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了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怎样让慢性病患者重视自己的健康?”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明确健康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但是对于慢性病患者我们目前不能治愈,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包括生活方式管理和药物)来加以控制。但是在这两种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手段中,药物大家都很明确总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并且大家可能还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药物对于慢性病病情的控制和改善总有一定的限度,并且药物的作用还大部分建立在生活方式管理上。而生活方式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执行起来却异常困难,慢性病之所以会发生主要还是因为生活方式不健康,但是这样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年累月日积月累的积聚,要改变这样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确实是异常艰难的,并且这种改变还是需要经年累月坚持的,凡事起始易而坚持难,所以慢性病要控制管理就是这么难。
那么对于慢性病是不是真的就没有办法来进行管理了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分享一个10年前震惊到我的故事。
那是2006年的夏季,那时候因缘巧合参加了一个曾经在“五七连队”插队的老知青们的聚会,聚会的动因是因为那会儿中国股市连续上扬,走出了牛市的行情,一群老知青们基本都退休了,也有了闲钱和时间,就想着通过股市来实现财富的增长。当时请了一个当年同样在连队插队的老知青,现在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客座教授来给大家讲讲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以及流动性问题。这位教授讲演的一开始就介绍起个人的经历:
20
世纪
70
年代知青回城,他和另一个同连队的知青一起回城,一起高考进入上海师范大学,一起毕业被分配在江苏的某家报社工作,他被报社安排在财经口,而那位知青则被安排在文学口。要知道当年的文学口是多么的火热,而在看似冷板凳财经口的这位教授则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因为工作而接触了财经,自己还非正式地学习了一些金融财经知识,后来就离开了报社进入财经大学深造研究生学位,毕业后也正好遇到中国股市开始金融人才缺乏的档口,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证券交易所当研究员,以后的个人道路就一直从事证券金融的实际操作和理论研究。而那位身在文学口的知青同学,后来逐渐就因为报纸发行量逐年下跌而沉沦,渐渐地也没了消息,最近才听说因为肝癌已经去世了。
当时震动我的是,同样两位知识青年,在回城后的出发道路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可是最后两人的命运却是天壤之别,这难道不是趋势的力量的最好注解吗?个人的努力诚然重要,可是哪个人又不会为了个人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呢?这时候的个人努力仅仅是一个点的动力而已,而此时如果站对了趋势,那么趋势将以线性增长的方式把个人努力放大几十倍。而这位财经大学的教授非但是站对了财经口这个线性增长的趋势,更要紧的是遇到了中国经济发展腾飞的这个基本面,从而顺利实现了个人的财务自由。可见点线面的有机结合,风云际会这才是早就这位成功人士的根本。
每个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权力,同样每个人也都有享受健康生命的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像努力奔向美好生活明天那样为健康生命而付出个人的竭尽所能。于是,这时候“健康是每个人的需求”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提出或想到。