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民国画事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我们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顾爷  ·  现在上网越来越没劲了 ·  1 月前  
顾爷  ·  卢浮宫全攻略 ·  4 月前  
顾爷  ·  卷不赢躺不平,我请假行不行 ·  3 月前  
顾爷  ·  收藏一下,指不定哪天用得上 ·  2 月前  
51好读  ›  专栏  ›  民国画事

你能想象吗?这些最美的中国传统文化,竟出自几百年前的外国人之手

民国画事  · 公众号  · 画画  · 2017-08-01 20:28

正文


·传统·建筑


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以后,中国逐渐出现在欧洲人的视野中。


十八世纪,富庶广阔的中国俨然成为欧洲人想象中的文明世界。


然而限于遥远的距离、危险的交通和少量的纸媒,这个文明国度的信息只能依靠远道而来的使节、商人、传教士等最初的探险者进行传播。


可以想象,当时的法国人从中国回到欧洲,给他的同胞们讲中国建筑,不啻于今天的航天员回到地球,向我们介绍他刚刚飞过的月球表面环形山。


妙匠用妙具,妙具出绝品,往复不休,构建出了让世界惊艳的中国传统建筑。


下面这些彩绘,出自十八世纪的法国人之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们眼中的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中国亭子

中国亭子


中国园林,尤其是帝王园林的宏大规模和空间布局很自然地让亭子在空间上距离越来越远,在形式上越来越多样和具有装饰特色。我们还是让那些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们去表达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吧,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里给出了大量的彩画,但是距离反映皇家园林里亭子的全貌还相差很远,只是表其大略。


需要说的有以下三点:一,这些画面没有任何夸张或修饰的成分,其中的许多亭子我们都能在皇家园林里找到,它们真的就是图中表现的样子;二,是用木材建造的必要性、清漆和颜料的便宜、中国人所追求的远观时呈现显眼鲜亮的品味,导致亭子被装饰和涂绘成书中展现的样子;最后一点,只有皇帝可以使用琉璃瓦。


建在叠石上的中国亭子


中国人在模仿山中自然山石方面的能力令人赞叹。他们把石块搬到园林里,重新堆放组织,形成对自然景观的整体象征。堆山叠石的过程中做出岩洞、地穴、陡崖、折岸等各种形式。当人爬上堆山高处,会有一所亭子,从亭子中可俯瞰花圃、树木、流水之间千变万化的组合。



私家园林中的拱桥



中国人把这样的景观称为“山水”。他们认为,不是简单地把山石水木散布在园子里就可以成为园林,中式园林和我们的不一样,水池河流不是几何形状的,相反,他们喜欢的是曲折蜿蜒的河岸,时而平缓时而陡峭,时而整备时而野趣;但为了对他们所模仿出的自然进行美化,他们用亭子装饰池塘,用小桥点缀水曲,唯一的目的就是视觉审美,至少平民家中是这样。而在皇家园林里,目之所及的豪华盛大和奢侈靡费的建设,都成为敛财的手段,同时也是获取各种智力资源的手段。看到建成后的园林,就仿佛看到了建造者在整个帝国内进行的各种征集聚敛。


为佛或灵骨建的塔

为佛或灵骨建的塔


在中国,被称为“塔”的是指为佛祖或灵骨修建的金字塔形的建筑,一般建在寺庙、浮屠和僧房附近,或是建在城市入口处的高地。不同的塔在形式和层数上差别很大。


园林内的宅子

园林里的独立宅子

皇宫里面的皇家园林大门

两层房子


如果把普通人的住宅也考虑在内,中国建筑的形式差异就非常大,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是存在于一系列体量、高度、装饰等的变化中,这是由律法所确定的,不仅王公官员家宅如此,连官府和公共建筑也是一样。


在巴黎经常可见很多私人豪宅比大公、爵爷和贵族们的宅子更舒适豪华,而无论它们多么引人注目,都不会对权力秩序产生影响,因为贵族王公们要显示的是阶层,而富豪们要显示的是财富。在中国也是如此。一个百万富翁会在自家的最后一进院子里起高楼,这不会引人注意,但宅院的正门显示他的阶层,所以他不敢在这里做出任何形制与他身份不相符的建筑。


