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有用的无用的百科知识》(后简称《常识》)里讲的是冷知识,不如说是“寻常事物不为人知的一面”。
比如,大家都知道26个英文字母。但你知道字母“各个部位的名称”吗?
S的脖子叫什么?(知道答案请留言)
几乎天天都会见到26个英文字母,却极少想到它们的身体部位也有名字。
但人们为什么要为字母的身体部位起名字呢?
用《常识》里的话说,这和早期的印刷术有关:
我们知道现代印刷业开始于德国美茵茨的珠宝匠约翰·古腾堡的金银作坊,他虽然没有发明活字印刷(这项发明属于中国人),但他却把这项技术推向了实用。
他手下的工人们用熔化的铅铸造了一个又一个字母,然后将它们排在木制印刷架上,再刷上墨水,最后小心地将它们压在潮湿的纸上,制成书页……
制造冲压字模是真正的技术活。它上面字母形状的凹槽是冲压形成的,作为冲压压头的是刻有完美反体形态字母的钢块。
冲压钢块的雕刻师也是 古腾堡的字体设计师。对他们而言,字腿、字眼、字怀、字碗……不只是字母各部位的名称,也是待切削或填补成形的小钢块的名称。这些工人拥有非凡的技艺,仅凭手中的刻刀,他们能精确地将一条衬线削细0.001毫米。
字母身体部位的名字,在今天看来是“无用的知识”,但它曾经对印刷业意义重大,非常有用。或许我们眼中“无用的知识”,实际上只是我们的思维盲点。
如果我们习惯了草率地给事物打“无用”的标签,就会失去深度思考、发现未知领域的机会。
人真的很容易“视而不见,疑而不究”。
我们抬头看云,感叹它聚了散散了聚,却未曾想过它有多少种;
我们骑自行车,关心它的款式和性能,却极少想象它曾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变革;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很多时区,会好奇“时区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人又有多少呢?
看《常识》的目录时,觉得大部分内容自己都知道,实际读了才发现自己的知道太粗糙。
这倒不是因为《常识》写得多详细,它毕竟只是一本“少儿科普”,而在于,在具体讲到某个“冷知识”时,它会把你的思维打开,让你关注你这个成年人都一度忽视的地方。
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常识:有用的无用的百科知识》,贴切的矛盾统一体。
不过,说到《常识》给人的第一印象,还是大而美。
实拍图
整本书都采用了“左文右图”的编排方式,左边用来“详细说明”,右边将抽象的详细说明变得形象,让内容更容易被理解、被记忆。
想我们上学时,都学过画图表的说明方法。完全可以把右边的图看成“作者的图表技能大展示”。这些图都有“整理思路”的作用。
它会启发你,如何用画图的方式展示事物的层次。
如何用画图的方式说明事物的运作方式。
如何用画图的方式将琐碎的知识整合起来。
我们阅读,除了能从书的内容中获取力量,还能从作者的创作方法中汲取有帮助的东西。
《常识》的整体风格非常复古,配色、绘图都有浓浓的怀旧风。编辑说,这本书采用了孔版印刷与套印的方式,每一页都有一种布艺的质感。
再考虑到这本书超大的身材——大到没法站着放进书架,单是看里面的图,不看字,它就能给你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真的很大本,厚度也OK,家里书架如果不够大,建议不要参加这次送书活动了哈,不然拿回家没地方放也是浪费了。一本都让小猿心动的书,我觉得你也应该会喜欢 。平时大家在技术公众号上,经常看到的是程序员相关的技术图书,从上次送书的情况来看,我想估计大家都已经厌倦了。这次这一本,有没有让你眼前一亮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