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政府做了一个关于996的调研,第一时间我参与了调研,同时发到所有读者群,让大家一起发声。
不少朋友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有人很乐观认为这是改变的开始,也有人觉得这就是走一个形式。
不管怎么说,也算看到政府针对这个问题开始有行动了。
其实9
96最残酷的一点是:
年纪大的
人很容易被
无情淘汰。
中国
互联网的35
岁危机
是
和996盛行分不开的
。
996对于打工人来说,绝不可能常态化!
为什么不能常态化?
从生理规律上看,脑力劳动者如果不以进ICU为目标,那么每天能够认真投入的时间,八小时也就到极限了。
人毕竟不是机器,是血肉之躯!
但中
国老板普遍希望程序们996,别激动别骂,这是残酷的现实。
同时中国老板们偏爱年轻人,为什么?很简单,老了之后,你舔活速度显然没有年轻人来的卖力,来的凶猛!
长年累月的辛苦劳作,已经让你这颗螺丝钉生锈甚至发霉了!
如果你是老板,这个时候你还要支付比年轻人多2倍的薪资,你怎么选?
更别提,年纪这么大的你,还有各种猝死风险
,拿最近的pdd猝死事件来说,在超级大小周(996+997)的压力下,这么年轻的女孩都猝死了,更何况40岁的一线码农?那猝死率该得多高了?企业的商誉还要不要了?
显然,资本家一定会作出最商业最正确的选择:年轻人,甚至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最新鲜的韭菜才是他们的最爱。
所以,对于打工人尤其程序员而言,996本身反而不是最大问题,最大问题是我们如何跨越大龄危机。
相比等待环境发生改变,不如主动思考清楚这个问题。
想起去年写过的一篇旧文,再次分享给大家,讲的是我身边五个大龄程序员的故事,绝对真实的经历分享,有洋哥的同学、朋友、下属,他们都成功的跨越了35岁危机,希望他们的经历对大家有一点点启发:
第一次见A君是10年前参加人人网的面试,他是面试官,那个时候A君35岁,担任后端leader。入职后,我发现,他用于做管理的时间不多,90%时间在疯狂编码。
A君基本没有社交,
上班就是撸代码,下班就是回家带孩子。
他对优秀的工程师容忍度极高,对差一点的完全没耐心。
偶尔能听见他训斥下属的吵闹声:
“这个类写成这样,你没看代码规范吗?
”、“这个线程池不能这么用,给你说多少次了!
”、“是你没听清楚还是我没讲清楚?
不能这么干!
”。
一次下班,和他一起
回家,一路上给我讲各种编程技巧和方法论,我听的津津有味。
聊了差不多半小时,心想可以换个话题了,于是我问:
“您周末娱乐都干些什么呢?
”,他是这样回答的:
“我会去看些开源代码,自己改着玩很有趣”。
那一刻,空气都凝固了,这话我实在没法接下去了。
后来有一天,A君上班拍桌子,暴怒之后冲了出去。
大家一脸懵逼,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大Boss批评他不懂管理,只知道埋头写代码。
几年前,和他在微信聊了一次。
他去了一家创业公司做技术负责人,我很好奇,很想知道这次他是怎么做管理的。
我问他:
“您现在是怎么带团队的”,这一问不要紧,聊了半小时。
从Flutter的优越性到微服务的落地,再到Google出了什么新技术,顺带鄙视了一些还在用落后技术的公司。
一顿硬核技术科普下来,收获挺大,
但是管理这两个字?
嗯,不存在的。
我现在理解了,他压根就不关心管理,聚集一帮极客跟他一起成长战斗才是最开心的事情。
A
君今年快50了,前不久和其他人聊起他,大家都感叹,这老哥战斗力太强了,真是那种一顶十的程序员。
想起A君给我说的那句:
“我要开心coding到80!
”。
我真心相信他能做到。
这次说说我的好朋友B君,今年40岁,曾经鹅场的高级工程师,7年前,晋升失败一怒之下开启了创业之路。
我们是在CSDN论坛上认识的,他帮我解决了一个底层操作系统级的防劫持问题。
后来经常问他一些排查线上故障的方法论、微服务怎么拆分、如何做出能抗更高并发的架构,他都非常耐心的指导我,
他还有句口头禅:
不服就是干!
B君出来创业没拿融资,自己投了100万。
团队5个人,挤在一个很小的民房。
创业期间找他喝酒,他告诉我:
“我一定要改变世界,否则我会被世界改变”。
一年后,再次去找他喝酒,这次他脸色灰暗,人也非常低迷。
原来前期100万烧完,又投入了50万积蓄,项目还是没有做成。
酒过半巡,他突然抱着我哭了起来,我这才得知因为积蓄全部烧完,他女朋友已经和他分手了。
再后来,他回到大厂当程序员,级别薪资跟创业前相差无几。
谈起创业经历,我为他惋惜,而他并不后悔。
两年前,他开始炒比特币,炒着炒着嫌这些交易平台做得都不够好,于是空余时间动手做了一个交易平台。
去年,B君告诉我,他的交易平台融资500万,再次出来创业。
第二次创业,他已平和很多,没有豪言壮语,让公司活下去是最大目标。
今年听说B君的公司已经快30人了,为他祝福,相信他一定能改变世界。
有时候,我们需要点不服就是干的精神!
这次上场的是C君,硕士师兄,40岁。C君是一名大厂总监,他花了四年时间跳了三次才来到当下的这家大厂扎根下来,带100人团队,每个月安安稳稳拿高薪,不用担心公司倒闭的风险。
以C君的专业技能和学历背景、工作经历,其实完全不需要担心没工作。
可他总是莫名担忧,害怕自己没有创造更多价值。
100人的团队不是那么好带,除了技术之外还需要精通业务产品、精通组织流程、掌握良好的沟通推动技巧、在大厂还需要明争暗斗。
一次和C君聊天,他感叹到:
“还是写代码有安全感,做管理不仅心累还觉得自己没创造价值”,可不是,这种焦虑几年前我也感同深受。
大厂的高P看起来风光无比,其实要跳槽也不容易,毕竟中小公司能接得住大厂高P薪资期权总包的,并不多。
有时候,不是现在取得了成就就会开心,决定因素是你未来会不会更好,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仅不会开心还有可能带来焦虑。
C君就陷入这种焦虑当中,总是担心未来的上升空间和40岁以后的收入。
特别是大厂还有年龄线的要求,到一定年龄不能晋升就有可能被淘汰。
有一段时间,公司领导层波动,他面临被连带的危险,甚至需要依靠抗抑郁的药物。
但最终他依靠持续有规律的运动和学习新领域克服过来。
C君给我提的最多的话:
“反焦虑很重要”,
是啊,真的重要,从C君身上我真正学到了一点:
无论你是否能成功,首先要反焦虑。
这次要说的是清华MBA同学D君,39岁。他在通讯行业干了10多年,超级专家那种,带十人团队。
问起他读MBA的原因,他很坚定的说:
“我对投资非常感兴趣,就是为了转行投资才这么大年纪了还选择读书”。
清华MBA课程安排的很紧张,我们都是六日班,也就周六半天周日全天,而他公司的工作非常忙,几乎996,但从没见过他迟到过一次。
三年时光,D君在跟时间赛跑,小组讨论、企业访谈、课程作业,他都完成的堪称完美。
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拼?
他说,当你笃定一件事,确定一个目标,那剩下的只有舍命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