富裕人家的前厅

爵爷贝勒的议事厅


想了解中国人如何对室内空间进行划分、装饰和家具摆放似乎是比较容易的。光是看他们的建筑平面就可以感觉到中国人的做法和法国非常不同。


为了更好地说明他们的做法,需要先了解一些相关的细节和观念,包括他们的生活习惯、传统风俗甚至政治环境,一年四季的不同气温,他们的品位、风尚,以及对家具、绘画、装饰等艺术的使用方式。


对我们来说,卧室里有一张床已经是非常富裕奢侈的事了,而中国人不会想着有一张更大的床,就像法国人不会想着要在室内放个带夜壶的圈椅是一样的。


官员家的照壁

太庙前的照壁


之所以展示这些,是为了说明中国封建王权是如何将整个社会的地位和身份体系视觉化的。


国家律令规定了每个阶层可以拥有的仆从人数,包括开道的和跟随的人数;规定了车马和轿辇的形制;根据官阶做出了对应衣着的规定;同时对宅院、府邸、宫殿等也都全部做出了规定、限制和层级划分,不允许出现任何的僭越与奢靡,杜绝了任何可能干扰现有权力秩序的行为。




……


感谢并纪念这些为我们留下珍贵彩绘的法国传教士,是他们让以上这些“藏在木头里的灵魂”跨越了三百年,依然熠熠发光。


这批彩绘作品,一共有188幅,每一幅所显示出的中国工匠精神,都令人赞叹不已


在别人的眼中读到我们自己的文明,这种奇妙的体验,尽在《藏在木头里的灵魂:中国建筑彩绘笔记》。


本书完整重译18世纪法文原版,让你了解三百年前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建筑有着怎样神奇的魅力。





西方对中国的好奇,几百年来从未停止。在摄影术发明的同时,我们近代也打开了国门。中国这个让西方遐想的神秘国度,立即吸引了当时许多知名的摄影师——从战地纪实记者到社会学家、传教士、旅行者等等。


有一些名字如约翰·汤姆森、甘博、小川一真、赫达·莫里逊被大家熟知,但还有大量普通的西方旅行者特别是一些驻华工作者,如格雷戈里、杜德维、拉里贝,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行游中国,他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一百多年前中国的风土人貌。




百年之后,我们再看这些老照片,

从面对镜头面色忐忑不安的清末到

充满期待与欣喜的民国,

从萧条泥泞的街道到布满西洋招牌的马路,

从宫阙市景到剪发易服……

简单的文字记录让这些照片像电影画面

一样从我们眼前演过——

微笑有了温度、街道熙熙攘攘、寺庙

有了香火气息、服饰也变得鲜艳……

通过这些照片之间时间与空间的组合,

我们或许可以还原百年前的一些生活片段。

通过这些照片之间百年前与现在的对比,

我们或许也可以体验社会环境的飞速发展。



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杜德维镜头下的晚清景色

和今天高清镜头下的社会万象。



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

清道光廿四年(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

成为上海洋场的真实写照,

也是旧上海租界区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宁波海关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海关之一,
自1685年(清朝康熙24年)清政府在宁波设置
浙海关开始计算,
已有330余年的历史。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又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等。



剃头匠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手艺精湛,历史悠久。剃头匠所挑的扁担称为担仗,一头挑着一把小杌子和一个大箱子,箱子里面装有剃头的工具,像推子、剪子、刮脸刀子、还有一个用黄铜制作的铜盆等物件;另一头则挑着风箱和小炉子,炉子是烧着的,旁边还有一小堆煤和一把烧水用的铅壶,因为长时间烧水,被炉子里的煤烟熏得黑黑的;手里拿着一个一尺多长,形状像音叉一样的响起,名字叫做“唤头”。只要这个特有的声音一响,人们便知道这是剃头的来了。




明朝时,北京外城套着内城,内城套着紫禁城的格局就已奠定。清朝定都北京后,于顺治五年规定只允许满、蒙、汉八旗官兵,
及其眷属居住内城,拱卫皇帝,
其他人则一律徙城南,
即崇文、正阳、宣武门外居住。
由于这种隔离制度,
当时来京的外国使节,
都习惯于称内城为“鞑靼城”,
称外城为“汉人城”。
直到一个半世纪后的道光年间,
这种人为界限才被慢慢打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