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说起为什么要背古诗词文,你也许会想起这个故事:
不背古诗词,那当你看到晚霞落日倦鸟归巢的好景,你只能动情的脱口而出:
卧*个*,景色好啊!
而背过诗词的你,景至情生,还能感叹一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笑则笑矣,但这一点,亲身背完 1000+ 古诗词后,我是不赞同的。
为什么呢?
其实到今天,生活中已经很少人,会在口头上用诗词表情达意。一句「卧*」有时候反而更能真实反映出某种原始的情怀和朴素的赞扬(笑)。
但我依然认为,积累古诗词是很有必要的。
举个例子,冬天经过湖边,远远看到一条船,你是只觉得:哦,一条船,然后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吃黄焖 Jimmy 饭。还是会想起「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回味意境,会心一笑?
积累古诗词带来的是心境的变化,就像是一个个触角,触角越多,可能接触到的美就越多,震撼越大,这是个
向内行走
的过程。
外界的景致要照见更丰富的内心,古诗词就是那一束光。
翻翻之前的背诵记录,在记住了 1000 多首古诗词文和一整部《声律启蒙》之后,我想和你聊聊,积累古诗词文,到底该怎么来。
1.
古诗词在我这里变得特别容易,是在我背了一段时间的《声律启蒙》后。
《声律启蒙》是古代教小孩吟诗作对的启蒙读物。包罗了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应对,涉及大量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知识。读起来比唱歌还好听。
相比于诗词,《声律启蒙》更朗朗上口,简直美炸了。放第一段感受一下:
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意象,读起来比诗词容易多了,用来入门诗词,再好不过。因为熟悉,所以更觉得美,于是就有了一个好的循环:
当你能发现的美越多,积累诗词对你来说就越愉悦,你就越愿意去发现,从而也能发现更多的美…
2.
当你看了一段时间的《声律启蒙》,再去看诗词,能体会出来的东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就像我们推荐来大舟学小词的同学去回译「经济学人」的句子一样,我推荐你开始读李白和杜甫的诗词。原因很简单,就是——
找反馈
。
了解过声律,你就会发现,两人尽管词风迥异,诗词里却都有大量成对出现的意象,出神入化。举个例子你就能明白:
·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李白《长相思·其二》
·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杜甫《秋兴八首·其五》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杜甫的诗往往格律对仗非常工整,合律而不刻板,对仗严谨而自由,受字数和格律的限制却能挥洒自如。比如第一句:
云移对日绕,雉尾对龙鳞
开宫扇,识圣颜
再如李白:
赵瑟初停,蜀琴欲奏
凤凰柱,鸳鸯弦
李白诗朗朗上口,虽然大多时候不是严格对仗,但方寸疏密之间却给你一种更自由的想象。
你会越读越惊喜。
当然,并不是说其他诗人的作品不好。推荐李杜诗词,纯粹是出于概率考虑。两人诗词可以说是代表了唐诗的最高境界,流传至今的作品,经过了时间的筛选,失败的作品是比较少的。也就是说,读他们的作品,遇到的「坏诗」可能比较少,好诗可能就越多。而当你在入门时看到的好诗越多,就越能知道什么样的诗是好诗,越能知道,看什么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