为它着迷?
就因为那些银色的鳞片吗?据说,在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书店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孩子,守在“彩虹鱼”面前,久久不肯离开,一直用手摸着书中闪光的鳞片。
这的确是作者马克斯•菲斯特的首创——一种叫镭射烫银的工艺,赋予了“彩虹鱼”独特的光芒。
马克斯•菲斯特(Marcus Pfister),瑞士童书作家、插画家,1960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毕业于伯尔尼艺术学院。1986年创作第一本图画书《疲惫的猫头鹰》,以独特的绘画风格在图画书界确立了一席之地。1992年,他在瑞士首次出版的《我是彩虹鱼》印刷了3万册,马上销售一空,很快这条小鱼便游出了瑞士,游出了欧洲,游向了世界各地,目前已经被译成36种语言,全球销量达到了2000多万册。
美国的数据最能说明“彩虹鱼”在国际上的走红程度。1992年,在《我是彩虹鱼》引入美国之前,作者马克斯•菲斯特的作品在美国的销量大概在5000本到1万本之间,但《我是彩虹鱼》在五个月以后就加印到10万,一年后又加印了100万本。
与巨大的销量相伴而来的,是一条被政治化了的“彩虹鱼”。
民主党热爱这个故事,认为它宣扬平等、博爱、分享,奥巴马在白宫给孩子讲的故事里就有这本书。
共和党则对这个故事深恶痛绝,觉得是共产主义的宣传阴谋——拥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就是罪过吗?一个人要放弃自己的财富、美丽、以及独特的身份,才能被社会接纳,公道何在?
在童书的历史上,只有极少的几本书,曾经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和分裂,比如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
一棵树爱上了一个男孩,让他在自己的枝桠上玩耍,享受多汁的果实。男孩一点点长大,树把自己的树阴、果实、枝叶,到最后把整个树干都给了男孩。等到男孩变成了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到家里,坐在树桩上休息——那是树仅剩的东西了。
这么多年来,不同的人从这个故事中读出了完全不同的意义,有人认为歌颂了母爱的无私,有人则认为批判了人性的自私。宗教布道者读出了基督无条件的爱;女权主义者则读出了男女之间施与受之间的不平等,他们认为爱心树是女性无私的象征,而小男孩是男权至上主义者的代表;生态主义者则读出了人类对环境的残害。
热情的支持者将这本书列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童书之列,而激烈的批评者则认为这本书对年轻人心灵的摧残在过去50多年里没有别的书可以相提并论。面对排山倒海的争议,作者希尔弗斯坦只好摊开双手,一脸无辜,“这个故事并没有太多信息要传达,不过想说,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人施予,一种人索取。”仅此而已。
从《我是彩虹鱼》面世25年来,马克斯•菲斯特也一直在说,这个故事没有任何政治意图,只是关于孩子社会行为的发展而已。除了“分享”之外,在彩虹鱼后续的故事中,他还谈到了勇气、包容、互助、关爱、以及如何面对失败等等,都是一个孩子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马克斯•菲斯特一直延续着“彩虹鱼”系列的创作,每3到4年才打磨出一个故事,包括《条纹鱼得救了》《彩虹鱼和大鲸鱼》《我才不怕呢》《彩虹鱼迷路了》《深海大冒险》《快睡吧,彩虹鱼》等。最新的一本是《彩虹鱼捉迷藏》。
在画彩虹鱼的时候,菲斯特还是一个年轻的父亲,他的4个孩子分别3岁、4岁、5岁、7岁。
他说,他当时之所以画这个故事,是为了一个很实用的目的,即教给孩子关于“分享”的美德。就像我们在每一个游乐场的角落里都能见到的那些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诱他们的孩子放下手中属于自己的玩具,学会与别的小朋友分享。
我们经常告诉孩子要懂得分享,但又很少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分享?小孩子天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在分享这件事情上,我们大人又常常是最糟糕的榜样。所以,到最后,分享这件事情变得如此复杂,我们只能含糊的吓唬他们——如果你不懂得分享,就会变成大海里最孤独的一条鱼。
很多父母欣赏《我是彩虹鱼》,大概是为了这个结论。
但我想,这个故事的力量恰恰在于前半部分。在作者给出答案之前,它包含了如此多的两难困境,何为幸福?孤独的美丽更可贵,还是融入群体的快乐更有价值?何为公正?一个人应该拥有多少东西?匮乏的底线是什么?应该如何对待那些匮乏的人?何为友谊?如果友谊建立在交换甚至不自觉的胁迫的基础之上,它还是真正的友谊吗?
一个好的故事,多少都得有点两难境地,好让读者从这些两难之处辨认出自己的立足之地,无论这个读者是大人,还是孩子。
从一只小狗面对蛋糕的神情里,人们看到诱惑,也看到自制的力量。
从一棵树对一个孩子的无限容忍,或者一个孩子对一棵树的无度索取中,有人悚然心惊、认清爱的SM本质,有人则心怀感激、深深叹息。
从一条鱼在美丽与友谊的取舍中,有人看到个性泯灭的悲剧,也有人看到重生的希望。无可否认的是,被接纳、被欣赏的渴望是如此深深的嵌入我们作为社会动物的本能。
我曾经向一位心理学家请教,如果只有一个药方,您会推荐什么来增加一个人的幸福感?
他告诉我,要从人际关系中去寻找。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有人陪伴总比一个人快乐。人就像蜂群里的蜜蜂,只有在作为群体的一部分时才能找到意义。如果你参加过合唱团或乐队,或者与人一起打过篮球赛,你会知道那种喜悦,在人群中失去自己的快感。人类三四个世纪前开始从蜂群中脱离出来,现在我们以独立的个体形式生存,但我们在天性里仍然是蜂巢里的蜜蜂。我相信,这是我们许多不快乐的源头。”
在童书的世界里,多的是孤独者的传奇。无论《哈利波特》,还是《星球大战》,本质上都是灰姑娘的故事,都是一个孤独的、被漠视、被低估的孩子,于机缘巧合之中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潜能,并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力量、才华或者美丽。
但是,也许孩子们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英雄的模型,他们选择舍弃自己的光环,选择泯然于众人,他们的力量源于与芸芸众生的连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源于对他人的爱与希望、痛苦与匮乏的理解与同情。
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这样的故事,王子和燕子都给出了自己的一切,但那样的榜样太过沉重,遥不可及。
相比之下,彩虹鱼是一个“反英雄”,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孩,它虚荣、骄傲、执着于外表,它所面对的,也不是人类的贫困、苦难和死亡,而是日常生活里最平凡的欲望与匮乏。
彩虹鱼以美丽交换友谊,是无私,还是贿赂,是愚蠢,还是智慧,这固然可疑;但普通鱼类们平凡的欲望与匮乏,与彩虹鱼对外表的虚荣与执着之间,何者更应该舍弃,这恐怕也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仅仅为了这些问题,我愿意为我的孩子多读几次《我是彩虹鱼》。
点击下图,可直接购买《我是彩虹鱼》。
三联松果为喜欢亲子阅读的你建立了一个用户群,不定时发布高品质童书推荐、专家线上讲座、分享北京地区的线下活动福利,任何关于亲子阅读的问题,欢迎入群交流。
请加松果君微信,拉您入群,微信号:songguosh,
或长按二维码识别:
顾往期可点击: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阅读全文↓↓,可以选择更多童书馆推荐的优秀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