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博在线平台
文博在线——中国文物报社全新打造的文博数字化传播与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密伊州区微生活  ·  穿袜子和不穿袜子睡觉,哪个睡得更香? ·  昨天  
929南通交通广播  ·  女子追剧险失明?只因一个习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博在线平台

破解三大症结,让馆藏文物走进百姓生活

文博在线平台  · 公众号  ·  · 2018-12-22 17:20

正文


不缺藏品缺平台
何处觅平台


12月9日,为了向社会大众介绍丰富的馆藏,河北博物院(以下简称“河博”)院长罗向军身先士卒,开通了实名微博。朋友说她是“一个不怕麻烦的人”,而她笑言是受了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的触动。自不久前《国家宝藏》第二季将开播的消息传出后,长信宫灯、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彩绘散乐浮雕——河博这三件宝物就越发地火了,河博也备受瞩目。“这是好事。作为博物院,最怕的就是没有名气、无人问津。”罗向军说,河博吃过“好酒也怕巷子深”的亏。


撷珍·邂逅——河北博物院典藏文物展”上,参观者正在观赏馆藏珍品——商代兽面纹铜提梁卣。该展览共展出从河北博物院24万件馆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80件珍贵藏品,其中不少是首次与公众见面。记者 赵海江摄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博馆藏文物达24万件,是不折不扣的大藏馆,馆藏精品文物数量多、分量重,但是2014年新馆建成前由于展示条件等原因,还是“藏太深”以致无人问津。


2015年,罗向军第一次去美国进行文化交流,上台发言时,罗向军问台下老外谁知道河北石家庄,100多人只有3人举手。无奈,罗向军又问:“你们一定认识长信宫灯和金缕玉衣——那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此言一出,全场皆惊。“全世界都认识这两件中国的国宝,但就是不知道来自咱们河博,不知道来自燕赵大地。”罗向军说,尽管有客观原因,但也说明“河北的博物馆走出去的次数太少了,藏品展出的数量太少了,主动参与高规格有影响的交流太少了”。


这次发言后,很快有4家美国博物馆馆长来河博参观,并提出交换展览。迄今,河博的展览已办到了韩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国,传播了燕赵文化,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


好酒也怕巷子深。罗向军称,要打破这一瓶颈,让整个河北的馆藏活起来,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就得有一股子闯劲儿,拓宽思想的“窄巷”,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平台在哪里?我们经过积极创新探索,发现可以走出去,搭建外省市或外国的展览;也可以通过现代媒介,如电视手机、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展示。以平台为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不缺故事缺技巧
如何讲故事


“早些年,博物馆给人的印象就是高冷。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河博展览陈列部副主任林章芹说,高冷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源于多年积习和服务态度,另一方面是太追求学术化,没有考虑观众的接受度。


关于学术研究和大众普及,至今仍存在争议,症结就在于“度”的把握。“博物馆文物的展示和历史知识的普及,既要追求正确、精确、规范,又要讲究通俗、鲜活、有趣,要在这中间寻找到微妙的平衡。”林章芹说。


让静默的馆藏文物“开口讲话”,还要讲述精彩故事,这谈何容易。“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着故事,藏着活生生的人和生活。但是,历史深埋,如何讲述得精彩?”采访中,省内一位老文博专家如此感叹。


为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河博首先量身打造解说词。针对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解说词有多个版本,并分别构建了一个由志愿者、正式员工组成的讲解队伍。其次,解说方式灵活多样。观众可根据需要选择人工或语音导览方式,很多导览器能够用四种语言进行简介。最后是打造多种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博活动。“快乐学堂”“博秀剧场”“青葵剧社”“文博讲坛”,特别是围绕《金声天韵——河北梆子艺术展》形成的周末剧场越来越红火,形成了观众们拿着小凳子踊跃进场的“河博跑”文化景观。


如果说这样的互动还局限于以博物馆为中心,吸引观众“走进来”,那么科技载体的创新,则逐步实现了以观众为中心,不仅让展品“走到身边”成为可能,且利于把故事讲得更精彩。


“央视《百家讲坛》学术化的讲解、《国宝档案》科普式的讲解、《如果国宝会说话》富有现代感的短视频宣传,《国家宝藏》 独辟蹊径的综艺创新演绎……”罗向军表示,国宝讲故事的方式要生动活泼、独树一帜,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镇馆之宝和明星、歌曲、表演等结合在一起时,文物价值、文化魅力得到了一次更利于理解和传播的诠释。对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珍贵馆藏文物来说,还有什么比建立起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和生动鲜活的表述方式,更能让它们走进普通百姓生活呢?



不缺想法缺合力
怎样涵养文博生态


从平台到舞台,从陈列到演绎……包括河博在内的诸多博物馆,都在释放更多文物资源,创新传播方式,但罗向军等人并不满足,他们认为最终是要共同携手,涵养出一个良性循环的文博生态。


众所周知,让馆藏文物活起来,不仅是物理形态上的空间移动,也不仅是传播方式上的不断创新,更应是文化生态上的持续发展,譬如以文创产品为依托,推动文物资源走进千家万户,但是在这方面困难重重。


记者走进河博的文创商店,见到近700种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憨态可掬的“汉代说唱俑”、古朴厚重的“双翼神兽”、典雅清新的“童子垂钓”……充分满足了观众“把文物带回家”的愿望。“但是,把‘叫好’变为‘叫座’,还需打破深层次瓶颈。”河博艺术设计部副主任曹雪说,“一是缺专业设计人才,二是缺资金,很多设计没法转化成可售商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